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流路(67)包括第一流路(61b)和第二流路(62b)。所述第一流路(61b)形成在所述第一基座部(61)的轴向一端侧,并且从该第一基座部(61)的轴心侧向外周侧延伸。所述第二流路(62b)形成在所述第二基座部(62)的轴向另一侧,并且从该第二基座部(62)的外周侧向轴心侧延伸。所述第二流路(62b)位于所述第一流路(61b)的下游。(61b)的下游。(61b)的下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推力气体轴承、包括该推力气体轴承的离心式压缩机以及包括该离心式压缩机的制冷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推力气体轴承、包括该推力气体轴承的离心式压缩机以及包括该离心式压缩机的制冷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迄今为止,包括冷却机构的推力轴承已为人所知。这种推力轴承例如记载在专利文献1中。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第二方面的推力轴承中,从流路被引入的冷却流体的一部分流入第一收纳部内,该一部分冷却流体通过形成在轴承隔圈(bearing spacer)上的贯通槽而被引入轴承隔圈内。另外,剩余部分的冷却流体经由形成于底板的外表面(背面)的引导槽,通过径向轴承并将该径向轴承冷却后,从流路排出。此时,在轴承隔圈内形成从外周侧朝向内周侧的流体流,因此被引入轴承隔圈内的冷却流体顺畅地流向推力轴承的内周侧(旋转轴侧)。并且,已到达推力轴承的内周部的冷却流体的一部分被形成在底板的外表面(背面)的引导槽引导而被再次引向推力轴承的外周侧,并与从流路被引入的冷却流体汇合。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4-70730号公报(特别是第0058~0060段)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7]也就是说,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第二方面的推力轴承中,在底板的外表面上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流动的冷却流体流、和在底板的外表面上从外周侧朝向内周侧流动的冷却流体流共同存在。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冷却流体流阻塞不畅,可能导致其流动偏向轴向一侧的底板和轴向另一侧的底板中的任一者。在冷却流体流偏向其中一者的底板的情况下,就无法充分地对推力轴承进行冷却,从而可能导致推力轴承发生烧结。
[0008]本公开的目的在于:能够高效地对推力气体轴承进行冷却。
[0009]-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0010]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涉及推力气体轴承60,其包括凸缘部17、第一基座部61、第一气体膜形成部63、第二基座部62、第二气体膜形成部64和冷却流路67,所述凸缘部17固定在轴部15上,所述第一基座部61与所述凸缘部17的轴向一端面相对,所述第一气体膜形成部63形成在所述凸缘部17与所述第一基座部61之间,所述第二基座部62与所述凸缘部17的轴向另一端面相对,所述第二气体膜形成部64形成在所述凸缘部17与所述第二基座部62之间,所述冷却流路67供流体流动。所述冷却流路67包括第一流路61b和第二流路62b。所述第一流路61b形成在所述第一基座部61的轴向一端侧,并且从该第一基座部61的轴心侧向外周侧延伸。所述第二流路62b形成在所述第二基座部62的轴向另一侧,并且从该第二基座部62
的外周侧向轴心侧延伸。所述第二流路62b位于所述第一流路61b的下游。
[0011]在第一方面中,流体依次流经第一流路61b、第二流路62b。因此,能够抑制流体向第一流路61b和第二流路62b中的一者偏流。其结果是,能够高效地冷却第一气体膜形成部63和第二气体膜形成部64。
[0012]本公开的第二方面在所述第一方面的推力气体轴承60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流路61b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一基座部61的位于轴向一端侧的面上的第一槽61c。所述第二流路62b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二基座部62的位于轴向另一端侧的面上的第二槽62c。
[0013]在第二方面中,通过使冷却用流体沿着第一基座部61和第二基座部62的外侧的面流动,从而能够间接地冷却基座部61、62内部的气体膜形成部63、64。
[0014]本公开的第三方面在所述第二方面的推力气体轴承60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流路61b包括沿径向延伸且在周向上留出间隔地布置的多个所述第一槽61c。所述第二流路62b包括沿径向延伸且在周向上留出间隔地布置的多个所述第二槽62c。
[0015]在第三方面中,能够经由基座部61、62高效地冷却气体膜形成部63、64的轴向上的两侧。
[0016]本公开的第四方面在所述第一方面到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推力气体轴承60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气体膜形成部63和所述第二气体膜形成部64中的至少一者包括顶箔片63a、64a和波箔片63b、64b,所述波箔片63b、64b对所述顶箔片63a、64a进行弹性支承。
[0017]在第四方面中,使气体通过对顶箔片63a、64a进行弹性支承的波箔片63b、64b,从而能够高效地进行冷却。
[0018]本公开的第五方面以离心式压缩机10为对象,其包括所述第一方面到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推力气体轴承60、电动机18、所述轴部15、压缩机构19和径向气体轴承40、50,所述轴部15与所述电动机18相连结,所述压缩机构19由所述轴部15驱动。所述径向气体轴承40、50位于所述轴部15上,并且位于比所述推力气体轴承60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所述冷却流路67包括形成在所述径向气体轴承40中的第三流路43d。所述第三流路43d位于所述第二流路62b的下游。
[0019]在第五方面中,冷却用流体依次通过第一流路61b、第二流路62b和第三流路43d,通过这一连串的流动,不仅能够高效地冷却推力气体轴承60,还能够高效地冷却径向气体轴承40。
[0020]本公开的第六方面在第五方面的离心式压缩机10的基础上,所述径向气体轴承40包括筒状气体膜形成部41和第三基座部43,所述筒状气体膜形成部41呈筒状且沿轴向延伸,所述第三基座部43从径向外侧覆盖所述筒状气体膜形成部41。所述第三基座部43具有所述第三流路43d。
[0021]在第六方面中,通过使冷却用流体在第三基座部43所具有的第三流路43d中流动,从而能够间接地冷却第三基座部43的径向内侧的筒状气体膜形成部41。
[0022]本公开的第七方面在第六方面的离心式压缩机10的基础上,所述第三流路43d沿轴向延伸。在所述第三基座部43中沿周向留出间隔地排列有多条所述第三流路43d。
[0023]在第七方面中,容易均匀地对筒状气体膜形成部41的整周进行冷却。
[0024]本公开的第八方面以制冷装置100为对象,其包括制冷剂回路150,所述制冷剂回路150包括第五方面到第七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离心式压缩机10,并且所述制冷剂回路
150供制冷剂循环来进行制冷循环。所述制冷剂回路150包括将所述制冷剂供向所述冷却流路67的供给通路91。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示出包括离心式压缩机10的制冷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150的简图;
[0026]图2是离心式压缩机10的纵向剖视图;
[0027]图3是推力气体轴承60的分解立体图;
[0028]图4是从轴向一侧观察第一基座部61的图;
[0029]图5是从轴向另一侧观察第二基座部62的图;
[0030]图6是示出推力气体轴承60的详细结构的放大剖视图;
[0031]图7是示出推力气体轴承60的气体膜形成部63、64的结构的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推力气体轴承(60),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力气体轴承(60)包括凸缘部(17)、第一基座部(61)、第一气体膜形成部(63)、第二基座部(62)、第二气体膜形成部(64)以及冷却流路(67),所述凸缘部(17)固定在轴部(15)上,所述第一基座部(61)与所述凸缘部(17)的轴向一端面相对,所述第一气体膜形成部(63)形成在所述凸缘部(17)与所述第一基座部(61)之间,所述第二基座部(62)与所述凸缘部(17)的轴向另一端面相对,所述第二气体膜形成部(64)形成在所述凸缘部(17)与所述第二基座部(62)之间,所述冷却流路(67)供流体流动,所述冷却流路(67)包括第一流路(61b)和第二流路(62b),所述第一流路(61b)形成在所述第一基座部(61)的轴向一端侧,并且从该第一基座部(61)的轴心侧向外周侧延伸,所述第二流路(62b)形成在所述第二基座部(62)的轴向另一侧,并且从该第二基座部(62)的外周侧向轴心侧延伸,所述第二流路(62b)位于所述第一流路(61b)的下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力气体轴承(6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路(61b)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一基座部(61)的位于轴向一端侧的面上的第一槽(61c),所述第二流路(62b)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二基座部(62)的位于轴向另一端侧的面上的第二槽(62c)。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推力气体轴承(6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路(61b)包括沿径向延伸且在周向上留出间隔地布置的多个所述第一槽(61c),所述第二流路(62b)包括沿径向延伸且在周向上留出间隔地布置的多个所述第二槽(62c)。4.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推力气体轴承(6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体膜形成部(63)和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必川,田中孝一,西村公佑,
申请(专利权)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