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外后视镜和智驾侧后视摄像头复用的系统和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472248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5 16:18
一种电子外后视镜和智驾侧后视摄像头复用的系统和方法,该系统包括复用摄像头,以及分别与复用摄像头相连接的电子外后视镜处理模块及域控制器。其中,复用摄像头设置于车身侧面,电子外后视镜处理模块接收复用摄像头的串行图像数据,并将串行图像数据分为相同的两路,电子外后视镜处理模块将第一路图像数据处理后输出外后视镜图像,将第二路图像数据传输至域控制器,域控制器将第二路图像数据进行抽帧处理,使得抽帧后的图像数据符合侧后视图像识别算法条件。本发明专利技术将电子外后视镜系统及智驾域侧后视系统通过两系统共用一个摄像头的模式,取消侧后视摄像头,以此降低硬件结构复杂度,缓解硬件布置矛盾并减少硬件冲突。缓解硬件布置矛盾并减少硬件冲突。缓解硬件布置矛盾并减少硬件冲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子外后视镜和智驾侧后视摄像头复用的系统和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智能检测系统和方法,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子外后视镜和智驾侧后视摄像头复用的系统和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电子外后视镜是当前车辆发展的一个热点方向,虽然现有的车辆很少配备,但今后是一个趋势。电子外后视镜通过摄像头成像,将后视图像投影到车内显示屏上,以此取代传统的镜片式后视镜。
[0003]除了电子外后视镜,现有车辆上已经存在各种各样的摄像头,例如用于智能驾驶的侧后视系统。智能驾驶侧后视系统是一种基于视觉技术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利用域控制器对整车多个摄像头数据采集及图像识别,主要实现侧后方来车及物体监测,完成变道辅助及预警功能。电子外后视镜系统硬件由高像素摄像头,图像处理器,控制器及显示屏组成,给驾驶员提供更灵活的视角以及更广阔的视觉覆盖,在摄像头技术的加持下,提高了在黑暗,雨天等光线不佳环境下的能见度。
[0004]市场上现有车型外部都已装配11个及以上智驾摄像头,一般包括两个前视摄像头,两个侧前视摄像头,两个侧后视摄像头,一个后视摄像头,以及四个环视摄像头,若采用电子外后视镜系统,则需在后视镜处另外增加两个后视摄像头,则车辆外部会有至少13个摄像头装配。
[0005]由此可见,随着整车科技的不断提升,车辆的摄像头数量也越来越多,由此整体的硬件成本、硬件冲突、结构复杂度等问题也愈发突出。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整车摄像头增多、结构复杂等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子外后视镜和智驾侧后视摄像头复用的系统和方法,其至少能够让电子外后视镜和智驾侧后视摄像头复用,以此降低硬件结构复杂度和硬件冲突。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子外后视镜和智驾侧后视摄像头复用的系统,包括复用摄像头,以及分别与复用摄像头相连接的电子外后视镜处理模块及域控制器。其中,复用摄像头设置于车身侧面,电子外后视镜处理模块接收复用摄像头的串行图像数据,并将串行图像数据分为相同的两路,电子外后视镜处理模块将第一路图像数据处理后输出外后视镜图像,将第二路图像数据传输至域控制器,域控制器将第二路图像数据进行抽帧处理,使得抽帧后的图像数据符合侧后视图像识别算法条件。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电子外后视镜处理模块包括第一解串器、第一串行器、第一图像处理器、控制器,其中第一解串器分别连接第一串行器和第一图像处理器,第一图像处理器进一步连接控制器。第一解串器接收复用摄像头的串行图像数据,将串行图像数据解串后分为相同的两路,分别传输至第一串行器和第一图像处理器。第一图像处理
器将第一路图像数据处理后传输至控制器,控制器处理并输出外后视镜图像。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域控制器包括第二解串器和第二图像处理器,其中第二解串器分别连接第一串行器和第二图像处理器。第一串行器将第二路图像数据串行传输至第二解串器,第二解串器将第二路图像数据进行抽帧处理,使得抽帧后的图像数据符合侧后视图像识别算法条件。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复用摄像头包括图像传感器和第二串行器,图像传感器获取图像数据并传输至第二串行器,第二串行器将图像串行传输至第一解串器。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域控制器控制复用摄像头与其他车载摄像头同时曝光,并且电子外后视镜处理模块控制复用摄像头的曝光时长及白平衡。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相同的两路图像数据为帧率至少60帧的图像数据,并且域控制器将第二路图像数据抽帧处理为帧率30帧的图像数据。
[0013]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子外后视镜和智驾侧后视摄像头复用的方法,包括:获取车身侧后方图像数据;将图像数据分为相同的两路;将第一路图像数据处理后输出外后视镜图像;将第二路图像数据进行抽帧处理,使得抽帧后的图像数据符合侧后视图像识别算法条件。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利用电子外后视镜处理模块对第一路图像数据进行解压缩,并执行以下至少一个图像处理操作:黑电平补偿、坏像素矫正、颜色插值、去噪声、白平衡矫正、色彩矫正、伽马矫正、色彩空间转换、彩噪去除、边缘加强。将处理后的第一路图像数据输出外后视镜图像;将第二路图像数据串行传输至域控制器。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利用域控制器对第二路图像数据解串;对第二路图像数据进行抽帧处理,使得抽帧后的图像数据符合侧后视图像识别算法条件。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利用域控制器控制复用摄像头与其他车载摄像头同时曝光,以此获得车身侧后方图像数据;利用电子外后视镜处理模块控制复用摄像头的曝光时长及白平衡。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相同的两路图像数据为帧率至少60帧的图像数据,并且域控制器将第二路图像数据抽帧处理为帧率30帧的图像数据。
[001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专利技术将电子外后视镜系统及智驾域侧后视系统通过两系统共用一个摄像头的模式,取消侧后视摄像头,以此降低硬件结构复杂度,缓解硬件布置矛盾并减少硬件冲突。
附图说明
[0019]图1a是本专利技术所选择的电子外后视镜的架构示意图;图1b是本专利技术所选择的域控制器的架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系统的整体架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方法的流程图。
[0020]图中:10

摄像头,11

图像传感器,12

串行器;20

电子外后视镜处理模块,21

解串器,22

图像处理器,23

控制器;30

域控制器,31

解串器,32

图像处理器;
40

摄像头,41

图像传感器,42

串行器;50

复用摄像头,51

图像传感器,52

第二串行器;60

电子外后视镜处理模块,61

第一解串器,62

第一图像处理器,63

第一串行器,64

控制器;70

域控制器,71

第二解串器,72

第二图像处理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作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用来作为解释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之用,并非意味着已经穷举了本专利技术所有的实施方式。
[0022]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3]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子外后视镜和智驾侧后视摄像头复用的系统,包括复用摄像头,以及分别与复用摄像头相连接的电子外后视镜处理模块及域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用摄像头设置于车身侧面;所述电子外后视镜处理模块接收复用摄像头的串行图像数据,并将串行图像数据分为相同的两路,电子外后视镜处理模块将第一路图像数据处理后输出外后视镜图像,将第二路图像数据传输至域控制器;所述域控制器将第二路图像数据进行抽帧处理,使得抽帧后的图像数据符合侧后视图像识别算法条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外后视镜和智驾侧后视摄像头复用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外后视镜处理模块包括第一解串器、第一串行器、第一图像处理器、控制器,其中所述第一解串器分别连接第一串行器和第一图像处理器,所述第一图像处理器进一步连接控制器;所述第一解串器接收复用摄像头的串行图像数据,将串行图像数据解串后分为相同的两路,分别传输至第一串行器和第一图像处理器;所述第一图像处理器将第一路图像数据处理后传输至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处理并输出外后视镜图像。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外后视镜和智驾侧后视摄像头复用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域控制器包括第二解串器和第二图像处理器,其中第二解串器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串行器和第二图像处理器;所述第一串行器将第二路图像数据串行传输至所述第二解串器,所述第二解串器将第二路图像数据进行抽帧处理,使得抽帧后的图像数据符合侧后视图像识别算法条件。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外后视镜和智驾侧后视摄像头复用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复用摄像头包括图像传感器和第二串行器,所述图像传感器获取图像数据并传输至第二串行器,所述第二串行器将图像串行传输至所述第一解串器。5.如权利要求1

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外后视镜和智驾侧后视摄像头复用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域控制器控制所述复用摄像头与其他车载摄像头同时曝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婷贺锦鹏
申请(专利权)人:智己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