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段箱梁液压升降内模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9375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5 16: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节段箱梁液压升降内模架,可以方便快捷的调节内模架高度,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内模架和内模架立柱,内模架下方纵向对称转动连接有多个滑轮,内模架立柱下端面纵向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一油缸,内模架立柱下端面纵向对称固定连接有位于第一油缸横向左侧的支撑螺杆,内模架上方水平段最右侧下端面纵向对称固定连接有撑杆,内模架上方水平段最右侧下端面纵向对称固定连接有位于撑杆横向左侧的第二油缸,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对内模架高度公差要求不高,可通过油缸调节内模架高度,调节不仅简单方便且省时省力减少工人工作量。量。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节段箱梁液压升降内模架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节段梁施工装置,特别是一种节段箱梁液压升降内模架。

技术介绍

[0002]预制节段箱梁是一种新发展起来的成桥技术,相较于过去的整孔预制架设工法以及支架现浇工法而言具有施工工期短、预应力损失小等特点,在节段箱梁施工过程中需要用到内模和内模架,在节段箱梁施工过程中现有的内模架带着内模水平进入箱梁匹配梁和端模内部之间,现有的内模架立柱在其上方的内模架水平段和内模的作用力下产生弹性变形有一定弯曲,这就使得内模架上的内模架水平段和内模在远离内模架立柱方向产生一定倾斜,在内模水平进入箱梁匹配梁和端模内部之间后,由于内模架水平段和内模是倾斜的所以内模上端面和箱梁匹配梁和端模之间均存在缝隙,然后将内模架水平段最右端的撑杆支撑在箱梁匹配梁上将内模架水平段和内模逐渐撑起,在撑杆撑起过程中内模架立柱由于受到的作用力减小发生弹性回弹恢复竖直状态从而带动内模向上贴合箱梁匹配梁和端模,之后内模上端面和箱梁匹配梁和端模之间相贴合没有了缝隙,然后利用撑杆和油缸将内模板打开即可,但是现有的内模架存在以下缺陷:1、对支架高度公差要求很高;2、地基出现沉降后内模架高度也要调整,工作量大;3、内模进入端模和匹配梁中之后,需要人工用撑杆将内模撑起来,很费力,工作量大;4、内模架立柱弹性变形量有限,内模在远离内模架立柱方向的一端降幅不大,有可能会碰上顶部钢筋笼垫块。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节段箱梁液压升降内模架,通过设置位于内模架立柱下方的油缸和支撑螺杆对内模架和内模进行顶升和支撑,对内模架高度公差要求不高,可通过油缸调节内模架高度,在地基出现沉降时也不影响使用,只需通过油缸调节内模架整体高度即可而不用通过改变内模架结构来调整内模架高度,减少了工作量,在内模进入端模和匹配梁中之后,通过油缸撑在匹配梁上顶升带动内模架及内模同时升高,简单快捷,省时省力,油缸起升高度大,内模与端模及匹配梁之间预留间隙大,内模不会碰上顶部钢筋笼垫块。
[0004]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内模架和内模架立柱,内模架下方纵向对称转动连接有多个滑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模架立柱下端面纵向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一油缸,内模架立柱下端面纵向对称固定连接有位于第一油缸横向左侧的支撑螺杆,内模架上方水平段最右侧下端面纵向对称固定连接有撑杆,内模架上方水平段最右侧下端面纵向对称固定连接有位于撑杆横向左侧的第二油缸。
[0005]作为优选,所述各个第一油缸在纵向方向上均位于各个滑轮的内侧。
[0006]作为优选,所述各个支撑螺杆在纵向方向上均位于各个滑轮的外侧。
[0007]作为优选,所述各个第二油缸在纵向方向上均位于各个撑杆的内侧。
[0008]作为优选,所述各个第一油缸和各个支撑螺杆输出端均朝向下方。
[0009]作为优选,所述各个撑杆和各个第二油缸输出端均朝向下方。
[0010]本技术有益效果是:
[0011]1.通过设置位于内模架立柱下方的油缸和支撑螺杆对内模架和内模进行顶升和支撑,对内模架高度公差要求不高,可通过油缸调节内模架高度;
[0012]2.在地基出现沉降时也不影响使用,只需通过油缸调节内模架整体高度即可而不用通过改变内模架结构来调整内模架高度,减少了工作量;
[0013]3.在内模进入端模和匹配梁中之后,通过油缸撑在匹配梁上顶升带动内模架及内模同时升高,简单快捷,省时省力;
[0014]4.油缸起升高度大,内模与端模及匹配梁之间预留间隙大,内模不会碰上顶部钢筋笼垫块。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内模未进入端模和匹配梁内部时的整体示意图主视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内模未进入端模和匹配梁内部时的整体示意图左视图。
[0017]图3为本技术内模进入端模和匹配梁内部后的整体示意图主视图。
[0018]图4为本技术内模进入端模和匹配梁内部后的整体示意图左视图。
[0019]图5为本技术内模进入端模和匹配梁内部后的整体示意图右视图。
[0020]图6为本技术内模与端模和匹配梁贴合后的整体示意图主视图。
[0021]图7为本技术内模与端模和匹配梁贴合后的整体示意图左视图。
[0022]图8为本技术内模与端模和匹配梁贴合后的整体示意图右视图。
[0023]附图标记
[0024]1.内模架,2.内模架立柱,3.滑轮,4.第一油缸,5.支撑螺杆,6.撑杆,7.第二油缸。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结合附图1

8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出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6]本技术在使用时,在初始状态下内模架立柱2下端面纵向对称固定连接的第一油缸4、内模架1上方水平段最右侧下端面纵向对称固定连接的撑杆6以及内模架1上方水平段最右侧下端面纵向对称固定连接的位于撑杆6横向左侧的第二油缸7均处于向上收回状态,各个第一油缸4和各个撑杆6以及各个第二油缸7输出端均朝向下方,内模架1下方纵向对称转动连接有多个滑轮3并通过多个滑轮3滑动在轨道上,此时多个滑轮3与轨道接触而各个第一油缸4处于向上收回状态离开地面不与地面接触,内模架立柱2下端面纵向对称固定连接有位于第一油缸4横向左侧的支撑螺杆5,各个支撑螺杆5输出端均朝向下方,此时各个支撑螺杆5也离开地面不与地面接触,内模架1呈横向U型,内模架立柱2在内模架1右上方水平段和内模架1水平段上的内模对其作用力下发生弹性变形有一定程度弯曲,这就使得内模在最右端有一定程度倾斜,然后如附图所示通过控制器控制多个滑轮3转动带动内模架1向右运动,内模架1向右运动带动内模架1上的内模向右运动开始进入匹配梁和端模内部之间,由于此时内模在最右端有一定程度倾斜,所以此时内模上端面与匹配梁和端模内部之间均存在缝隙,而且此时内模架1上方水平段最右侧的各个撑杆6和各个第二油缸7均位于匹配梁内部且各个撑杆6和各个第二油缸7均处于向上收回状态不与匹配梁相接触。
[0027]然后通过控制器控制各个第二油缸7开始向下伸出支撑在匹配梁上,此时各个第二油缸7带动内模架1右上方水平段和内模向上顶升,内模架1右上方水平段和内模通过各个第二油缸7将作用力部分作用在匹配梁上使得内模架立柱2受到的作用力减小发生弹性回弹回到竖直状态,此时内模架立柱2回到竖直状态带动内模架1右上方水平段和内模回到水平状态,然后通过控制器控制各个第一油缸4开始向下伸出支撑在地面上,此时各个第一油缸4带动整个内模架1和内模向上顶升,内模架1下方的多个滑轮3向上运动脱离轨道,由于内模架1右上方水平段由各个第二油缸7进行支撑所以在第一油缸4带动整个内模架1和内模向上顶升过程中内模架1不会发生倾斜,而且此时内模已回到水平状态,在各个第一油缸4和各个第二油缸7作用下整个内模架1和内模向上升高使得内模上端面与匹配梁和端模内部相贴合,然后通过控制器控制各个第一油缸4和各个第二油缸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节段箱梁液压升降内模架,包括内模架(1)和内模架立柱(2),内模架(1)下方纵向对称转动连接有多个滑轮(3),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模架立柱(2)下端面纵向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一油缸(4),内模架立柱(2)下端面纵向对称固定连接有位于第一油缸(4)横向左侧的支撑螺杆(5),内模架(1)上方水平段最右侧下端面纵向对称固定连接有撑杆(6),内模架(1)上方水平段最右侧下端面纵向对称固定连接有位于撑杆(6)横向左侧的第二油缸(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段箱梁液压升降内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各个第一油缸(4)在纵向方向上均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献伟吴锋杨明军张宝利陈守昭孟凡增李斌严璞玲谢辉戴一飞王云江韩培刚曾华旺雷志雄雷耀文赖桂新王安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建无锡工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