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余热回收系统的蒸汽压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503730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9 14: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应用于余热回收系统的蒸汽压缩装置,其包括蒸汽回收单元及蒸汽过热控制单元,所述蒸汽回收单元包括余热收集组件、压缩机及储气罐,余热收集组件通过第一蒸汽管路与压缩机的蒸汽进口连通,压缩机的蒸汽出口通过第二蒸汽管路与储气罐连通;所述蒸汽过热控制机构包括降温水路,所述降温水路的进水端接外部水源,降温水路的出水端通过第一蒸汽管路连通在压缩机的蒸汽进口,且该出水端设雾化喷头,水雾化后喷向压缩机的蒸汽进口;降温水路的进水端与出水端之间设有换热器,第二蒸汽管路内的高温蒸汽通过该换热器与降温水路中的水进行换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有效降低蒸汽过热度,提高了压缩机蒸汽输出热效率和蒸汽饱和率。饱和率。饱和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余热回收系统的蒸汽压缩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余热回收
,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余热回收系统的蒸汽压缩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蒸汽广泛应用于各行业生产过程中,高品位的蒸汽供热后会转化成低品位气液混合物,无法被直接再利用,直接排放会造成浪费,若要回收利用,则需将低品位气液混合物转化为高温高压的蒸汽,可利用压缩机将低温低压的蒸汽转化成高温高压的蒸汽,但是蒸汽在压缩过程中会出现过热现象,剧烈的压缩使得排气温度会超过饱和水蒸气的温度,从而降低蒸汽的饱和率,影响蒸汽热值,蒸汽的热效率也随之降低,从而降低余热回收利用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余热回收过程中,蒸汽余热回收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应用于余热回收系统的蒸汽压缩装置。
[0004]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一种应用于余热回收系统的蒸汽压缩装置,其包括蒸汽回收单元及蒸汽过热控制单元,所述蒸汽回收单元包括余热收集组件、压缩机及储气罐,其中余热收集组件通过第一蒸汽管路与压缩机的蒸汽进口连通,压缩机的蒸汽出口通过第二蒸汽管路与储气罐连通;所述蒸汽过热控制机构包括降温水路,所述降温水路的进水端接外部水源,降温水路的出水端通过第一蒸汽管路连通在压缩机的蒸汽进口,且该出水端设雾化喷头,水雾化后喷向压缩机的蒸汽进口;降温水路的进水端与出水端之间设有换热器,第二蒸汽管路内的高温蒸汽通过该换热器与降温水路中的水进行换热。
[0006]作为优选,所述余热收集组件包括并联在余热蒸汽管路与第一蒸汽管路之间的第一气液分离罐和第二气液分离罐,两者的余热进口分别与余热蒸汽管路连通,两者的上端的蒸汽出口均连通至第一蒸汽管路。
[0007]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气液分离罐的蒸汽出口通过第一蒸汽支管与第一蒸汽管路连通,所述第二气液分离罐的蒸汽出口通过第二蒸汽支管与第二蒸汽管路连通,第一蒸汽支管与第二蒸汽支管上均装配有气动阀。
[0008]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蒸汽管路上设有吸气过滤器,且该吸气过滤器邻近压缩机的蒸汽进口设置。
[0009]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蒸汽管路和第二蒸汽管路上均设有压力表、温度表、压力变送器和温度传感器,以对第一蒸汽管路和第二蒸汽管路内的蒸汽压力和蒸汽温度进行监控。
[0010]作为优选,所述降温水路上设过滤器及喷水泵,所述过滤器与喷水泵均设于换热器与降温水路出水端之间管路上,且过滤器设于喷水泵前方。
[0011]作为优选,所述装置还包括排水单元,所述排水单元包括排水总管,及并联至排水
总管的第一排水支管、第二排水支管、第三排水支管,所述第一排水支管与压缩机的排水口连通,所述第二排水支管与第一蒸汽管道的排水口连通,所述第三排水支管与储气罐的排水口连通。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两个并联的气液分离罐能够提高余热收集效率,保证压缩机高效运转;通过设置蒸汽过热控制单元能够有效降低蒸汽过热度,提高了压缩机蒸汽输出热效率和蒸汽饱和率,换热器的设置能够对过热蒸汽实现二次降温,并充分利用蒸汽的过热温度对降温水进行预热提高了热效率,提高了蒸汽回收压缩效率,高效节能。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蒸汽压缩装置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余热回收系统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标记:第一气液分离罐11;第二气液分离罐12;第一蒸汽支管111;第二蒸汽支管121;第一蒸汽管路13;第二蒸汽管路14;压缩机15;吸气过滤器16;高压储气罐17;降温水路21;换热器22;雾化喷头23;过滤器24;喷水泵25;排水总管31;第一排水支管32;第二排水支管33;第三排水支管34;配油管路41;排油支路42;给油支路43;油箱44;油分配座45;第一粗过滤器461;第二粗过滤器462;第一精过滤器463;第二精过滤器464;热油通路47;冷油通路48;水冷式油冷器49;压力表51;温度表52;压力变送器53;温度传感器54。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所表示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17]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一种应用于余热回收系统的蒸汽压缩装置,其包括蒸汽回收单元和蒸汽过热控制单元。
[0018]蒸汽回收单元包括余热收集组件、压缩机15及储气罐,其中余热收集组件通过第一蒸汽管路13与压缩机15的蒸汽进口连通,压缩机15的蒸汽出口通过第二蒸汽管路14与储气装置连通。本实施例中所述余热收集装置包括并联的第一气液分离罐11和第二气液分离罐12,两者的余热进口分别与余热蒸汽管路连通,第一气液分离罐11的蒸汽出口通过第一蒸汽支管111与第一蒸汽管路13连通,第二气液分离罐12的蒸汽出口通过第二蒸汽支管121与第二蒸汽管路14连通,第一蒸汽支管111与第二蒸汽支管121上均装配有气动阀,并联的两个气液分离罐能够提高余热收集效率,保证压缩机15高效运转;所述第一蒸汽管路13上设有吸气过滤器16,且该吸气过滤器16邻近压缩机15的蒸汽进口设置,以对进入压缩机15的蒸汽进行过滤,对压缩机15进行保护,保证压缩机15的运行稳定性;第一蒸汽管路13和第二蒸汽管路14上均设有压力表51、温度表52、压力变送器53和温度传感器54,以对第一蒸汽管路13内和第二蒸汽管路14内的蒸汽压力和蒸汽温度进行监控。
[0019]废热蒸汽首先进入气液分离管中进行分离,低温低压的蒸汽由气液分离罐上端的蒸汽出口通过出汽支管进入第一蒸汽管路13,低温低压蒸汽经过吸气过滤器16后进入压缩机15,经压缩机15压缩后转化为高温高压蒸汽,并经蒸汽降温单元降温后进入储气罐中,本实施例中储气罐为高压储气罐17。
[0020]蒸汽过热控制单元,其包括降温水路21,所述降温水路21的进水端接外部水源,降
温水路21的出水端通过第一蒸汽管路13连通在压缩机15的蒸汽进口,且该出水端设雾化喷头23,水雾化后喷向压缩机15的蒸汽进口;降温水路21的进水端与出水端之间设有换热器22,第二蒸汽管路14内的高温蒸汽通过该换热器22与降温水路21中的水进行换热,通过在压缩机15排汽侧增设换热器22,高温高压蒸汽通过换热器22与降温水进行热交换,排汽过热度也随之降低实现了降温,同时降温水通过预热提高了热效率,热水经雾化后喷压缩机15的蒸汽进口,过热蒸汽通过吸收热水蒸发热从而降低蒸汽中的过热度,同时增加蒸汽中的饱和度,通过二次降低蒸汽过热度提高了压缩机15蒸汽输出热效率和蒸汽饱和率。所述降温水路21上设过滤器24及喷水泵25,所述过滤器24与喷水泵25均设于换热器22与降温水路21出水端之间管路上,且过滤器24设于喷水泵25前方,以对降温水进行过滤。
[0021]本装置还包括排水单元,所述排水单元包括排水总管31,及并联至排水总管31的第一排水支管32、第二排水支管33、第三排水支管34,所述第一排水支管32与压缩机15连通,以使压缩机15内的水及时排出,所述第二排水支管33与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余热回收系统的蒸汽压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蒸汽回收单元及蒸汽过热控制单元,所述蒸汽回收单元包括余热收集组件、压缩机及储气罐,其中余热收集组件通过第一蒸汽管路与压缩机的蒸汽进口连通,压缩机的蒸汽出口通过第二蒸汽管路与储气罐连通;所述蒸汽过热控制机构包括降温水路,所述降温水路的进水端接外部水源,降温水路的出水端通过第一蒸汽管路连通在压缩机的蒸汽进口,且该出水端设雾化喷头,水雾化后喷向压缩机的蒸汽进口;降温水路的进水端与出水端之间设有换热器,第二蒸汽管路内的高温蒸汽通过该换热器与降温水路中的水进行换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余热回收系统的蒸汽压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收集组件包括并联在余热蒸汽管路与第一蒸汽管路之间的第一气液分离罐和第二气液分离罐,两者的余热进口分别与余热蒸汽管路连通,两者的上端的蒸汽出口均连通至第一蒸汽管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余热回收系统的蒸汽压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液分离罐的蒸汽出口通过第一蒸汽支管与第一蒸汽管路连通,所述第二气液分离罐的蒸汽出口通过第二蒸汽支管与第二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黎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慧升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