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层建筑消防救援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8234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5 16: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消防救援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高层建筑消防救援设备,包括防护箱,所述防护箱顶端的背面固定安装有第一耳板,所述第一耳板的一端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滑板,所述滑板远离第一耳板一端的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第二耳板。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释放时空气的压力和空气的流动来完成调节组件的动作,使其在常规状态滑板与防护箱之间处于垂直关系不会对下降造成影响,而在逃生时其与窗台之间可呈现一定的角度来满足逃生人员逃生的需求,解决了传统装置中逃生箱与窗台之间存在一定缝隙,被困人员难以单人进行逃生危险系数较高的问题,可利用斜坡式的滑板填补缝隙,提高安全系数,显著缩短了被困人员的逃生时间,适合高层建筑安装使用。用。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层建筑消防救援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消防救援
,具体为一种高层建筑消防救援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高层建筑是建筑高度大于27m的住宅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24m的非单层厂房、仓库和其他民用建筑,由于现代城市中土地面积有限,导致新建的居民楼和写字楼等都属于高层建筑,这种高层建筑可在一定的占地面积内容纳更多的人员,符合城市发展土地较少的需求,但这种高层建筑在容纳较多人员的同时,当其发生意外情况时,高层建筑的逃生也变得异常困难,所以如何解决高层建筑的消防逃生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0003]在现代的高层建筑中,当较高楼层发生火灾时,一般最佳的逃生窗口为窗户,但此时的窗户离地面高度较高导致仅能使用外部救援设备进行逃生,常见的救援设备为消防云梯或消防逃生垂直升降箱,前者抬升高度有限且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到达现场,而后者需要在高层建筑中提前安装导锁装置以保证装置的正常下降,但当逃生箱下降到与窗户平行时,由于逃生箱距离窗户还有一定的间隙,导致被困人员在逃生时,需要跨越间隙才能到逃生箱,不仅危险系数较高,同时被困人员难以自主进入逃生箱内部,亟需改进。
[0004]同时垂直升降时的逃生装置一般依靠钢索进行牵引,完成升降过程,且主要依靠钢索与滑轮之间的摩擦力来降低逃生箱下降的速度,但这种装置其钢索与滑轮之间的接触时固定不变的,导致整个摩擦系数相同,而在实际救援时在箱体下降未装载被困人员时因下降迅速,同时装载被困人员下降时下降速度也因较快,当快要触及地面时应减缓速度,显然目前采用的这种装置仅能依靠减速电机实现,容易造成减速电机过载,同时需要额外的电力,在一些复杂环境中并不适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层建筑消防救援设备,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层建筑消防救援设备,包括防护箱,所述防护箱顶端的背面固定安装有第一耳板,所述第一耳板的一端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滑板,所述滑板远离第一耳板一端的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第二耳板,所述第二耳板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撑板,所述滑板背面靠近左右两端的位置上安装有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的另一端与防护箱背面的中部相连接,所述防护箱底端的中部固定安装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底端活动卡接有压缩气体罐,所述防护箱的底端固定安装有位于压缩气体罐前方的气体暂存箱,所述压缩气体罐的输出端通过法兰与气体暂存箱的输入端相连通,所述气体暂存箱前端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通有第一输气管,所述第一输气管的另一端与调节组件之间相互连通,所述气体暂存箱的左右两端均固定连通有第二输气管,所述第二输气管的另一端贯穿防护箱的顶端,所述防护箱顶端的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缓降组件,所述缓降组件的底端与第二输气管的输出端之间相连通,所述防护箱底端靠近四角的
位置上均固定安装有液压缓冲腿。
[0007]在装备使用前,首先需确保压缩气体罐的内部储存有压缩气体可选用压缩二氧化碳或压缩空气,同时确保压缩气体的容量符合要求,以及需在压缩气体罐的外侧面安装隔热装置,避免压缩气体罐的温度过高,造成压缩气体罐内部气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同时利用外部牵引绳和外部牵引设备与防护箱之间进行固定,确保牵引绳处于防护箱正上方的中心位置,保证防护箱在升降时为垂直升降,完成逃生时的稳定升降。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撑板与防护箱的顶端相互平行,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第一固定座,所述第一固定座与背面的中部垂直连接,所述调节组件的数量共为两个且分布在滑板背面的左右两侧,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第二固定座,所述第二固定座与防护箱背面的中部固定连接。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固定座的一端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第一活动块,所述第二固定座的一端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第二活动块,所述第一活动块的底端固定安装有暂存管,所述第二活动块的顶端固定安装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贯穿暂存管的底端且固定安装有位于暂存管内部的活塞板,所述活塞板与暂存管之间活动套接。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活塞杆的外侧面活动套接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暂存管的底端和第二活动块的顶端固定连接。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暂存管靠近底端的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通有排气阀和进气阀,所述排气阀的一端固定连通有排气管,所述进气阀的另一端与第一输气管之间固定连通,所述排气管的输出端靠近防护箱的正面。
[0012]在进行逃生时可利用牵引设备将防护箱下降时需逃生的窗户附近,且防护箱顶端的高度要低于窗台的高度,同时开启进气阀的阀门,此时位于压缩气体罐内部的压缩气体在经过气体暂存箱以及第一输气管后被导入暂存管的内部,此时活塞板受到压力向下位移,并拉伸复位弹簧此时暂存管和活塞杆叠加的长度增加,由于防护箱无法移动,导致第二活动块向内侧发生偏转,同时带动第一活动块相对第一固定座转动,此时滑板受到向内侧张力,向内侧发生转动,当复位弹簧拉伸至极限状态时,此时滑板刚好与防护箱处于垂直关系,在需要逃生时,通过打开第一活动块的阀门,此时位于暂存管内部的空气被放出,复位弹簧自动复位带动活塞板上移,此时暂存管和活塞杆整体叠加长度减短,滑板的背面受到向外侧的拉力,此时滑板即可相对防护箱向外侧发生偏转形成一定的偏转角度,同时撑板搭在窗台上与窗台保持平行,此时被困人员可直接通过滑板滑动至防护箱的内部,完成逃生。
[0013]通过利用压缩状态下的气体使其在火灾发生时进行释放,并利用释放时空气的压力和空气的流动来完成调节组件的动作,使其在常规状态滑板与防护箱之间处于垂直关系不会对下降造成影响,而在逃生时其与窗台之间可呈现一定的角度来满足逃生人员逃生的需求,解决了传统装置中逃生箱与窗台之间存在一定缝隙,被困人员难以单人进行逃生危险系数较高的问题,可利用斜坡式的滑板填补缝隙,提高安全系数,显著缩短了被困人员的逃生时间,适合高层建筑安装使用。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缓降组件包括固定套,所述固定套与防护箱顶端的一侧固定连接且与第二输气管的输出端之间相连通,所述固定套的内部活动套接有活动板,所述活动板的顶端固定安装有位于固定套内部的延长杆,所述延长杆的顶端贯穿
固定套的顶端且固定安装有第三固定座。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缓降组件还包括导轨,所述导轨靠近固定套一端的前后两侧均固定安装有连接杆,所述导轨通过连接杆与防护箱的顶端相连接,所述导轨的底端活动卡接有第四固定座,所述第四固定座的底端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连杆,所述连杆的另一端通过转轴与第三固定座活动连接。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第四固定座远离固定套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压力杆,所述压力杆远离第四固定座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导向轮,所述导向轮的内侧面开设有导向槽。
[0017]在进行防护箱的下降时,位于气体暂存箱内部的压缩气体可通过左右两侧的第二输气管进入固定套的底端,此时通过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层建筑消防救援设备,包括防护箱(1),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箱(1)顶端的背面固定安装有第一耳板(9),所述第一耳板(9)的一端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滑板(10),所述滑板(10)远离第一耳板(9)一端的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第二耳板(12),所述第二耳板(12)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撑板(11),所述滑板(10)背面靠近左右两端的位置上安装有调节组件(7),所述调节组件(7)的另一端与防护箱(1)背面的中部相连接,所述防护箱(1)底端的中部固定安装有固定架(2),所述固定架(2)的底端活动卡接有压缩气体罐(3),所述防护箱(1)的底端固定安装有位于压缩气体罐(3)前方的气体暂存箱(4),所述压缩气体罐(3)的输出端通过法兰与气体暂存箱(4)的输入端相连通,所述气体暂存箱(4)前端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通有第一输气管(6),所述第一输气管(6)的另一端与调节组件(7)之间相互连通,所述气体暂存箱(4)的左右两端均固定连通有第二输气管(13),所述第二输气管(13)的另一端贯穿防护箱(1)的顶端,所述防护箱(1)顶端的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缓降组件(14),所述缓降组件(14)的底端与第二输气管(13)的输出端之间相连通,所述防护箱(1)底端靠近四角的位置上均固定安装有液压缓冲腿(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层建筑消防救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撑板(11)与防护箱(1)的顶端相互平行,所述调节组件(7)包括第一固定座(701),所述第一固定座(701)与背面的中部垂直连接,所述调节组件(7)的数量共为两个且分布在滑板(10)背面的左右两侧,所述调节组件(7)还包括第二固定座(702),所述第二固定座(702)与防护箱(1)背面的中部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层建筑消防救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座(701)的一端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第一活动块(703),所述第二固定座(702)的一端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第二活动块(704),所述第一活动块(703)的底端固定安装有暂存管(705),所述第二活动块(704)的顶端固定安装有活塞杆(709),所述活塞杆(709)贯穿暂存管(705)的底端且固定安装有位于暂存管(705)内部的活塞板(708),所述活塞板(708)与暂存管(705)之间活动套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层建筑消防救援设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晓利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