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酰亚胺薄膜退火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446628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3 11: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聚酰亚胺薄膜退火方法,包括:以预设张力水平牵引聚酰亚胺薄膜;在聚酰亚胺薄膜活动方向的上游由第一出气口向聚酰亚胺薄膜上表面以预设气压持续吹出具有第一预设温度的第一高温载气;抽取由第一出气口吹出的第一高温载气并辅热成具有第二预设温度的第二高温载气,第二预设温度高于第一预设温度;在聚酰亚胺薄膜被牵引方向的中游由第二出气口向聚酰亚胺薄膜表面以预设气压持续吹出第二高温载气;抽取由第二出气口吹出的第二高温载气并与常温载气混合并辅热至第一预设温度后循环至第一出气口吹出。度后循环至第一出气口吹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聚酰亚胺薄膜退火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聚酰亚胺薄膜制备的
,尤其涉及一种聚酰亚胺薄膜退火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聚酰亚胺薄膜的生产工艺中,为增加薄膜的性能,在出货之前,需要对聚酰亚胺薄膜进行退火处理,以消除薄膜在前道工序中形成的内应力,现有的退火处理均采用退火炉,现有的退火炉多采用电加热的方式,但是,由于退火炉在设计过程中,其加热组件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均衡布置,总会导致退火炉内各处温度不均,且热量容易外溢,造成能量损失较大,间接导致成本增加,且与环境之间并不友好,且薄膜产品相对脆弱,对温度较敏感,现有的退火炉极难实现对于温度的精准控制,容易导致良品率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聚酰亚胺薄膜退火方法。
[0004]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聚酰亚胺薄膜退火方法,包括:
[0005]以预设张力水平牵引聚酰亚胺薄膜;
[0006]在聚酰亚胺薄膜活动方向的上游由第一出气口向聚酰亚胺薄膜上表面以预设气压持续吹出具有第一预设温度的第一高温载气;
[0007]抽取由第一出气口吹出的第一高温载气并辅热成具有第二预设温度的第二高温载气,第二预设温度高于第一预设温度;
[0008]在聚酰亚胺薄膜被牵引方向的中游由第二出气口向聚酰亚胺薄膜表面以预设气压持续吹出第二高温载气;
[0009]抽取由第二出气口吹出的第二高温载气并与常温载气混合并辅热至第一预设温度后循环至第一出气口吹出。
[0010]进一步地,还包括:
[0011]在聚酰亚胺薄膜活动方向的上游由第三出气口向聚酰亚胺薄膜下表面以预设气压持续吹出具有第一预设温度的第三高温载气;
[0012]抽取由第三出气口吹出的第三高温载气并辅热成具有第二预设温度的第四高温载气,第四预设温度高于第三预设温度;
[0013]在聚酰亚胺薄膜被牵引方向的中游由第四出气口向聚酰亚胺薄膜表面以预设气压持续吹出第四高温载气;
[0014]抽取由第四出气口吹出的第四高温载气并与第二常温载气混合并辅热至具第一预设温度后循环至第三出气口吹出。
[0015]进一步地,还包括:
[0016]在聚酰亚胺薄膜活动方向的下游向聚酰亚胺薄膜上表面由第五出气口以预设气压持续吹出与聚酰亚胺薄膜进行热交换的常温载气并辅热至第一预设温度后循环至第一
出气口吹出。
[0017]进一步地,还包括:
[0018]在聚酰亚胺薄膜活动方向的下游向聚酰亚胺薄膜下表面由第六出气口以预设气压持续吹出与聚酰亚胺薄膜进行热交换的常温载气并辅热至第一预设温度后循环至第三出气口吹出。
[0019]进一步地,所述上游起始处设有第一风帘,所述下游终止处设有第二风帘。
[0020]进一步地,所述上游、所述中游、所述下游均位于退火室内,所述起始处位于退火室的进口处,所述终止处位于退火室的出口处。
[0021]进一步地,所述上游和所述中游衔接处沿聚酰亚胺薄膜的宽度方向设有水平布置的第一上导向辊,第一上导向辊顶部贴近退火室顶壁,底部沿聚酰亚胺薄膜的宽度方向贴近聚酰亚胺薄膜的上表面。
[0022]进一步地,所述上游和所述中游的衔接处沿聚酰亚胺薄膜的宽度方向设有水平布置的第一下导向辊,第一下导向辊底部贴近退火室底壁,顶部沿聚酰亚胺薄膜的宽度方向贴近聚酰亚胺薄膜下表面。
[0023]进一步地,所述中游和所述下游衔接处沿聚酰亚胺薄膜的宽度方向设有水平布置的第二上导向辊,第二上导向辊顶部贴近退火室顶壁,底部沿聚酰亚胺薄膜的宽度方向贴近聚酰亚胺薄膜的上表面。
[0024]进一步地,所述中游与所述下游的衔接处沿聚酰亚胺薄膜的宽度方向设有水平布置的第二下导向辊,第二下导向辊底部贴近退火室底壁,顶部沿聚酰亚胺薄膜的宽度方向贴近聚酰亚胺薄膜下表面。
[0025]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聚酰亚胺薄膜退火方法,不仅节能,且可以实现预热、退火以及冷却的分段式处理,且可以实现整个过程中更加精准的温度控制,提高良品率。
具体实施方式
[0026]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聚酰亚胺薄膜退火方法,包括:
[0027]以预设张力水平牵引聚酰亚胺薄膜;
[0028]在聚酰亚胺薄膜活动方向的上游由第一出气口向聚酰亚胺薄膜上表面以预设气压持续吹出具有第一预设温度的第一高温载气;
[0029]抽取由第一出气口吹出的第一高温载气并辅热成具有第二预设温度的第二高温载气,第二预设温度高于第一预设温度;
[0030]在聚酰亚胺薄膜被牵引方向的中游由第二出气口向聚酰亚胺薄膜表面以预设气压持续吹出第二高温载气;
[0031]抽取由第二出气口吹出的第二高温载气并与常温载气混合并辅热至第一预设温度后循环至第一出气口吹出。
[0032]上游属于预热区域,通过向被牵引的聚酰亚胺薄膜上表面持续吹出第一预设温度的第一高温载气,且同时将接触过聚酰亚胺薄膜上表面的第一高温载气迅速抽走,将使得聚酰亚胺薄膜接触到的始终是具有恒定第一预设温度的第一高温载气,从而可以实现对聚酰亚胺薄膜上表面加热温度的精准控制,且将抽取后的第一高温载气直接辅热至具有第二预设温度的第二高温载气,则可以实现最大限度的能力循环利用,中游属于恒温退火区域,
同样,通过向被牵引的聚酰亚胺薄膜上表面持续吹出具有第二预设温度的第二高温载气,且同时将接触过聚酰亚胺薄膜上表面的第二高温载气迅速抽走,将使得聚酰亚胺薄膜接触到的始终是具有恒定第二预设温度的第二高温载气,从而可以实现在恒温退火区域对聚酰亚胺薄膜上表面加热温度的精准控制。
[0033]在聚酰亚胺薄膜活动方向的上游由第三出气口向聚酰亚胺薄膜下表面以预设气压持续吹出具有第一预设温度的第三高温载气;
[0034]抽取由第三出气口吹出的第三高温载气并辅热成具有第二预设温度的第四高温载气,第四预设温度高于第三预设温度;
[0035]在聚酰亚胺薄膜被牵引方向的中游由第四出气口向聚酰亚胺薄膜表面以预设气压持续吹出第四高温载气;
[0036]抽取由第四出气口吹出的第四高温载气并与第二常温载气混合并辅热至具第一预设温度后循环至第三出气口吹出。
[0037]同理,可以在上游预热区域对聚酰亚胺薄膜的下表面进行温度精准的预热处理,可以在中游恒温退火区域对聚酰亚胺薄膜的下表面进行温度精准的恒温退火处理。
[0038]且聚酰亚胺薄膜上下两面均加热,可以加快热传递,使得处理过程加快。
[0039]在聚酰亚胺薄膜活动方向的下游向聚酰亚胺薄膜上表面由第五出气口以预设气压持续吹出与聚酰亚胺薄膜进行热交换的常温载气并辅热至第一预设温度后循环至第一出气口吹出。
[0040]在聚酰亚胺薄膜活动方向的下游向聚酰亚胺薄膜下表面由第六出气口以预设气压持续吹出与聚酰亚胺薄膜进行热交换的常温载气并辅热至第一预设温度后循环至第三出气口吹出。
[0041]下游为冷却区域,在对聚酰亚胺薄膜上表面和下表面进行冷却后,进行辅热以回收热量,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酰亚胺薄膜退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预设张力水平牵引聚酰亚胺薄膜;在聚酰亚胺薄膜活动方向的上游由第一出气口向聚酰亚胺薄膜上表面以预设气压持续吹出具有第一预设温度的第一高温载气;抽取由第一出气口吹出的第一高温载气并辅热成具有第二预设温度的第二高温载气,第二预设温度高于第一预设温度;在聚酰亚胺薄膜被牵引方向的中游由第二出气口向聚酰亚胺薄膜表面以预设气压持续吹出第二高温载气;抽取由第二出气口吹出的第二高温载气并与常温载气混合并辅热至第一预设温度后循环至第一出气口吹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酰亚胺薄膜退火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聚酰亚胺薄膜活动方向的上游由第三出气口向聚酰亚胺薄膜下表面以预设气压持续吹出具有第一预设温度的第三高温载气;抽取由第三出气口吹出的第三高温载气并辅热成具有第二预设温度的第四高温载气,第四预设温度高于第三预设温度;在聚酰亚胺薄膜被牵引方向的中游由第四出气口向聚酰亚胺薄膜表面以预设气压持续吹出第四高温载气;抽取由第四出气口吹出的第四高温载气并与第二常温载气混合并辅热至具第一预设温度后循环至第三出气口吹出。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酰亚胺薄膜退火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聚酰亚胺薄膜活动方向的下游向聚酰亚胺薄膜上表面由第五出气口以预设气压持续吹出与聚酰亚胺薄膜进行热交换的常温载气并辅热至第一预设温度后循环至第一出气口吹出。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酰亚胺薄膜退火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聚酰亚胺薄膜活动方向的下游向聚酰亚胺薄膜下表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善辉柳武军毛勇军谢秀蒲陈东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中科玖源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