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503243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9 14:13
热泵(1)具备:室内热交换器(6);室外热交换器(5),其与室内热交换器(6)连接;储液器(7),其与室外热交换器(5)连接;蒸发用热交换器(8),其设置于室外热交换器(5)与储液器(7)之间;以及旁通回路(61),其使从室内热交换器(6)流出的制冷剂流入至蒸发用热交换器(8)。(6)流出的制冷剂流入至蒸发用热交换器(8)。(6)流出的制冷剂流入至蒸发用热交换器(8)。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热泵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使制冷剂循环而进行冷却及加热的热泵。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关于热泵,利用热交换器进行制冷剂的热交换,由此进行制冷运转、制热运转。一般情况下,关于热泵,在制热运转时,对于利用室内热交换器而实现了气化的制冷剂,利用室外热交换器使其液化并返回至压缩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9906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热泵具备压缩机和机油分离器,在使得机油从机油分离器返回至压缩机的回油路径设置有开闭阀。关于上述热泵,利用室外热交换器对所有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所以,有时会发生超出室外热交换器的能力以上的制冷剂流入的状况,从而存在制冷剂未完全蒸发的问题。
[0007]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制冷剂过度流入至室外热交换器的热泵。
[0008]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热泵具备:室内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其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连接;以及储液器,其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连接,所述热泵使制冷剂循环而进行冷却及加热,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具备:第1热交换器,其设置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与所述储液器之间;以及旁通回路,其使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流入至所述第1热交换器。
[0009]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热泵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所述旁通回路从将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连结的路径分支出,并且在制冷剂的流通方向上连接于所述第1热交换器的上游。
[0010]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热泵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在所述旁通回路设置有对流入至该旁通回路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控制的阀,所述阀配置成在高度方向上比所述第1热交换器更靠上方。
[0011]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热泵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所述热泵具备:设置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之间的第2热交换器,所述阀配置成在高度方向上比所述第2热交换器更靠上方。
[0012]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热泵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在外部空气温度处于规定的温度范围的情况下,将所述阀的阀开度朝打开方向控制。
[0013]专利技术效果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在超出室外热交换器的能力以上的制冷剂流入的情况下,使制冷剂流入至旁通回路,由此能够抑制制冷剂过度流入至室外热交换器5,从而能够提高热交换效
率。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泵的简化后的制冷剂回路图。
[0016]图2是表示蒸发用热交换器以及冷却用热交换器附近的构造的概要侧视图。
[0017]图3是表示判定是否开始旁通控制的开始判定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0018]图4是表示与旁通控制中的动作相关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泵进行说明。
[0020]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泵的简化后的制冷剂回路图。
[0021]热泵1具有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室外机以及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室内机。室外机具有压缩机2、机油分离器3、四通阀4、室外热交换器5、储液器7、蒸发用热交换器8、冷却用热交换器9以及室外膨胀阀11。室内机具有室内热交换器6以及室内膨胀阀12。
[0022]压缩机2例如由燃气发动机等驱动源驱动。关于压缩机2,可以形成为多个压缩机并联连接的结构,多个压缩机2还可以由1个燃气发动机借助带、飞轮而驱动,另外,还可以设置离合器而选择性地对压缩机进行驱动。压缩机2的排出路径40借助机油分离器3而与四通阀4连接。
[0023]利用四通阀4而使得从压缩机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流向室外热交换器5或室内热交换器6。四通阀4在制热运转(实线)的情况下将气态制冷剂输送至室内热交换器6,在制冷运转(单点划线)的情况下将气态制冷剂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5。
[0024]在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借助室内热交换器6而使得热从制冷剂向室内空气移动,从而使得制冷剂变为低温、高压的液态。然后,制冷剂经由室内膨胀阀12以及室外膨胀阀11而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5。室内膨胀阀12以及室外膨胀阀11的开度由控制装置等适当地控制。
[0025]在制热运转的情况下,利用室外膨胀阀11使液态的制冷剂膨胀而变为低温、低压的液态(雾状)。然后,借助室外热交换器5而使得热从外部空气向制冷剂移动,从而使得制冷剂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态。流经室外热交换器5之后的制冷剂从四通阀4通过并输送至压缩机2的吸入路径50。
[0026]在四通阀4与压缩机2之间的路径设置有储液器7。储液器7临时蓄积气态的制冷剂。气态的制冷剂中含有少量的液态的制冷剂,它们在储液器7内分离,液态的制冷剂贮存于储液器7。
[0027]在将储液器7与压缩机2连接的吸入路径50设置有对过滤器52进行收容的过滤器收容部51。过滤器52吸附制冷剂中含有的异物。通过设置过滤器52而能够从制冷剂、机油中除去污垢而保持清洁。此外,当设置有多个压缩机2时,可以利用过滤器收容部51而使得路径分支。
[0028]另外,在四通阀4与储液器7之间设置有蒸发用热交换器8(第1热交换器的一例)。蒸发用热交换器8例如是:利用压缩机2等的驱动源即燃气发动机进行加热的热交换器。蒸发用热交换器8可以使燃气发动机的冷却水流通而对通过的制冷剂进行加热。
[0029]在热泵1设置有旁通回路61,该旁通回路61对在制热运转时从室内热交换器6流出
并向室外热交换器5流入的制冷剂进行分配而使得该制冷剂向蒸发用热交换器8流入。具体而言,旁通回路61从将室内热交换器6(室内膨胀阀12)与室外热交换器5(室外膨胀阀11)连结的路径(连接路径60)分支出,并且在制冷剂的流通方向上连接于蒸发用热交换器8的上游(四通阀4与蒸发用热交换器8之间)。在旁通回路61设置有旁通膨胀阀62(阀的一例),根据旁通膨胀阀62的开度而对从旁通回路61通过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控制。
[0030]关于热泵1,在超出室外热交换器5的能力以上的制冷剂流入的情况下,通过使制冷剂流入至旁通回路61而能够抑制制冷剂过度流入至室外热交换器5,从而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另外,通过将旁通回路61连接于蒸发用热交换器8的上游而能够将制冷剂可靠地输送至蒸发用热交换器8。此外,参照后面叙述的图3及图4对使制冷剂流入旁通回路61时的旁通控制进行详细说明。
[0031]另一方面,在制冷运转的情况下,从压缩机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由四通阀4而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5并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由此使得制冷剂变为低温、高压的液态。流经室外热交换器5之后的制冷剂从室内膨胀阀12通过而变为低温、低压的液态(雾状)。
[0032]然后,制冷剂被输送至室内热交换器6并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由此使得制冷剂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态。而且,从室内热交换器6输送来的制冷剂从四通阀4以及储液器7通过而输送至压缩机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热泵,具备:室内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其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连接;以及储液器,其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连接,所述热泵使制冷剂循环而进行冷却及加热,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具备:第1热交换器,其设置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与所述储液器之间;以及旁通回路,其使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流入至所述第1热交换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回路从将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连结的路径分支出,并且在制冷剂的流通方向上连接于所述第1热交换器的上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奥田宪弘相川照规冈田秀志
申请(专利权)人:洋马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