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承轴承与船舶推进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46978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5 16: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支承轴承与船舶推进系统,所述支承轴承包括:轴瓦和自对中调整组件;所述轴瓦用于套设于主轴的外侧;所述自对中调整组件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转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于所述轴瓦的中轴线沿周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内侧壁与所述轴瓦的外侧壁连接;所述转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侧壁用于与船体的轴毂连接;在所述主轴相对于旋转轴线发生角位移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连接部以所述转接部为旋转中心进行转动,以进行角度补偿。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改善支承轴承的边缘效应,降低支承轴承的局部磨损,提升轴瓦的使用寿命。瓦的使用寿命。瓦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支承轴承与船舶推进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船舶推进系统
,尤其涉及一种支承轴承与船舶推进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支承轴承作为船舶推进系统的舷外重要设备,主要用于支撑推进器转子重量及部分主轴重量。
[0003]由于船舶推进系统运行工况复杂,船舶推进系统中的艉端推进器上转子的悬臂载荷作用,导致主轴易发生挠曲变形,使得支承轴承产生边缘效应,支承轴承易磨损,导致支承轴承的使用寿命短,可靠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支承轴承与船舶推进系统,用以解决或改善现有的船舶上的支承轴承使用寿命短,可靠性差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支承轴承,包括:轴瓦和自对中调整组件;所述轴瓦用于套设于主轴的外侧;所述自对中调整组件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转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于所述轴瓦的中轴线沿周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内侧壁与所述轴瓦的外侧壁连接;所述转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侧壁用于与船体的轴毂连接;在所述主轴相对于旋转轴线发生角位移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连接部以所述转接部为旋转中心进行转动,以进行角度补偿。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支承轴承,所述转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侧壁连接,所述转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内侧壁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内侧壁、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侧壁及所述转接部围成环形槽。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支承轴承,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侧壁设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设于所述环形槽内,所述第一凸起背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内侧壁之间具有间隙;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内侧壁设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设于所述环形槽内,所述第一凸起背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侧壁之间具有间隙。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支承轴承,沿所述支承轴承的轴向,所述转接部的一端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中部,所述转接部的另一端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中部,所述第一凸起靠近所述环形槽的槽口端。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支承轴承,所述环形槽的槽底端为弧面结构。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支承轴承,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及所述转接部当中的至少一者采用金属材料制成。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支承轴承,衬套组件,所述衬套组件包括第一衬套和第二衬套;所述第一衬套呈环状,所述第一衬套的内侧壁与所述轴瓦的外侧壁连接;所述第二衬套呈环状,所述第二衬套用于与船体的轮毂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内侧壁与所述第一衬
套的外侧壁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二衬套的内侧壁连接;在所述主轴相对于旋转轴线发生角位移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衬套以所述转接部为旋转中心进行转动,以进行角度补偿。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支承轴承,所述第一衬套的外侧壁设有第一定位凸起,所述第二衬套的内侧壁设有第二定位凸起;所述第一定位凸起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至少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定位凸起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至少一端连接。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支承轴承,沿所述支承轴承的轴向,所述自对中调整组件设于所述衬套组件的中部。
[0014]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船舶推进系统,包括:推进器、主轴、轴毂及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支承轴承;所述推进器与所述主轴的一端连接,所述主轴的另一端用于与动力系统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支承轴承套设于所述主轴的外侧,所述支承轴承与所述轴毂连接。
[001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支承轴承与船舶推进系统,通过设置自对中调整组件,当主轴发生挠曲变形后,轴瓦随着主轴发生角位移,自对中调整组件可以对轴瓦进行角度补偿,改善支承轴承的边缘效应,降低支承轴承的局部磨损,提升轴瓦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支承轴承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图1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19]附图标记:
[0020]1:轴瓦;21:第一衬套;22:第二衬套;23:第一定位凸起;24:第二定位凸起;3:自对中调整组件;31:第一连接部;32:第二连接部;33:转接部;34:第一凸起;4:主轴;5:轴毂。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支承轴承作为船舶推进系统的舷外重要设备,主要用于支撑推进器转子重量及部分主轴重量。由于船舶推进系统中的艉端推进器上转子的悬臂载荷作用,导致主轴易发生挠曲变形,使得支承轴承产生边缘效应,影响支承轴承的使用寿命,可靠性差。
[0023]为改善支承轴承的边缘效应,使支承轴承适应主轴的挠曲变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支承轴承及船舶推进系统。
[0024]下面结合图1和图2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支承轴承及船舶推进系统。
[0025]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支承轴承包括:轴瓦1和自对中调整组件3,轴瓦1用于套设于主轴4的外侧;自对中调整组件3包括第一连接部31、第二连接部32及转接部33;第一连
接部31与第二连接部32相对于轴瓦1的中轴线沿周向延伸,第一连接部31的内侧壁与轴瓦1的外侧壁连接;转接部33连接于第一连接部31与第二连接部32之间,第二连接部32的外侧壁用于与船体的轴毂5连接;在主轴4发生角位移的情况下,第一连接部31以转接部33为旋转中心进行转动,以进行角度补偿。
[0026]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连接部31、第二连接部32及转接部33,并将转接部3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部31、第二连接部32连接,以形成转动间隙,以使第一连接部31、第二连接部32通过金属的弹性变形以转接部33为旋转中心进行微小转动。
[0027]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支承轴承,通过设置自对中调整组件3,当主轴4发生挠曲变形后,轴瓦1随着主轴4发生角位移,自对中调整组件3可以对轴瓦1进行角度补偿,改善支承轴承的边缘效应,降低支承轴承的局部磨损,提升轴瓦1的使用寿命。
[0028]可以理解的是,自对中调整组件3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一个或多个,本专利技术主要是以设置一个自对中调整组件3进行示例性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本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构思的基础上,通过适应性结构改进将该自对中调整组件3应用于支撑轴承及相关领域的产品中,应当也被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构思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承轴承,其特征在于,包括:轴瓦,所述轴瓦用于套设于主轴的外侧;自对中调整组件,所述自对中调整组件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转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于所述轴瓦的中轴线沿周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内侧壁与所述轴瓦的外侧壁连接;所述转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侧壁用于与船体的轴毂连接;在所述主轴相对于旋转轴线发生角位移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连接部以所述转接部为旋转中心进行转动,以进行角度补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侧壁连接,所述转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内侧壁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内侧壁、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侧壁及所述转接部围成环形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承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侧壁设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设于所述环形槽内,所述第一凸起背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内侧壁之间具有间隙;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内侧壁设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设于所述环形槽内,所述第一凸起背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侧壁之间具有间隙。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承轴承,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支承轴承的轴向,所述转接部的一端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中部,所述转接部的另一端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中部,所述第一凸起靠近所述环形槽的槽口端。5.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涛张克龙代路柳勇马灿陈列疏舒喻家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