一种用于激光器驱动件的液冷散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51302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9 14: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激光器驱动件的液冷散热结构,包括:液冷基体、第一翅片式散热件和第二翅片式散热件;液冷基体上开设有第一液冷槽和第二液冷槽;第一翅片式散热件与第一液冷槽密封且固定连接,第一翅片式散热件的翅片结构位于第一液冷槽内;第二翅片式散热件与第二液冷槽密封且固定连接,第二翅片式散热件的翅片结构位于第二液冷槽内;第一液冷槽和第二液冷槽连通,且第一液冷槽和第二液冷槽内盛装有冷却液。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第一翅片式散热件和第二翅片式散热件与第一液冷槽和第二液冷槽中的冷却液接触进行热交换,增大了冷却液与液冷基体的接触面积,从而提升了散热效果。从而提升了散热效果。从而提升了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激光器驱动件的液冷散热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超短脉冲激光器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激光器驱动件的液冷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超短脉冲激光器是指以脉冲的方式工作的激光器,超短脉冲的脉冲时间宽度一般小于10

12
s,脉宽范围一般在几飞秒到几百飞秒,可以实现超快、超强的激光束。超短脉冲激光器在微细加工,医疗方面、探测微观物质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0003]超短脉冲激光器采用主振荡功率放大技术,每级泵浦光源需要对相应的驱动器。由于激光器内部构成密封环境,空间封闭,空气不流动。泵浦源和驱动产生热量,如果热量无法带出,会导致内部温度上升,结构变形增加,影响激光稳定性;热量累计,影响光学器件性能,甚至热量累积,最终烧坏激光器,造成损失。所以超短脉冲激光器内部配备液冷系统,进行降温散热。传统的液冷结构,采用单管通流的方式,液流区域占比小,换热效率低,且液冷结构的体积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激光器驱动件的液冷散热结构。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一种用于激光器驱动件的液冷散热结构,包括:液冷基体、第一翅片式散热件和第二翅片式散热件;
[0006]所述液冷基体上开设有第一液冷槽和第二液冷槽;
[0007]所述第一翅片式散热件与所述第一液冷槽密封且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翅片式散热件的翅片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液冷槽内;
[0008]所述第二翅片式散热件与所述第二液冷槽密封且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翅片式散热件的翅片结构位于所述第二液冷槽内;
[0009]所述第一液冷槽和所述第二液冷槽连通,且所述第一液冷槽和所述第二液冷槽内盛装有冷却液。
[0010]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液冷槽和所述第二液冷槽分别位于所述液冷基体的两个侧壁上且相互错开。
[0011]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冷基体上设置有进液接头和出液接头;
[0012]所述进液接头与所述第一液冷槽连通,所述出液接头与所述第二液冷槽连通。
[0013]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翅片式散热件的密封部上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设置有第一密封垫圈;
[0014]所述第一密封垫圈与所述第一液冷槽的槽口接触;
[0015]所述第二翅片式散热件的密封部上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设置有第二密封垫圈;
[0016]所述第二密封垫圈与所述第二液冷槽的槽口接触。
[0017]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冷基体内设置有连通通道,所述第一液冷槽的槽壁上设置有第一连通孔,所述第二液冷槽的槽壁上设置有第二连通孔;
[0018]所述连通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通孔和所述第二连通孔连通。
[0019]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冷基体上开设有进液孔和出液孔;
[0020]所述进液孔与所述进液接头螺纹连接;
[0021]所述出液孔与所述出液接头螺纹连接。
[002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3]本技术通过第一翅片式散热件和第二翅片式散热件与第一液冷槽和第二液冷槽中的冷却液接触进行热交换,增大了冷却液与液冷基体的接触面积,从而提升了散热效果,提高了超短脉冲激光器中液冷结构的换热效率。同时,翅片式散热件结构紧凑,减小了液冷结构的体积,利于激光器系统小型化。
[0024]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激光器驱动件的液冷散热结构的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激光器驱动件的液冷散热结构的另一侧的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翅片式散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翅片式散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液冷基体的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液冷基体的另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0031]附图标记说明:
[0032]10

液冷基体;11

第一液冷槽;12

第二液冷槽;20

第一翅片式散热件;30

第二翅片式散热件;40

进液接头;41

进液孔;50

出液接头;51

出液孔;60

堵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0034]如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一种用于激光器驱动件的液冷散热结构,包括:液冷基体10、第一翅片式散热件20和第二翅片式散热件30。液冷基体10上开设有第一液冷槽11和第二液冷槽12。
[0035]第一翅片式散热件20与第一液冷槽11密封且固定连接,第一翅片式散热件20的翅片结构位于第一液冷槽11内;第一液冷槽11内盛装有冷却液。
[0036]第二翅片式散热件30与第二液冷槽12密封且固定连接,第二翅片式散热件30的翅片结构位于第二液冷槽12内;第二液冷槽12内盛装有冷却液。第一液冷槽11和第二液冷槽12连通。
[0037]本实施例中,通常超短脉冲激光器的泵浦源和泵浦驱动是主要的发热元件,安装
在液冷基体10上,具体地,安装在第一翅片式散热件20和第二翅片式散热件30的位置处以及第一翅片式散热件20和第二翅片式散热件30相对侧的液冷基体10的侧壁(液冷槽的槽底所在侧的壁面)上。液冷基体10通过螺钉安装在超短脉冲激光器的底板上。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通过与液冷基体10以及第一翅片式散热件20和第二翅片式散热件30接触,将热量传导至液冷基体10以及第一翅片式散热件20和第二翅片式散热件30,进而通过冷却液与液冷基体10以及第一翅片式散热件20和第二翅片式散热件30进行热交换,达到降温散热的目的。
[0038]本实施例中,翅片式散热件具有多个密集的翅片结构,每个翅片之间具有间隙,冷却液和翅片在第一液冷槽11和第二液冷槽12中,冷却液位于翅片的间隙之间与每个翅片接触,增大了冷却液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了冷却液与液冷基体10的热交换面积,从而提升了散热效果,提高了超短脉冲激光器中液冷结构的换热效率。同时,翅片式散热件结构紧凑,减小了液冷结构的体积,利于激光器系统小型化。
[0039]优选地,如图1、图2、图5和图6所示,第一液冷槽11和第二液冷槽12分别位于液冷基体10的两个侧壁上。且第一液冷槽11和第二液冷槽12相互错开。本实施例中,相应地,第一翅片式散热件20和第二翅片式散热件30的位置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激光器驱动件的液冷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液冷基体(10)、第一翅片式散热件(20)和第二翅片式散热件(30);所述液冷基体(10)上开设有第一液冷槽(11)和第二液冷槽(12);所述第一翅片式散热件(20)与所述第一液冷槽(11)密封且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翅片式散热件(20)的翅片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液冷槽(11)内;所述第二翅片式散热件(30)与所述第二液冷槽(12)密封且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翅片式散热件(30)的翅片结构位于所述第二液冷槽(12)内;所述第一液冷槽(11)和所述第二液冷槽(12)连通,且所述第一液冷槽(11)和所述第二液冷槽(12)内盛装有冷却液。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激光器驱动件的液冷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槽(11)和所述第二液冷槽(12)分别位于所述液冷基体(10)的两个侧壁上且相互错开。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激光器驱动件的液冷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基体(10)上设置有进液接头(40)和出液接头(50);所述进液接头(40)与所述第一液冷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斐杨洋宋冬冬梁毅超何哲张亚明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中科聚能激光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