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撬的电子智能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6729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5 16: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撬的电子智能锁,用于防撬报警,包括智能锁本体和报警器,所述报警器安装于所述智能锁本体,所述报警器包括触发电路、驱动电路和报警电路,所述触发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驱动电路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并且所述驱动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报警电路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防撬的电子智能锁,其通过触发电路、驱动电路和报警电路进行联动,从而使得智能锁本体被不法分子强行破坏时进行报警,从而提醒人员查看并且对不法分子进行震慑,其具有使用方便、检测灵敏和安全性高等优点。安全性高等优点。安全性高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撬的电子智能锁


[0001]本技术属于智能锁防撬报警
,具体涉及一种防撬的电子智能锁。

技术介绍

[0002]智能门锁是指区别于传统机械锁的基础上改进的,在用户安全性、识别、管理性方面更加智能化简便化的锁具,智能门锁是门禁系统中锁门的执行部件,指纹锁是智能锁具,它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电子技术、机械技术和现代五金工艺的完美结晶,指纹的特性成为识别身份的最重要证据而被广泛应用于公安刑侦及司法领域,指纹认证具有方便、快速、精确等特点,随着科技技术的普及,智能家居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群也开始选择指纹锁;
[0003]在智能门锁面前,不法分子通过物理破坏门锁达到其非法入侵的目的,但是现有的门锁在不法分子破坏时无法达到报警的效果。
[0004]因此,针对上述问题,予以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撬的电子智能锁,其通过触发电路、驱动电路和报警电路进行联动,从而使得智能锁本体被不法分子强行破坏时进行报警,从而提醒人员查看并且对不法分子进行震慑,其具有使用方便、检测灵敏和安全性高等优点。
[0006]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防撬的电子智能锁,用于防撬报警,包括智能锁本体和报警器,所述报警器安装于所述智能锁本体,所述报警器包括触发电路、驱动电路和报警电路,所述触发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驱动电路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并且所述驱动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报警电路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其中:
[0007]所述触发电路包括触发器U1、三极管Q1和三极管Q2,所述触发器U1的输出端(3管脚)通过电阻R2与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电性连接并且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一路与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电性连接并且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另一路通过电阻R3连接电源(VCC),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电源(VCC);
[0008]所述驱动电路包括驱动器U2、充电电容C1和电阻R4,所述驱动器U2的第一连接端(6管脚)一路通过所述充电电容C1连接电源(VCC)并且所述驱动器U2的第一连接端(6管脚)另一路通过所述电阻R4接地,所述充电电容C1和所述电阻R4的共接端与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电性连接,所述充电电容C1和所述电阻R4的共接端还与所述驱动器U2的第二连接端(2管脚)电性连接;
[0009]所述报警电路包括报警集成器U3和扬声器L,所述驱动器U2的输出端与所述报警集成器U3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并且所述报警集成器U3的输出端(5管脚)通过电阻R7与三极管Q3的基极电性连接并且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所述扬声器L的第一连接端电性连接,所述扬声器L的第二连接端连接电源(VCC)。
[00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触发电路还包括电阻R1和电容C4,所述触发器U1的7管脚(连接6管脚)一路通过所述电阻R1连接电源并且所述触发器U1的
7管脚另一路通过电容C4接地,所述触发器U1的2管脚连接触摸端A并且所述触摸端A通过二极管D1连接电源。
[00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触发器U1的8管脚和4管脚均连接电源,所述驱动器U2的8管脚和4管脚均连接电源。
[00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驱动器U2的3管脚分别与所述报警集成器U3的7管脚和8管脚电性连接,所述报警集成器U3的4管脚接地并且所述报警集成器U3的1管脚和2管脚直接连接有电阻R6。
[00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驱动器U2的3管脚还依次通过电容C3和电容C2连接电源并且所述电容C3和所述电容C2的共接端接地,所述驱动器U2的4管脚通过电阻R5和发光二极管D2接地。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防撬的电子智能锁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技术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技术。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0016]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撬的电子智能锁,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对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0017]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注意,本技术涉及的智能锁本体和电源等可被视为现有技术。
[0018]优选实施例。
[0019]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撬的电子智能锁,用于防撬报警,包括智能锁本体和报警器,所述报警器安装于所述智能锁本体,所述报警器包括触发电路、驱动电路和报警电路,所述触发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驱动电路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并且所述驱动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报警电路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其中:
[0020]所述触发电路包括触发器U1、三极管Q1和三极管Q2,所述触发器U1的输出端(3管脚)通过电阻R2与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电性连接并且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一路与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电性连接并且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另一路通过电阻R3连接电源(VCC),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电源(VCC);
[0021]所述驱动电路包括驱动器U2、充电电容C1和电阻R4,所述驱动器U2的第一连接端(6管脚)一路通过所述充电电容C1连接电源(VCC)并且所述驱动器U2的第一连接端(6管脚)另一路通过所述电阻R4接地,所述充电电容C1和所述电阻R4的共接端与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电性连接,所述充电电容C1和所述电阻R4的共接端还与所述驱动器U2的第二连接端(2管脚)电性连接;
[0022]所述报警电路包括报警集成器U3和扬声器L,所述驱动器U2的输出端与所述报警集成器U3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并且所述报警集成器U3的输出端(5管脚)通过电阻R7与三极管
Q3的基极电性连接并且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所述扬声器L的第一连接端电性连接,所述扬声器L的第二连接端连接电源(VCC)。
[0023]具体的是,所述触发电路还包括电阻R1和电容C4,所述触发器U1的7管脚(连接6管脚)一路通过所述电阻R1连接电源并且所述触发器U1的7管脚另一路通过电容C4接地,所述触发器U1的2管脚连接触摸端A并且所述触摸端A通过二极管D1连接电源。
[0024]更具体的是,所述触发器U1的8管脚和4管脚均连接电源,所述驱动器U2的8管脚和4管脚均连接电源。
[0025]进一步的是,所述驱动器U2的3管脚分别与所述报警集成器U3的7管脚和8管脚电性连接,所述报警集成器U3的4管脚接地并且所述报警集成器U3的1管脚和2管脚直接连接有电阻R6。
[0026]更进一步的是,所述驱动器U2的3管脚还依次通过电容C3和电容C2连接电源并且所述电容C3和所述电容C2的共接端接地,所述驱动器U2的4管脚通过电阻R5和发光二极管D2接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撬的电子智能锁,用于防撬报警,包括智能锁本体和报警器,所述报警器安装于所述智能锁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报警器包括触发电路、驱动电路和报警电路,所述触发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驱动电路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并且所述驱动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报警电路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其中:所述触发电路包括触发器U1、三极管Q1和三极管Q2,所述触发器U1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2与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电性连接并且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一路与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电性连接并且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另一路通过电阻R3连接电源,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电源;所述驱动电路包括驱动器U2、充电电容C1和电阻R4,所述驱动器U2的第一连接端一路通过所述充电电容C1连接电源并且所述驱动器U2的第一连接端另一路通过所述电阻R4接地,所述充电电容C1和所述电阻R4的共接端与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电性连接,所述充电电容C1和所述电阻R4的共接端还与所述驱动器U2的第二连接端电性连接;所述报警电路包括报警集成器U3和扬声器L,所述驱动器U2的输出端与所述报警集成器U3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并且所述报警集成器U3的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军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山巅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