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茬田宽幅小麦撒播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2226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3 11: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稻茬田宽幅小麦撒播机,旋播及碎秸跨越装置沿Y向相间设置旋耕部位和留空部位,两者之间通过旋播隔板隔开,旋播隔板上部固定设有一盖板,盖板上方设有一组Y向间隔设置对准各留空部位的直立的导草板;秸秆粉碎装置上方固定设置一上罩壳,上罩壳沿X向向后延伸至导草板上沿;导草板围成一空心管状结构的种肥口,种肥口向上对准种肥管,种肥管内的种子管道与肥料管道通过导草板的管口向下伸入留空部位并侧向穿过旋播隔板后伸入旋耕部位;秸秆粉碎装置将秸秆粉碎后向后跨越盖板并依次通过导草板和导草条分隔开来;在该分隔部位设置拨草装置,用于将导草条的引导作用下的粉碎后的秸秆偏移滑落至留空部位对应的行间免耕区。间免耕区。间免耕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稻茬田宽幅小麦撒播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稻茬田宽幅小麦撒播机,属于播种机


技术介绍

[0002]稻麦轮作制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耕作制度,该农艺模式下的稻茬麦生产面积约占中国小麦总播种面积的20%,是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模式。稻茬麦种植农艺要求前茬水稻收获后及时播种小麦。但由于收获后的稻茬田具有田间稻秸含量大和土壤含水率高的特点,这对稻茬麦机械化播种质量产生严重制约:
[0003]1.前茬稻秸影响播种质量:由于稻秸韧性强、流动性差和田间稻秸含量大,在机械化生产稻茬麦时,前茬水稻秸秆易造成机具雍草(稻秸缠绕、雍堵卡滞在机具作业部件),架种(种子播在稻秸上导致着床不可靠),晾种(稻秸盖在种子上导致覆土不可靠)。
[0004]2.湿黏土壤影响排种质量:稻茬田秸秆覆盖量大、含水率高,且稻茬麦茬口期短,导致田间水分蒸发少,因此稻茬田的土壤含水率高、黏性强。而常规稻茬麦播种时入土部件排布密集,易导致入土部件壅土和排料口堵塞等问题。
[0005]综上所述,实现前茬水稻秸秆全量覆盖地小麦顺畅高质机播的关键前提是破除前茬稻秸造成的播种秸秆障碍和湿黏土环境造成的入土部件雍堵障碍。针对上述问题,当前产区主要通过分段式机械化作业、秸土混合旋耕播种一体化作业、秸土分离旋耕播种一体化作业等几种播种思路来突破上述两大播种障碍,主要有“翻+晒+旋+播”分段式作业、“旋+晒+旋播”分段式、秸土混旋(撒)条播作业、秸秆深埋(穴)条播作业、碎秸后抛均覆播后地表(穴)条播作业、碎秸集覆行间(撒)条播作业等具体技术路线。
[0006]现有的行间集秸播种装置,其存在以下问题:
[0007]1)后续作业易扰动行间碎秸带。具体理由是:常规行间集秸播种装置,作业工序通常为秸秆粉碎

行间集秸

种床整备

施肥播种

播后镇压,应用此工序进行清秸

播种联合作业时,由于秸秆自身物理特性等原因,通常存在秸秆行间集覆的规整度较低,进行旋耕整地和施肥播种时易造成覆秸带扰动,进而产生种带含秸过量,机具挂秸雍草等问题。
[0008]2)机具纵向配置过长,重心后移。具体理由是:现有的清秸

播种一体化设备通常需在秸秆粉碎装置和播种装置之间配置相应的秸秆清理装置,易导致纵向配置过长,造成机具重心后移,影响机具操作稳定性和转弯半径。
[0009]对比专利:公开日为2018年11月2日,公开号为CN108718569A,名称为“一种秸秆粉碎行间集覆免耕播种机”的中国专利文献。

技术实现思路

[0010]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稻茬田宽幅小麦撒播机,播种机的作业工序为,秸秆粉碎

种肥旋播

行间集秸

播后镇压。免开沟式种肥旋播

行间集秸的作业工序,使种肥旋播作业在秸秆未落下时即完成,避免了旋耕扰秸和机具挂秸雍草等问题;在秸秆粉碎装置后方紧密配置旋播装置,在旋播装置上方配置秸秆清理装置,可进一步缩短机具长度,使整机
重心提前、提高了拖拉机与机具三点悬挂提升的稳定性。
[0011]本专利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0012]一种稻茬田宽幅小麦撒播机,在虚拟的XYZ空间内,稻茬田宽幅小麦撒播机的前后方向为X向,宽幅方向为Y向;自前向后一次设置秸秆粉碎装置、旋播及碎秸跨越装置、播种镇压装置;所述旋播及碎秸跨越装置沿Y向相间设置旋耕部位和留空部位,两者之间通过旋播隔板4隔开,所述旋播隔板4上部固定设有一盖板6,所述盖板6上方设有一组Y向间隔设置对准各所述留空部位的直立的导草板A2,相邻导草板A2之间的后方各设有一V形的导草条A1;所述秸秆粉碎装置上方固定设置一上罩壳2,所述上罩壳2沿X向向后延伸至所述导草板A2上沿;所述导草板A2围成一空心管状结构的种肥口13,种肥口13向上对准种肥管,所述种肥管内的种子管道与肥料管道通过所述导草板A2的管口向下伸入所述留空部位并侧向穿过旋播隔板4后伸入所述旋耕部位;所述秸秆粉碎装置将秸秆粉碎后向后跨越所述盖板6并依次通过所述导草板A2和所述导草条A1分隔开来;在该分隔部位设置拨草装置9,所述拨草装置9为成对设置的多组拨草轮,用于将导草条A1的引导作用下的粉碎后的秸秆偏移滑落至留空部位对应的行间免耕区14。
[0013]优选的,所述播种镇压装置包括沿宽幅方向间隔设置的镇压轮,各镇压轮部位与所述旋耕部位对应的旋耕播种区15对应。
[0014]优选的,所述秸秆粉碎装置为碎秸刀辊3,所述旋播及碎秸跨越装置包括旋耕刀辊5,所述碎秸刀辊3、旋耕刀辊5各自与机架1连接。
[0015]优选的,所述上罩壳2和盖板6分别对应焊接在碎秸刀辊3和旋耕刀辊5对应部位的上方。
[0016]优选的,盖板6沿X向向后的末端连接有平地拖板7,所述导草条A1设置在所述平地托板7上,所述拨草装置9设置在导草条A1的上方。
[0017]进一步的,机架1上的三点悬挂系统和拖拉机动力挂接。
[0018]进一步的,所述碎秸刀辊3X方向紧邻旋耕刀辊5,Z方向略高于旋耕刀辊5。
[0019]一种上述的稻茬田宽幅小麦撒播机,作业时,拖拉机带动机具前行运转,碎秸刀辊3粉碎前茬秸秆,在上罩壳2的弧形导流作用下向后下方喷射,以一定速度喷出的碎秸群与导草板耦合并跨越盖板6,落于平地拖板7上,在拨草装置9的作用下,平地拖板7上的碎秸群加速滑落并向行间横向偏移,在平地托板7上的导草条A1的引导作用下偏移滑落至田间免旋区;同时,种肥管穿过导草板10的所述种肥口13后,从行间免旋区14穿过旋播隔板4侧向进入所述旋耕部位,实现侧向排种排肥;最后镇压装置8对旋播后的宽种带进行镇压作业。
[0020]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1]1)避免旋耕和入土开沟播种时扰动秸秆的问题:播种机的作业工序为,秸秆粉碎

种肥旋播

行间集秸

播后镇压。免开沟式种肥旋播

行间集秸的作业工序,使种肥旋播作业在秸秆未落下时即完成,避免了旋耕扰秸和机具挂秸雍草等问题。
[0022]2)缩短机具长度,提前机具重心,增加稳定性:在秸秆粉碎装置后方紧密配置旋耕播种装置,在旋耕播种装置上方配置可实现秸秆清理的构造,可进一步缩短机具长度,使整机重心提前、提高了拖拉机与机具三点悬挂提升的稳定性。
[0023]3)导草板设计成空心管状结构,配合后面的导草条实现对粉碎秸秆的导向的同时,还能具备封闭式的容纳和导向种肥管路,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本专利技术稻茬田宽幅小麦撒播机整机关键部位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是整机三维图,b是整机俯视图。
[0025]图2是旋耕装置上罩壳组件的结构简图。其中a是旋播装置罩壳组配图,b是旋播装置罩壳俯视图。
[0026]图3是导草板结构示意图。其中a是导草板主视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稻茬田宽幅小麦撒播机,其特征在于:在虚拟的XYZ空间内,稻茬田宽幅小麦撒播机的前后方向为X向,宽幅方向为Y向;自前向后一次设置秸秆粉碎装置、旋播及碎秸跨越装置、播种镇压装置;所述旋播及碎秸跨越装置沿Y向相间设置旋耕部位和留空部位,两者之间通过旋播隔板(4)隔开,所述旋播隔板(4)上部固定设有一盖板(6),所述盖板(6)上方设有一组Y向间隔设置对准各所述留空部位的直立的导草板(A2),相邻导草板(A2)之间的后方各设有一V形的导草条(A1);所述秸秆粉碎装置上方固定设置一上罩壳(2),所述上罩壳(2)沿X向向后延伸至所述导草板(A2)上沿;所述导草板(A2)围成一空心管状结构的种肥口(13),种肥口(13)向上对准种肥管,所述种肥管内的种子管道与肥料管道通过所述导草板(A2)的管口向下伸入所述留空部位并侧向穿过旋播隔板(4)后伸入所述旋耕部位;所述秸秆粉碎装置将秸秆粉碎后向后跨越所述盖板(6)并依次通过所述导草板(A2)和所述导草条(A1)分隔开来;在该分隔部位设置拨草装置(9),所述拨草装置(9)为成对设置的多组拨草轮,用于将导草条(A1)的引导作用下的粉碎后的秸秆偏移滑落至留空部位对应的行间免耕区(14)。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茬田宽幅小麦撒播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播种镇压装置包括沿宽幅方向间隔设置的镇压轮,各镇压轮部位与所述旋耕部位对应的旋耕播种区(15)对应。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茬田宽幅小麦撒播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秸秆粉碎装置为碎秸刀辊(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志超罗伟文顾峰玮吴峰徐弘博施丽莉陈徐磊郭凯
申请(专利权)人: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