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拱坝坝顶综合管廊布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2036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3 11: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高拱坝坝顶综合管廊布置结构,在坝顶公路(7)两侧设置有隐形排水沟(2),所述的坝顶公路(7)下方布置有综合管廊(1),所述的综合管廊(1)的两侧设置有综合管廊排水槽(6),两侧设置的隐形排水沟(2)均通过水落管(5)与下方设置的综合管廊排水槽(6)连接,所述的综合管廊排水槽(6)的一侧通过排水管(8)与外部贯通,它克服了现有技术中过多的沟槽、廊道设置必然对坝体混凝土安全性和施工便捷造成干扰的缺点,具有集中设置综合管廊减少了过多水平廊道和开孔对大坝应力分布的不利影响,也减小了对坝身总体刚度的削弱影响。也减小了对坝身总体刚度的削弱影响。也减小了对坝身总体刚度的削弱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拱坝坝顶综合管廊布置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到水利水电工程
,更加具体地是一种高拱坝坝顶综合管廊布置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为兼顾满足大坝电缆敷设、坝体排水、运维检查、交通疏散等使用要求,传统坝顶和坝身上部必须设置电缆沟、排水沟和交通廊道等以解决上述问题。
[0003]然而过多的沟槽、廊道设置必然对坝体混凝土安全性和施工便捷造成干扰,对坝体内的应力分布和刚度削弱均产生较大影响,对于高拱坝这种超薄体型的坝体影响尤为突出。
[0004]与此同时,随着大众审美水平和精细化设计要求的不断提升,社会各界对水工建筑物的美学要求也进一步加强,使大坝设计更为简洁合理,以凸显水工结构之美也越来越被重视。
[0005]如何较好解决上述问题,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既满足各项使用功能实用性要求,同时兼顾大坝整体美观,是大坝廊道布置中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
技术介绍
的不足之处,而提出一种高拱坝坝顶综合管廊布置结构。
[0007]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施的:一种高拱坝坝顶综合管廊布置结构,它布置在坝顶公路上,所述的坝顶公路两侧设置有坝顶人行道,每侧所述的坝顶人行道的一册均设置有坝顶栏杆,所述的坝顶人行道和坝顶栏杆沿坝顶坝轴线向两侧延伸,
[0008]在坝顶公路两侧设置有隐形排水沟,所述的坝顶公路下方布置有综合管廊,所述的综合管廊的两侧设置有综合管廊排水槽,
[0009]两侧设置的隐形排水沟均通过水落管与下方设置的综合管廊排水槽连接,所述的综合管廊排水槽的一侧通过排水管与外部贯通。
[00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水落管的一端伸入至两侧设置的隐形排水沟中,另一侧伸入至综合管廊排水槽中。
[00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综合管廊高于正常蓄水水位。
[00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隐形排水沟的上表面与坝顶公路上表面齐平。
[0013]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通过整合了排水沟、电缆沟、坝身检修廊道等功能,简化了坝身布置方案,降低了廊道施工对大坝总体施工进度的影响。
[0014]2、本技术中的电缆敷设于综合管廊中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电缆敷设于坝顶电缆沟更为安全可靠,同时对运行期间的电缆检修也更为方便。
[0015]3、本技术通过设置综合管廊,相较于现有技术在坝顶分设电缆沟,并在坝身设置检修廊道等,减少了过多水平廊道和开孔对大坝应力分布的不利影响,也减小了对坝
身总体刚度的削弱影响。设置在靠近正常蓄水位以上的综合管廊减轻了坝身顶部的结构荷载,对大坝整体应力分布较为有利。
[0016]4、本技术将坝顶电缆沟和雨水收集系统集成于综合管廊中,避免了因电缆沟盖板施工质量差而导致的坝面整体美观问题,使坝顶更为简洁大气,便于后期运行管理。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中的a

a面的剖视图。
[0019]图中:综合管廊1、隐形排水沟2、坝顶人行道3、坝顶栏杆4、水落管5、综合管廊排水槽6、坝顶公路7、排水管8。图中箭头表示水流流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便于清楚地了解本技术,但它们不对本技术构成限定。
[0021]参照图1

2所示:一种高拱坝坝顶综合管廊布置结构,它布置在坝顶公路7上,所述的坝顶公路7两侧设置有坝顶人行道3,每侧所述的坝顶人行道3的一册均设置有坝顶栏杆4,所述的坝顶人行道3和坝顶栏杆4沿坝顶坝轴线向两侧延伸,
[0022]在坝顶公路7两侧设置有隐形排水沟2,所述的坝顶公路7下方布置有综合管廊1,所述的综合管廊1的两侧设置有综合管廊排水槽6,
[0023]两侧设置的隐形排水沟2均通过水落管5与下方设置的综合管廊排水槽6连接,所述的综合管廊排水槽6的一侧通过排水管8与外部贯通。
[0024]所述的水落管5的一端伸入至两侧设置的隐形排水沟2中,另一侧伸入至综合管廊排水槽6中。将隐形排水沟2中收集的雨水集中引排至综合管廊排水槽6,再经排水管8排放至大坝上游隐蔽处避免了因坝顶雨水散排而导致坝身混凝土污染。
[0025]所述的综合管廊1高于正常蓄水水位。综合管廊1降低正常蓄水位以上的大坝顶部自重,对大坝整体应力分布较为有利。
[0026]所述的隐形排水沟2的上表面与坝顶公路7上表面齐平。它避免了传统排水沟因施工不平整导致的坝顶公路两侧积水问题,提升了坝面总体美观。
[0027]上述未详细说明的部分均现有技术。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拱坝坝顶综合管廊布置结构,它布置在坝顶公路(7)上,所述的坝顶公路(7)两侧设置有坝顶人行道(3),每侧所述的坝顶人行道(3)的一侧均设置有坝顶栏杆(4),所述的坝顶人行道(3)和坝顶栏杆(4)沿坝顶坝轴线向两侧延伸,其特征在于:在坝顶公路(7)两侧设置有隐形排水沟(2),所述的坝顶公路(7)下方布置有综合管廊(1),所述的综合管廊(1)的两侧设置有综合管廊排水槽(6),两侧设置的隐形排水沟(2)均通过水落管(5)与下方设置的综合管廊排水槽(6)连接,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勋倪爱民郭靖杨牧周自清陈刚李丽君顾珂陈文峰黄垒
申请(专利权)人: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