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精确控制预塑背压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4833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3 12: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精确控制预塑背压的结构,包括前阀体,所述前阀体卡置在注塑机的塑化部件前端,所述前阀体内包括:阀针,所述阀针卡置在止逆簧前端;止逆簧,所述止逆簧底部卡置于阀针所在通道后端,直径大于底部通道口直径且小于所在通道直径,长度长于所在通道长度,前端卡置有阀针,弹力为30~50N。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精密结构,在控制预塑背压的同时最大化减少设备体积,且适合量产降低了设备成本,不需要人工干预降低了人工成本。人工干预降低了人工成本。人工干预降低了人工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精确控制预塑背压的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注塑机
,尤其是指一种可精确控制预塑背压的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预塑背压(也称为塑化压力)是指螺杆头部前端存料区通过熔胶部件转导螺杆转动后退时所受到的压力。稳定的预塑背压能增加熔胶密度,即可以排空胶内的空气;稳定的预塑背压还可以使胶更均匀。但注塑机背压忽高忽低就不是很好,而是要在合理的区间,因此控制好预塑背压力是一个重要指标。背压过高时,熔料背压太大会降低塑化效率,塑料热稳定性差时会出现热分解,回料时间会变长等问题;熔料背压太小会导致熔料密度低,塑化质量差。
[0003]目前,大部分用于控制预塑背压的产品都需要引进电机对系统的控制,如在中国专利文献上公开的“一种预模压注塑机”,其公开号CN113459401A,该设备采用了电机控制的方式将预塑背压控制,但增加电机设备对整个系统的体积有较大影响,且由于电机需要设置固定压力,在工作时需要人工干预,耗费人力资源。本专利技术采用卡置在塑化部件的头部,有效的对预塑背压有很好的控制作用,且减小设备整体体积。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控制预塑背压需要采用电机等使系统需要耗费人力资源的问题,提供一种可精确控制预塑背压的结构,控制了预塑背压的同时减少了设备体积,同时降低人工成本。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可精确控制预塑背压的结构,包括前阀体,所述前阀体卡置在注塑机的塑化部件前端,所述前阀体内包括:阀针,所述阀针卡置在止逆簧前端,熔胶动作时为被所述止逆簧顶住堵住前阀体通道,注射动作时受注射力顶开,所述前阀体通道通流;止逆簧,所述止逆簧底部卡置于阀针所在通道后端,直径大于底部通道口直径且小于所在通道直径,长度大于所在通道长度,前端卡置有阀针,弹力为30~50N,熔胶动作时为弹力作用下顶住所述阀针,注射动作时受注射力顶入,产生弹性形变;本专利技术采用止逆簧和阀针的组合,通过使用不同弹力的止逆簧来对熔胶封闭,使得预塑背压力被很好的控制住,且由于止逆簧和阀针体积都较为小巧,使得整个设备占用体积较小。
[000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阀针前端是倒锥体结构,所述倒锥体结构最大直径大于前阀体通道直径且小于所在通道直径,所述倒锥体结构底座还具有支撑梁,使所述止逆簧发生弹性形变时结构之间仍有空隙,在注射动作时,令熔胶可以通过阀针与通道间的缝隙进入止逆簧所在通道,然后通过止逆簧之间缝隙流入下一个通道。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前阀体与靠近塑化部件的通道为倒锥体,所述倒锥
体尖端开口,既能防止积液,也能适当增加熔胶压力,使熔胶密度更高,产品质量更高。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前阀体后端设有后阀座,所述后阀座内通道分为后阀座前段、后阀座中段与后阀座后段,所述后阀座前段通道直径与所述后阀座中段通道直径比例为1.5:1,所述后阀座中段通道直径与所述后阀座后段通道直径比例为2:1,本专利技术通过逐渐递减的直径对熔胶进行加压,使熔胶密度增加,产品质量提高。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后阀座前段,所述后阀座中段,所述后阀座后段连接处均为倒锥体开口型,既能防止积液,也能适当增加熔胶压力,使熔胶密度更高,产品质量更高。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后阀座前段通道包含通道前段与通道后段,所述通道后段直径与所述通道前段直径比值为3:2,所述通道前段为开口倒锥体结构,使熔胶可以在此处稍微进行冷却,以令注塑效果更好。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前阀体与塑化部件前段连接有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为螺丝部件,本专利技术通过固定装置防止注塑时受压力作用设备掉落,保障了本专利技术的安全性。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前阀体与所述后阀座外部均套接有保护装置,所述保护装置为空心圆柱状,保护了设备管道,防止其受压力向外扩张而产生损坏,增长设备使用寿命。
[0013]因此,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采用止逆簧和阀针结合的结构,在能控制预塑背压的前提下还节省了人工成本,减少了整体体积。
[0014]2.所有通道连接端均采用倒锥开口型结构,既能防止积液,又能有效增加熔胶压力,使熔胶密度提高,产品质量随之提高。
[0015]3.后阀座通道采用直径递减式的结构,能对熔胶增压处理,使熔胶密度更高,产品质量更高。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细节剖视图;图中:前阀体1,后阀座2,后阀座前段21,后阀座中段22,后阀座后段23,阀针3,止逆簧4,塑化部件5,固定装置6,保护装置7。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
[0018]请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包括前阀体1,前阀体1卡置在注塑机的塑化部件5前端,前阀体1内包括:阀针3,卡置在止逆簧4前端,截面直径大于前阀体1通道,小于阀针3所在通道;止逆簧4,底部卡置于阀针3所在通道后端,前端卡置有阀针3,止逆簧4弹力为3~5kg;本专利技术采用止逆簧4和阀针3的组合,通过使用不同弹力的止逆簧4来对熔胶封闭,使得预塑背压力被很好的控制住,且由于止逆簧4和阀针3体积都较为小巧,使得整个设备占用体积较小。前阀体1与靠近塑化部件的通道为倒锥体,所述倒锥体尖端开口,既能防止积液,也能适当增加熔胶压力,使熔胶密度更高,产品质量更高。前阀体1后端设有后阀座2,后阀座内通道分
为后阀座前段、后阀座中段与后阀座后段,后阀座前段21通道直径与后阀座中段22通道直径比例为1.5:1,后阀座中段22通道直径与后阀座后段23通道直径比例为2:1,本专利技术通过逐渐递减的直径对熔胶进行加压,使熔胶密度增加,产品质量提高。后阀座2前中后段连接处均为倒锥体开口型既能防止积液,也能适当增加熔胶压力,使熔胶密度更高,产品质量更高。前阀体1与塑化部件5前段连接有固定装置6,固定装置6为螺丝部件,本专利技术通过固定装置6防止注塑时受压力作用设备掉落,保障了本专利技术的安全性。前阀体1与后阀座2外部均套接有保护装置7,保护装置7为空心圆柱状,保护了设备管道,防止其受压力向外扩张而产生损坏,增长设备使用寿命。
[0019]本专利技术在注塑机运转时工作方式如下:注塑机的熔胶部件5做熔胶运动时,止逆簧4的预紧力堵住前阀体1通道,以封住前阀体1通道令熔胶无法流动,由于止逆簧4预紧力大于预塑背压力,熔胶无法顶出阀针3,胶料处于完全封闭状态,既解决了流延问题,又使预塑背压建立,让注射时能够有合适的背压,塑化效果更加好。做注射动作时,止逆簧4因弹力小于注射力而发生弹性形变,阀针3与前阀体1通道分离,使得熔胶向前流动,由于注射力远大于背压力,熔胶顶开阀针3向后流通,使得射胶量提高,密度提高。
[0020]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精确控制预塑背压的结构,其特征是,包括前阀体,所述前阀体卡置在注塑机的塑化部件前端,所述前阀体内包括:阀针,所述阀针卡置在止逆簧前端;止逆簧,所述止逆簧底部卡置于阀针所在通道后端,直径大于底部通道口直径且小于所在通道直径,长度大于所在通道长度,前端卡置有阀针,弹力为30~50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精确控制预塑背压的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阀针前端是倒锥体结构,所述倒锥体结构最大直径大于前阀体通道直径且小于所在通道直径,所述倒锥体结构底座还具有支撑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精确控制预塑背压的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前阀体与靠近塑化部件的通道为倒锥体,所述倒锥体尖端开口。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精确控制预塑背压的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前阀体后端设有后阀座,所述后阀座内通道分为后阀座前段、后阀座中段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贤宝崔应钊李君潘鹏旭
申请(专利权)人:西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