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挤梁风电叶片主模壳体灌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41855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3 11: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拉挤梁风电叶片主模壳体灌注装置,拉挤梁风电叶片主模壳体灌注装置包括主模壳体、环向导流管、轴向导流管、复合网膜和抽气袋,复合网膜铺设于主模壳体内,环向导流管和轴向导流管均铺设于复合网膜上,且环向导流管沿环向位于主模壳体的根端区域,轴向导流管沿轴向位于主模壳体的其他区域,轴向导流管与环向导流管之间相互断开,复合网膜在主梁区域开设有窗口,抽气袋铺设于主模壳体的主梁区域并覆盖于窗口的正上方。通过环向导流管和轴向导流管可同时开管灌注,极大的缩减了主模壳体的灌注用时。同时,通过在主梁区域增加了抽气袋,能最大程度的减轻甚至避免拉挤梁区域的灌注缺陷,实现产品质量有了质的飞跃。跃。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拉挤梁风电叶片主模壳体灌注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拉挤梁风电叶片主模壳体灌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风能是世界上清洁能源利用中最具商业价值的能源,是可再生能源领域里重要一员。目前风力发电叶片迭代速度越来越快,叶片尺寸越来越大,客户对叶片的成型周期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随之而来对叶片的成型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叶片成型工艺直接影响风电叶片的质量和成型周期,其良好的叶片成型工艺是保证按时向客户交付高质量的风力发电机组叶片的决定因素。
[0003]目前,所有的主模壳体的灌注都是先开主梁后缘边的导流管,等树脂完全浸润主梁区域并超过主梁前缘边导流管后,再打开主梁前缘边导流管灌注的,以600mm宽的主梁为例来说,灌注树脂过梁用时一般在1h左右,这样的灌注工艺极大的拉长了主模壳体的灌注用时,不仅对限制了主模成型周期,而且在灌注过程中拉挤梁区域极易出现异常波信号,质量和周期均得不到保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存在的上述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拉挤梁风电叶片主模壳体灌注装置。
[0005]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一种拉挤梁风电叶片主模壳体灌注装置,其包括主模壳体、环向导流管、轴向导流管、复合网膜和抽气袋,所述复合网膜铺设于所述主模壳体内,所述环向导流管和所述轴向导流管均铺设于所述复合网膜上,且所述环向导流管沿环向位于所述主模壳体的根端区域,所述轴向导流管沿轴向位于所述主模壳体的其他区域,所述轴向导流管与所述环向导流管之间相互断开,所述复合网膜在主梁区域开设有窗口,所述抽气袋铺设于所述主模壳体的主梁区域并覆盖于所述窗口的正上方。
[0007]进一步地,所述拉挤梁风电叶片主模壳体灌注装置还包括真空袋膜,所述真空袋膜覆盖于所述主模壳体、所述复合网膜、所述环向导流管、所述轴向导流管和所述抽气袋。
[0008]进一步地,所述环向导流管的数量为两根或三根,两根或三根所述环向导流管间隔设置在所述复合网膜上。
[0009]进一步地,所述轴向导流管的数量为多根,多根所述轴向导流管沿主梁前后缘边均匀铺设于所述复合网膜上。
[0010]进一步地,所述抽气袋上安装有抽气口。
[0011]进一步地,所述环向导流管和所述轴向导流管上均安装有进料口。
[0012]进一步地,所述主模壳体为使用拉挤梁的风电叶片,所述拉挤梁是由拉挤玻板或碳板加玻纤布堆垛成的主梁。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4]本技术的拉挤梁风电叶片主模壳体灌注装置,通过环向导流管和轴向导流管可同时开管灌注,极大的缩减了主模壳体的灌注用时,实现主模铺层灌注周期发生了跳跃式的提升。同时,通过在主梁区域增加了抽气袋,能最大程度的减轻甚至避免拉挤梁区域的灌注缺陷,实现产品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且操作简单快捷,不会引入新的灌注辅材。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在主模壳体内铺设复合网膜时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拉挤梁风电叶片主模壳体灌注装置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拉挤梁风电叶片主模壳体灌注方法的流程图。
[0018]附图标记说明:
[0019]主模壳体1
[0020]复合网膜2
[0021]窗口21
[0022]环向导流管3
[0023]进料口31
[0024]轴向导流管4
[0025]抽气袋5
[0026]抽气口51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图,用以示例本技术可以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
[0028]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拉挤梁风电叶片主模壳体灌注装置,该拉挤梁风电叶片主模壳体灌注装置包括主模壳体1、复合网膜2、环向导流管3、轴向导流管4和抽气袋5,复合网膜2铺设于主模壳体1内,环向导流管3和轴向导流管4均铺设于复合网膜2上,且环向导流管3沿环向位于主模壳体1的根端区域,轴向导流管4沿轴向位于主模壳体1的其他区域,轴向导流管4与环向导流管3之间相互断开。
[0029]环向导流管3和轴向导流管4均铺设于复合网膜2上,环向导流管3沿环向位于主模壳体1的根端区域,通过环向导流管3能够对主模壳体1的根端区域进行灌注;轴向导流管4沿轴向位于主模壳体1的其他区域,通过轴向导流管4能够对主模壳体1的梁边及其他区域进行灌注。通过环向导流管3和轴向导流管4可同时开管灌注,极大的缩减了主模壳体1的灌注用时,实现主模铺层灌注周期发生了跳跃式的提升。同时,操作简单快捷,不会引入新的灌注辅材。
[0030]复合网膜2在主梁区域开设有窗口21,抽气袋5铺设于主模壳体1的主梁区域并覆盖于窗口21的正上方。抽气袋5下的复合网膜2需要修剪出窗口21,在主模壳体1的主梁区域铺设抽气袋5并覆盖于窗口21的正上方,通过在主梁区域增加了抽气袋5,能最大程度的减轻甚至避免拉挤梁区域的灌注缺陷,实现产品质量有了质的飞跃。其中,窗口21的宽度为100~200mm。
[0031]拉挤梁风电叶片主模壳体灌注装置还包括真空袋膜,真空袋膜覆盖于主模壳体1、
复合网膜2、环向导流管3、轴向导流管4和抽气袋5。通过真空袋膜进行封真空,使得抽气袋5能够进行抽气来实现保压灌注。
[0032]环向导流管3的数量为两根或三根,两根或三根环向导流管3间隔设置在复合网膜2上。轴向导流管4的数量为多根,多根轴向导流管4沿主梁前后缘边均匀铺设于复合网膜2上。
[0033]在本实施例中,主模壳体1为使用拉挤梁的风电叶片,拉挤梁是由拉挤玻板或碳板加玻纤布堆垛成的主梁。抽气袋5为VAP抽气袋,VAP抽气袋是由透气隔离膜、双面密封胶带、导流网、真空袋膜制成。其中,抽气袋5上安装有抽气口51,抽气口51连接抽气管路来进行抽气保压灌注。
[0034]环向导流管3和轴向导流管4上均安装有进料口31,进料口31在环向导流管3与轴向导流管4合适的位置设置安装,通过进料口31便于连接灌注设备,以实现进料口31灌注。
[0035]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拉挤梁风电叶片主模壳体灌注方法,其利用如上所述的拉挤梁风电叶片主模壳体灌注装置,该拉挤梁风电叶片主模壳体灌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36]步骤S1、在主模壳体1内铺设复合网膜2;步骤S2、在复合网膜2上铺设环向导流管3和轴向导流管4,其中,在主模壳体1的根端区域环向铺设环向两根或三根环向导流管3,其余区域铺设多根轴向导流管4,轴向导流管4与环向导流管3相互断开;步骤S3、在主模壳体1的主梁区域铺设抽气袋5,且抽气袋5覆盖于复合网膜2的窗口21正上方;步骤S4、覆盖真空袋膜封真空;步骤S5、抽气袋5连接抽气管路抽气保压;步骤S6、打开环向导流管3的进料口31进行灌注,打开轴向导流管4的进料口31进行灌注。
[0037]主模壳体1铺层完成后,先铺设复合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拉挤梁风电叶片主模壳体灌注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主模壳体、环向导流管、轴向导流管、复合网膜和抽气袋,所述复合网膜铺设于所述主模壳体内,所述环向导流管和所述轴向导流管均铺设于所述复合网膜上,且所述环向导流管沿环向位于所述主模壳体的根端区域,所述轴向导流管沿轴向位于所述主模壳体的其他区域,所述轴向导流管与所述环向导流管之间相互断开,所述复合网膜在主梁区域开设有窗口,所述抽气袋铺设于所述主模壳体的主梁区域并覆盖于所述窗口的正上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挤梁风电叶片主模壳体灌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挤梁风电叶片主模壳体灌注装置还包括真空袋膜,所述真空袋膜覆盖于所述主模壳体、所述复合网膜、所述环向导流管、所述轴向导流管和所述抽气袋。3.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军红刘德阳梁学鹏白波
申请(专利权)人:玉门市艾郎风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