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502836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9 14:13
一种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该电梯具备:升降体,其在井道内进行升降;导轨,其设置于井道内,对升降体的升降进行引导;以及底坑梯子装置,其设置于井道内,用于作业人员在井道的底坑面与层站之间的升降,所述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下部梯子,其下端部固定于底坑面,该下部梯子配置于在升降体移动至最下层时不会发生碰撞的高度、且至少一部分与升降体的垂直投影面重叠的位置;上部梯子,其配置于下部梯子的上部,支承于下部梯子,至少一部分能够移动并且能够与下部梯子连结或者分离;转动机构,其设置于下部梯子与上部梯子之间,支承上部梯子,并且能够使上部梯子在井道内在不与升降体的垂直投影面重叠的收纳位置和与下部梯子连结来进行使用的使用位置之间移动;以及卡合部,其能够使下部梯子与上部梯子在使用位置处彼此连结或者分离。用位置处彼此连结或者分离。用位置处彼此连结或者分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其设置于井道内,用于在井道的底坑面与层站之间的升降。

技术介绍

[0002]关于电梯的底坑梯子,提出了如下底坑梯子,其在不使用时收纳于最下层的层站地坎下部,以避免与轿厢之间发生缓冲干涉,在使用时,使梯子旋转而将其配置于能够登上梯子的位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

24409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7]在作业人员在底坑梯子上进行升降时,主要作用垂直方向上的载荷,该载荷由底坑梯子的下端部支承。但是,虽然当作业人员在底坑梯子上进行升降时处于稳定的姿势时,主要是垂直方向上的载荷作用于底坑梯子,但有时会变为脚踩空等不稳定的姿势,在该情况下,有时对底坑梯子意外地在水平方向上也作用有载荷。在此,在专利文献1的装置中,设有一种止动部件,该止动部件对底坑梯子的下端部进行保持。然而,由于该止动部件未被固定于底坑面,因此,当在使用底坑梯子的过程中作用了水平方向上的载荷的情况下,有可能会超越该止动部件的保持力的极限而导致底坑梯子的下端部向意想不到的水平方向移动。因此,存在底坑梯子变为不稳定的状态,作业人员在底坑梯子上变为不稳定的姿势的课题。
[0008]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底坑梯子装置,其不会扩大底坑梯子的设置空间,即使在使用底坑梯子的过程中作业人员变为不稳定的姿势,也能够安全地使用。
[0009]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0]本专利技术的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是如下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该电梯具备:升降体,其在井道内进行升降;导轨,其设置于井道内,对升降体的升降进行引导;以及底坑梯子装置,其设置于井道内,用于作业人员在井道的底坑面与层站之间的升降,所述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下部梯子,其下端部固定于底坑面,该下部梯子配置于在升降体移动至最下层时不会发生碰撞的高度、且至少一部分与升降体的垂直投影面重叠的位置;上部梯子,其配置于下部梯子的上部,支承于下部梯子,至少一部分能够移动并且能够与下部梯子连结或者分离;转动机构,其设置于下部梯子与上部梯子之间,支承上部梯子,并且能够使上部梯子在井道内在不与升降体的垂直投影面重叠的收纳位置和与下部梯子连结来进行使用的使用位置之间移动;以及卡合部,其能够使下部梯子与上部梯子在使用位置处彼此连结或者分离。
[0011]专利技术效果
[0012]本专利技术能够实现一种底坑梯子装置,其不会扩大底坑梯子的设置空间,即使在使用底坑梯子的过程中作业人员变为不稳定的姿势,也能够安全地使用。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使用位置)的主视图。
[0014]图2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使用位置)的俯视图。
[0015]图3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使用位置)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0016]图4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收纳位置)的主视图。
[0017]图5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收纳位置)的俯视图。
[0018]图6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收纳位置)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0019]图7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的连结部的立体图(放大图)。
[0020]图8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使用位置)的结合部的立体图(放大图)。
[0021]图9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收纳位置)的结合部的立体图(放大图)。
[0022]图10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使用位置)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0023]图1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收纳位置)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实施方式1
[0025]图1~图6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底坑梯子装置的图,图1是示出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使用位置)的主视图,图2是示出底坑梯子装置(使用位置)的俯视图,图3是示出底坑梯子装置(使用位置)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底坑梯子装置(收纳位置)的主视图,图5是示出底坑梯子装置(收纳位置)的俯视图,图6是示出底坑梯子装置(收纳位置)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0026]在图中,在井道1内设有轿厢(升降体)2、对重(未图示)、层站出入口3。轿厢2以及对重借助于悬挂单元(未图示)吊挂在井道1内,通过曳引机(未图示)进行升降。作为悬挂单元,使用多条绳索或多根带。曳引机(未图示)具有:驱动绳轮(未图示),其绕挂有悬挂单元;马达(未图示),其使驱动绳轮旋转;以及制动器(未图示),其对驱动绳轮的旋转进行制动。层站出入口3分别设置于轿厢2的停靠楼层,在层站出入口3设有层站门(未图示)。
[0027]在井道1内具有一对轿厢导轨4和一对对重导轨(未图示),其中,所述一对轿厢导轨4对轿厢2的升降进行引导,所述一对对重导轨对对重的升降进行引导。轿厢导轨4配置于轿厢2的宽度方向(图1的上下方向)的两侧。
[0028]图2是示出使用图1的底坑梯子装置5时的状态的主视图,图3是示出图2的底坑梯子装置5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不使用图3的底坑梯子装置5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0029]底坑梯子装置5具有:下部梯子7,其固定于井道1内的底坑面6;以及上部梯子8,其设置于下部梯子7的上部,能够向水平方向移动。下部梯子7具有一对支柱7a、7b,该一对支柱7a、7b的下部固定于底坑面6,在该一对支柱7a、7b的中间架设有多个踏板9。上部梯子8具有一对支柱8a、8b,在该一对支柱8a、8b的中间架设有多个踏板9。
[0030]在从铅直方向观察时,下部梯子7配置成踏板9的长度方向与层站出入口3平行。此外,下部梯子7的下端部锚固于底坑面6。下部梯子7的支柱7a在底坑面6固定于不与轿厢2的垂直投影面重叠的位置的壁侧,支柱7b在底坑面6固定于与轿厢2的垂直投影面重叠的位置的轿厢2侧。
[0031]上部梯子8在井道1内能够在收纳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沿水平方向移动,其中,所述收纳位置是上部梯子8配置于不与轿厢2的垂直投影面重叠的位置的壁侧的位置,所述使用位置是上部梯子8在使用时被连结于下部梯子7的正上方的位置。
[0032]图7是示出底坑梯子装置5的转动机构的立体图(放大图)。在下部梯子7的支柱7a的正上方配置有上部梯子8的支柱8a。支柱7a和支柱8a通过作为转动机构的连结部10彼此连结。在图中,在连结部10设有凸部11和凹部12,其中,所述凸部11沿上下方向形成在支柱7a的上端部,所述凹部12沿上下方向形成在支柱8a的下端部。凸部11与凹部12卡合并且被保持成相互转动自如。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该电梯具备:升降体,其在井道内进行升降;导轨,其设置于所述井道内,对所述升降体的升降进行引导;以及底坑梯子装置,其设置于所述井道内,用于作业人员在所述井道的底坑面与层站之间的升降,所述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下部梯子,其下端部固定于所述底坑面,该下部梯子配置于在所述升降体移动至最下层时不会发生碰撞的高度、且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升降体的垂直投影面重叠的位置;上部梯子,其配置于所述下部梯子的上部,支承于所述下部梯子,至少一部分能够移动并且能够与所述下部梯子连结或者分离;转动机构,其设置于所述下部梯子与所述上部梯子之间,支承所述上部梯子,并且能够使所述上部梯子在所述井道内在不与所述升降体的垂直投影面重叠的收纳位置和与所述下部梯子连结来进行使用的使用位置之间移动;以及卡合部,其能够使所述下部梯子与所述上部梯子在所述使用位置处彼此连结或者分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配置于在所述升降体移动至最下层时不会发生碰撞的高度。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配置于所述作业人员的手从所述层站能够够到的高度。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的底坑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镰田紘畅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