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率自动式水体絮凝沉淤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45748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3 12: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率自动式水体絮凝沉淤系统,包括中央控制器、下料机构、若干搅拌桶、储液桶、沉淀槽,沉淀槽设置于沉淀池与净水池之间,搅拌桶和储液桶设置于基岸上;搅拌桶的上方设置有下料机构,搅拌桶通过抽水管与净水池连通,抽水管上设置有抽水泵,搅拌桶通过连接水管与储液桶连通,连接水管上设置有输送泵,储液桶的底部设置有两个出水管,出水管的末端连通滴漏管,滴漏管位于沉淀槽的上方;沉淀槽靠近沉淀池的一侧竖直设置有若干栅板,沉淀槽的中央设置有分隔板,分隔板与栅板相垂直。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上述结构的一种高效率自动式水体絮凝沉淤系统,能够自动化完成絮凝剂的实时调配并投放,使水体中的悬浮物絮凝沉淀,实现泥水分离。泥水分离。泥水分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率自动式水体絮凝沉淤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体处理
,尤其是涉及一种高效率自动式水体絮凝沉淤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河道治理过程中,步骤之一是通过绞吸船将河道底部的泥浆吸出,排入沉淀池中进行泥水分离,采用一定手段将泥水分离开后,清水可用于工业生产,泥浆可干化再利用。通过絮凝剂对泥浆中的悬浮物进行絮凝沉淀是泥水分离处理中常用手段,常用的絮凝剂有聚合氯化铝(简称PAC)和聚丙烯酰胺(简称PAM)等。一般使用粉末状的絮凝剂产品,会将其先溶解在溶液中,再投入河水中,这样能够增大絮凝剂与水体的接触面积;并且絮凝剂溶液需要现用现配,长时间停放会使絮凝剂降解,影响使用效果。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能够自动化完成絮凝剂调配、溶解和投放的水体处理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率自动式水体絮凝沉淤系统,能够自动化完成絮凝剂的实时调配并投放,使水体中的悬浮物絮凝沉淀,实现水体的泥水分离。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高效率自动式水体絮凝沉淤系统,包括中央控制器、下料机构、若干搅拌桶、储液桶、沉淀槽,所述沉淀槽设置于沉淀池与净水池之间,所述搅拌桶和所述储液桶设置于基岸上;
[0005]所述搅拌桶的上方设置有下料机构,所述搅拌桶通过抽水管与所述净水池连通,所述抽水管上设置有抽水泵,所述搅拌桶的顶面上设置有呈十字形交叉的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上固定设置第一搅拌电机,所述搅拌桶通过连接水管与所述储液桶连通,所述连接水管上设置有输送泵,/>[0006]所述储液桶的底部设置有两个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始端设置有止水阀,所述出水管的末端连通滴漏管,所述滴漏管的下端面设置有若干出液口,所述滴漏管位于所述沉淀槽的上方;
[0007]所述沉淀槽靠近所述沉淀池的一侧竖直设置有若干栅板,其中一个所述滴漏管位于所述栅板的左侧,另一个所述滴漏管位于所述栅板的右侧,若干所述栅板之间留有缝隙,所述沉淀槽的中央设置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与所述栅板相垂直,所述分隔板通过若干固定杆与两侧基岸相连接,所述固定杆上设置有第二搅拌电机。
[0008]优选的,所述抽水管上设置有流量计,所述搅拌桶的内侧壁上设置有液位计,所述搅拌桶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供工作人员站立的平台板。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搅拌电机和所述第二搅拌电机的输出轴均向下伸入水体内,所述输出轴的末端设置有搅拌叶轮。
[0010]优选的,所述沉淀槽靠近所述沉淀池的一侧两端设置有门槽管,所述栅板的两端插入所述门槽管内并与所述门槽管固定连接,所述栅板之间的缝隙高度为1CM。
[0011]优选的,所述下料机构包括粉料桶和粉体计量称,所述粉料桶吊装于所述搅拌桶的上方,所述粉体计量称设置于所述粉料桶的出料口上,所述出料口上还设置有电磁阀。
[0012]优选的,所述中央控制器与所述抽水泵、所述输送泵、所述电磁阀、所述流量计、所述液位计、所述粉体计量称、所述止水阀、所述第一搅拌电机、所述第二搅拌电机均电连接。
[0013]因此,本专利技术采用上述结构的一种高效率自动式水体絮凝沉淤系统,通过搅拌桶将絮凝药剂搅拌分散,存入储液桶后投入沉淀槽中,利用栅板制造的液位差使水体自动流向沉淀槽,并将悬浮物沉淀下来,完成泥水分离,净化后的清水作为搅拌絮凝药剂的水源重新进入循环,通过中央控制器按照预设的程序控制各步骤的实施,完成系统自动化运行,从而高效执行水体净化功能。
[0014]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高效率自动式水体絮凝沉淤系统实施例的俯视图;
[0016]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粉料桶和搅拌桶结构侧视图;
[0017]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栅板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标记
[0019]1、搅拌桶;11、平台板;12、加强筋;13、第一搅拌电机;14、搅拌叶轮;15、液位计;2、抽水管;21、抽水泵;22、流量计;3、储液桶;31、连接水管;32、输送泵;33、出水管;34、止水阀;35、滴漏管;4、沉淀槽;41、分隔板;42、栅板;43、门槽管;44、第二搅拌电机;45、固定杆;5、粉料桶;51、电磁阀;52、粉体计量称。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0021]实施例
[0022]如图所示,一种高效率自动式水体絮凝沉淤系统,包括中央控制器、下料机构、若干搅拌桶1、储液桶3、沉淀槽4,沉淀槽4设置于沉淀池与净水池之间,搅拌桶1和储液桶3设置于基岸上。
[0023]搅拌桶1的上方设置有下料机构,下料机构包括粉料桶5和粉体计量称52,粉料桶5吊装于搅拌桶1的上方,粉体计量称52设置于粉料桶5的出料口上,出料口上还设置有电磁阀51。粉体计量称52精准测量粉体下料的质量,并通过电磁阀51控制下料启停。
[0024]搅拌桶1通过抽水管2与净水池连通,抽水管2上设置有抽水泵21,抽水管2上设置有流量计22,测量抽水管2内的水流流速。搅拌桶1的内侧壁上设置有液位计15,液位计15测量搅拌桶1内水体的液位。搅拌桶1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供工作人员站立的平台板11,便于工作人员操作和观察。搅拌桶1的顶面上设置有呈十字形交叉的加强筋12,加强筋12上固定设置第一搅拌电机13,加强筋12加固搅拌桶1的整体结构,并为第一搅拌电机13提供安装位置,第一搅拌电机13的输出轴末端设置有搅拌叶轮14。搅拌桶1通过连接水管31与储液桶3连通,连接水管31上设置有输送泵32,通过输送泵32提供动力将搅拌好的絮凝剂液体存入储液桶3中。
[0025]储液桶3用于短时间存放调配好的絮凝剂溶液。储液桶3的底部设置有两个出水管
33,出水管33的始端设置有止水阀34,控制出水管33关停。出水管33的末端连通滴漏管35,滴漏管35的下端面设置有若干出液口,滴漏管35位于沉淀槽4的上方。由于存在液位差,储液桶3与滴漏管35之间不需要泵体提供输送的动力,絮凝剂溶液自动沿着滴漏管35滴入沉淀槽4。
[0026]沉淀槽4靠近沉淀池的一侧竖直设置有若干栅板42,其中一个滴漏管35位于栅板42的左侧,使水体在沉淀池中进行第一次絮凝沉淀。另一个滴漏管35位于栅板42的右侧,使水体在沉淀槽4中完成第二次絮凝沉淀。
[0027]沉淀槽4靠近沉淀池的一侧两端设置有门槽管43,栅板42的两端插入门槽管43内并与门槽管43固定连接,栅板42选用2CM厚、12CM高的长方体板,栅板42的长度相当于两侧基岸之间的距离。栅板42之间留有1CM高的缝隙。栅板42的最高处高于沉淀池的水位,使沉淀池中的水体在液位压差的作用下自动穿过缝隙进入沉淀槽4。沉淀槽4的中央设置有分隔板41,分隔板41与栅板42相垂直,分隔板41将沉淀槽4分为两个水路,便于水体与絮凝剂充分接触。分隔板41通过若干固定杆45与两侧基岸相连接,固定杆45之间的连接杆上设置有第二搅拌电机4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率自动式水体絮凝沉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央控制器、下料机构、若干搅拌桶、储液桶、沉淀槽,所述沉淀槽设置于沉淀池与净水池之间,所述搅拌桶和所述储液桶设置于基岸上;所述搅拌桶的上方设置有下料机构,所述搅拌桶通过抽水管与所述净水池连通,所述抽水管上设置有抽水泵,所述搅拌桶的顶面上设置有呈十字形交叉的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上固定设置第一搅拌电机,所述搅拌桶通过连接水管与所述储液桶连通,所述连接水管上设置有输送泵,所述储液桶的底部设置有两个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始端设置有止水阀,所述出水管的末端连通滴漏管,所述滴漏管的下端面设置有若干出液口,所述滴漏管位于所述沉淀槽的上方;所述沉淀槽靠近所述沉淀池的一侧竖直设置有若干栅板,其中一个所述滴漏管位于所述栅板的左侧,另一个所述滴漏管位于所述栅板的右侧,若干所述栅板之间留有缝隙,所述沉淀槽的中央设置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与所述栅板相垂直,所述分隔板通过若干固定杆与两侧基岸相连接,所述固定杆上设置有第二搅拌电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率自动式水体絮凝沉淤系统,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伟诸青文命初汪贵成余娟姜亚秋徐毅峰余鑫浩
申请(专利权)人:长江河湖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