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梁侧向支撑板楼承板内连接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8500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5 16:37
一种钢梁侧向支撑板楼承板内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钢梁、楼承板、加劲肋、锚栓、纵向钢筋、箍筋、暗撑纵筋、角钢、焊缝,所述的楼承板安装在钢梁上,支撑的中间纵向钢筋分上下两层分布在楼承板内,纵向钢筋之间设置向箍筋,纵向钢筋、箍筋形成笼型刚性杆结构,锚栓锚固刚性杆结构,刚性杆结构的底部加工焊接暗撑纵筋,钢梁的上表面角钢,角钢与暗撑纵筋焊接,角钢两侧设通长焊缝与钢梁连接,角钢对应钢梁腹板位置焊接加劲肋,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楼承板的底面平整,最大限度的保证空间完整的同时保证钢梁构件的安全可靠性,施工简单方便,即在保证楼承板不改变现有做法的前提条件下,满足钢梁的侧向稳定性。梁的侧向稳定性。梁的侧向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梁侧向支撑板楼承板内连接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钢结构构筑物楼承板受力结构
,尤其涉及一种钢梁侧向支撑板楼承板内连接。

技术介绍

[0002]钢结构房屋是一种新型结构制作而成的房屋,主要的材料是钢构件,包括了钢柱、钢梁、及钢板等,在钢结构的表面,采用了防锈、防火等工艺,增加了钢架构房屋的耐久性,各个钢构件之间,通过焊缝、螺栓的等连接方式组合而成整个建筑。
[0003]在工业、民用钢结构建筑中,为便于施工,降低工程成本,桁架式等形式的楼承板与钢梁一般为铰接连接,即楼承板沿梁轴线方向采用单排锚栓连接,由于此连接为铰接连接,螺栓位于钢梁腹板顶部,无法对较长的钢梁翼缘形成有效的侧向支撑,并且一般支撑梁设于楼板下部,对室内空间形成分割,影响室内空间的使用、装饰,民用建筑及对于室内空间要求较高的工业建筑,支撑梁严重影响室内视觉,灯源布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钢梁侧向支撑板楼承板内连接,为了解决钢结构楼承板承载力难以支撑长钢梁的技术难题,本专利技术首先在钢梁顶部设置刚性杆结构,并在楼承板内部设置支撑刚性杆结构,刚性杆结构锚固于钢梁之上,形成有效的钢梁支撑体系,提高长钢梁的侧向支撑,提高楼承板的承载力,提高钢梁的承载力,楼承板底部平整,最大限度的保证空间完整和钢梁构件的安全可靠性,同时兼顾施工简单方便性,即在保证楼承板不改变现有做法的前提条件下,满足钢梁的侧向稳定性。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钢梁侧向支撑板楼承板内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钢梁、楼承板、加劲肋、锚栓、纵向钢筋、箍筋、暗撑纵筋、角钢、焊缝,所述的楼承板安装在钢梁上,支撑的中间纵向钢筋分上下两层分布在楼承板内,上下两层纵向钢筋之间设置向箍筋,纵向钢筋、箍筋形成笼型刚性杆结构,钢梁上表面中心线位置焊接锚栓锚固刚性杆结构,刚性杆结构的底部加工焊接暗撑纵筋,钢梁的上表面焊接约束翼缘的角钢,角钢与暗撑纵筋焊接,增加连接能力,角钢两侧设通长焊缝与钢梁连接,角钢对应钢梁腹板位置焊接加劲肋;
[0007]所述的钢梁及楼承板支撑受力,公式如下:
[0008]暗撑纵筋受轴力:暗撑纵筋承载力验算:N≤f
c
A
c
+f
y
A
s
[0009]式中:N为支撑受到的轴力;A为钢梁截面面积;f为钢梁抗拉强度设计值;ε
k
为钢号修正系数;f
c
为板的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A
c
为暗撑纵筋截面面积;f
y
为钢筋强度设计值;A
s
为附加钢筋面积。
[0010]所述的暗撑纵筋宽度不宜小于楼承板厚度的3倍。
[0011]所述的焊缝高度不宜小于6mm。
[0012]所述的纵向钢筋在宽度上分布的数量和结构形式根据楼承板的支撑力和钢梁受
力决定
[0013]所述的钢梁侧向支撑板楼承板内连接的安装方法如下:
[0014]S1、通过受力计算出单层纵向钢筋的用量和布置结构,通过箍筋固定好上层和下层的纵向钢筋,纵向钢筋、箍筋形成一个封闭笼型受力结构,笼型结构下部焊接暗撑纵筋;
[0015]S2、钢结构钢梁中间位置上表面焊接角钢,角钢接触面两端满焊,焊缝高6mm,角钢的上表面焊接暗撑纵筋,固定的纵向钢筋及箍筋形成笼型结构,角钢对应的钢梁中间腹板位置设置加劲肋,增强钢梁的整体性;
[0016]S3、在笼型结构的中间位置,钢梁上表面的中心线处焊接锚栓,加强暗撑纵筋与钢梁的连接可靠性;
[0017]S4、待加劲肋、锚栓、纵向钢筋、箍筋、角钢都焊接牢固之后,现场浇筑混凝土成形,形成楼承板,此时楼承板和钢梁为铰接连接,楼承板内暗撑纵筋位置与钢梁近于半铰半固连接,但通过角钢可以对钢梁上翼缘形成支撑,无需加工次梁,最大限度的保证空间完整同时保证钢梁构件的安全可靠性。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9]1)所述的楼承板无需次梁辅助承担承载力,保证的楼承板的底面平整,最大限度的保证空间完整的同时保证钢梁构件的安全可靠性。
[0020]2)所述的楼承板施工简单方便,即在保证楼承板不改变现有做法的前提条件下,满足钢梁的侧向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钢梁侧向支撑板楼承板内连接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钢梁侧向支撑板楼承板内连接左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钢梁侧向支撑板楼承板内连接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1.钢梁 2.楼承板 3.加劲肋 4.锚栓 5.纵向钢筋 6.箍筋 7.暗撑纵筋 8.角钢 9.焊缝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0026]如图1、2、3所示,一种钢梁侧向支撑板楼承板内连接,包括钢梁1、楼承板2、加劲肋3、锚栓4、纵向钢筋5、箍筋6、暗撑纵筋7、角钢8、焊缝9,所述的楼承板2安装在钢梁1上,支撑的中间纵向钢筋5分上下两层分布在楼承板2内,上下两层纵向钢筋5之间设置向箍筋6,纵向钢筋5、箍筋6形成笼型刚性杆结构,刚性杆结构通过角钢1及钢筋5与钢梁1相互连接,形成有效的钢梁1支撑体系,做为钢梁1的侧向支撑,提高楼承板2的承载力,提高钢梁1的承载力,钢梁1上表面中心线位置焊接锚栓4锚固刚性杆结构,刚性杆结构的底部加工焊接暗撑纵筋7,钢梁1的上表面焊接约束翼缘的角钢8,角钢8与暗撑纵筋7焊接,增加连接能力,角钢8两侧设通长焊缝9与钢梁1连接,角钢8对应钢梁1腹板位置焊接加劲肋3;
[0027]所述的钢梁1及楼承板2的支撑受力,公式如下:
[0028]暗撑纵筋受轴力:暗撑纵筋承载力验算:N≤f
c
A
c
+f
y
A
s
[0029]式中N为支撑受到的轴力;A为钢梁1截面面积;f为钢梁1抗拉强度设计值;ε
k
为钢号修正系数;f
c
为板的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A
c
为暗撑纵筋截面面积;f
y
为纵向钢筋5强度设计值;A
s
为附加纵向钢筋5面积。
[0030]如图1所示,所述的暗撑纵筋7宽度不宜小于楼承板2厚度的3倍。
[0031]如图1所示,所述的焊缝9高度不宜小于6mm。
[0032]如图3所示,所述的纵向钢筋5在宽度上分布的数量和结构形式根据楼承板2的支撑力和钢梁1受力决定。
[0033]如图1、2、3所示,所述的钢梁侧向支撑板楼承板内连接的安装方法如下:
[0034]S1、通过受力计算出单层纵向钢筋5的用量和布置结构,通过箍筋6固定好上层和下层的纵向钢筋5,纵向钢筋5、箍筋6形成一个封闭笼型受力结构,笼型结构下部焊接暗撑纵筋7;
[003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梁侧向支撑板楼承板内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钢梁、楼承板、加劲肋、锚栓、纵向钢筋、箍筋、暗撑纵筋、角钢、焊缝,所述的楼承板安装在钢梁上,支撑的中间纵向钢筋分上下两层分布在楼承板内,上下两层纵向钢筋之间设置向箍筋,纵向钢筋、箍筋形成笼型刚性杆结构,钢梁上表面中心线位置焊接锚栓锚固刚性杆结构,刚性杆结构的底部加工焊接暗撑纵筋,钢梁的上表面焊接约束翼缘的角钢,角钢与暗撑纵筋焊接,增加连接能力,角钢两侧设通长焊缝与钢梁连接,角钢对应钢梁腹板位置焊接加劲肋;所述的钢梁及楼承板支撑受力,公式如下:暗撑纵筋受轴力:暗撑纵筋承载力验算:N≤f
o
A
o
+f
y
A
s
式中:N为支撑受到的轴力;A为钢梁截面面积;f为钢梁抗拉强度设计值;ε
k
为钢号修正系数;f
c
为板的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A
c
为暗撑纵筋截面面积;f
y
为钢筋强度设计值;A
s
为附加钢筋面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梁侧向支撑板楼承板内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暗撑纵筋宽度不宜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宇郝守祥张斌李亚刘东涛侯国伟辛伟华陈廷东刘春明左学双刘智刘月云王涛李东雷张新丰李娜陈兆鑫于先泉
申请(专利权)人:鞍钢房地产开发集团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