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致动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502563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9 14: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致动单元,包括:功能载体(1),具有第一容纳元件(101);电磁线圈装置(3),固定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容纳元件(101)上;以及转子壳体中的永久磁铁装置(5),围绕所述电磁线圈装置(3)同心地布置,所述永久磁铁装置(5)具有转子轴(51),所述转子轴(51)可旋转地支撑在所述第一容纳元件(101)中,所述电磁线圈装置(3)和所述转子壳体中的永久磁铁装置(5)形成外转子电机。置(5)形成外转子电机。置(5)形成外转子电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致动单元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致动单元,特别是用于机动车辆的电致动单元。

技术介绍

[0002]电致动单元是已知的现有技术,并且在机动车辆的许多地方使用。例如,这种电致动单元控制机械风门至有风门控制的排气消声器(如保时捷、哈雷戴维森),或者所述机械风门至阀门(关闭散热器格栅中的薄片),以优化空气动力学。通常,这种电致动单元收到信号后,集成电机以一定的旋转被驱动,从而驱动齿轮比。这种齿轮比进而驱动构成电致动单元的功能的调节元件,例如,打开或关闭旁路的机械风门。
[0003]现有的电致动单元存在的问题如下:由于需要组合大量的部件以形成电致动单元,其批量生产中出现误差的概率增加,特别是制造公差误差。因此,在以合理的努力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方面,存在困难,且成本高。
[0004]作为一个解决方案,DE 10 2014 116 510 A1描述了一种致动器单元,其包括:电机,具有轴;输出构件,连接到轴;以及壳体,容纳马达并且具有第一壳体部分和第二壳体部分,第一壳体部分包括基座和用于将电机安装到壳体的安装结构。这种已知致动器的特征在于,安装结构通过连接结构固定到基座的第一边缘区域,从而安装结构悬吊在基座之上。该技术解决方案旨在创建一个部件少,性能可靠,制造工艺简单的低噪音致动器。该致动器单元的两个壳体部分也执行轴承任务,这在当前情况下被认为是不利的。如果该致动器的壳体几何形状发生变化,则整体部件需要被重新取得资格(必要时进行认证),这意味着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0005]在现有技术中尚未考虑到的问题是电致动单元的各部件的制造公差,所述各部件需要非常精确地相互匹配以形成最佳部件。因此,每个部件都必须具有尽可能低的制造公差。另一个缺点是在DE 10 2014 116 510 A1中描述的致动器单元(以及相同类型的其他致动器单元)的各部件的布置,特别是关于电机、变速箱、下压力以及最后壳体的布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6]因此,本技术基于提供一种能够排除上述缺点的新型电致动单元的任务。尤其是,本技术的任务是在不付出额外努力的情况下,在生产方面遵守最小的公差。
[0007]根据本技术,该任务通过一种电致动单元来解决,该电致动单元包括:功能载体1,具有第一容纳元件101,电磁线圈装置3,固定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容纳元件101上,以及转子壳体中的永久磁铁装置5,围绕所述电磁线圈装置3同心地布置,所述永久磁铁装置5具有转子轴51,所述转子轴51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容纳元件101中;所述电磁线圈装置3和转子壳体中的所述永久磁铁装置5形成外转子电机。
[0008]本技术的电致动单元可视为具有载体功能的部件,即本文中的功能载体1,和具有电机功能的部件3、5的集成部件。换言之,功能载体1和具有电机功能的部件3、5是电致动单元的组成部分。特殊的特征为将外转子电机集成到本技术的电致动单元中,其通
过本技术的功能载体1成为可能。
[0009]功能载体1为一体式部件,设计成容纳本技术的电致动单元的功能部件,并以最小公差对功能部件进行相互定位。功能载体1优选为注塑成型部件。
[0010]第一容纳元件101是功能载体1的组成部分。其具有与电磁线圈装置3相对应的外部形状。
[0011]“电磁线圈装置”是指在磁性材料或可磁化材料上的多个电线圈或绞合线绕组。在上下文中,短语“固定附接”是指电磁线圈装置3的主体压紧配合到第一容纳元件101,例如,通过将电磁线圈装置3按压到第一容纳元件101上。
[0012]转子壳体中的永久磁铁装置5可以是若干个独立的永久磁铁,其优选布置在转子壳体的内部。或者,可以提供一个环作为永久磁铁。所述环在它的制造完成后,以如下方式磁化:使各磁极之间的磁场强度呈正弦分布。这种设计的永久磁铁装置可以实现统一操作,而不会产生齿槽转矩。
[0013]短语“永久磁铁装置5”包括这两种替选方案。
[0014]第一容纳元件101是本技术的功能载体1的组成部分,具有本技术的电致动单元的重要功能,一方面,通过压紧配合,尤其是形状配合的方式容纳电磁线圈装置3,另一方面,支撑转子壳体中的永久磁铁装置5的转子轴51,该转子壳体与电磁线圈装置3具有限定关系。
[0015]在最简单的情况下,转子壳体是以转子轴51为旋转轴的旋转对称圆柱体,一侧封闭而成杯状。永久磁铁设置在圆柱体的内部。
[0016]在本技术的电致动单元中,电磁线圈装置3和转子壳体中的永久磁铁装置5构成外转子电机。
[0017]与已知的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是通过提供本技术的功能载体1,将多个功能组合在单一部件中。用于电机和驱动元件等其他部件的所有公差敏感(tolerance

sensitive)容纳部仅由功能载体1接管。
[0018]为了保持最小的公差,“仅”精确地制造功能载体1是必要的。然而,由于所有公差敏感容纳部可以以模具特定方式制造,因此不再有任何明显的制造公差。另一方面,电致动单元的其他部件的制造公差,特别是壳体(如果存在)和壳体盖(如果存在)的制造公差,不再对本技术的电致动单元的功能质量产生任何影响。
[0019]尤其是当本技术的电致动单元安装在机动车辆的发动机舱中时,对耐温性、抗振性、密封性、坚固性和耐化学性都有很高的要求。从本技术特点的以下定义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本技术的电致动单元可以满足这些要求。
[0020]尽管外转子电机的制造更加复杂,操作更加困难,在部件中安装和承载时会有更多问题,但是在本技术中显而易见的是,相比于这些缺点,可以通过外转子电机来实现重要的优点。
[0021]本技术开发的外转子电机的设计与其他电机相比,其直径非常小。由于电机的直径通常对电致动单元的整体高度有显著的影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电致动单元的整体高度可以显著降低。因此,本技术的电致动单元比以前所有已知的致动器单元更轻且更小。
[0022]此外,可以发现,本技术开发的外转子电机的体积输出,即电机相对于其输出
所占的体积,高于传统电机的体积输出。因此,本技术的电致动单元的能量密度高于现有技术的控制单元。
[0023]在现有技术中,功率密度较高的优势在原则上是已知的,但是由于没有固定的壳体进行安装,只有外转子朝外旋转,因此,由于可靠安装而无法使用外转子电机。
[0024]相比之下,本技术的功能载体1的结构和布局的特点如下:满足安全性紧固和完整容纳外转子电机的挑战,并在确保最小公差的同时容易地容纳具有外部转子机构的电机设计。
[0025]换言之,本技术的功能载体1的设计方式并不是简单地容纳一个成品部件“电机”,而是形成一个决定性的基本元件,带有外转子电机机构的电机结构构建在其上,或者与其一起构成。
[0026]在本技术的致动器单元的进一步改进中,所述功能载体1形成用于所述电磁线圈装置3及其接触件的基座元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电致动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功能载体(1),具有多个用于可拆卸安装驱动元件的容纳元件,所述容纳元件彼此一体成型,其中,所述功能载体(1)具有第一容纳元件(101),电磁线圈装置(3),固定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容纳元件(101)上,以及转子壳体中的永久磁铁装置(5),围绕所述电磁线圈装置(3)同心地布置,所述永久磁铁装置(5)具有转子轴(51),所述转子轴(51)可旋转地支撑在所述第一容纳元件(101)中;所述电磁线圈装置(3)和转子壳体中的所述永久磁铁装置(5)形成外转子电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载体(1)形成用于所述电磁线圈装置(3)及其接触件的基座元件,从而在组装后构成定子,所述定子还具有所述容纳元件(101)中用于所述转子轴(51)的轴向容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动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所述转子轴(51)的转子壳体中的所述永久磁铁装置(5)构成转子,所述转子在组装后容纳于所述容纳元件(101)中。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动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驱动元件(9),以压紧配合方式连接到所述转子轴(51),所述第一驱动元件(9)具有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功能载体(1)中的第一轴(9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致动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驱动元件(11),所述第二驱动元件(11)具有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功能载体(1)中的第二轴(1101),所述第一驱动元件(9)与所述第二驱动元件(11)以压紧配合方式接合。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致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乌尔里希
申请(专利权)人:VOSS汽车阀门和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