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室内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1610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3 11: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壳体,壳体的前表面设置有换热出风口;换热器;换热风道,换热风道位于换热器的出风侧,换热风道与换热出风口连通;换热风机,换热风机设置于换热风道;新风模块,新风模块设置于换热风道的一端;新风管道,新风管道与新风模块相连通,新风管道设置有朝向换热器进风侧的第一通风口和朝向换热风道内的第二通风口;第一导风组件,第一导风组件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通风口;第二导风组件,第二导风组件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通风口。新风可以借助空调风的动力,将新风吹得更远、更宽广,新风在室内循环速度更快,新风可以与换热风混风,也可以换热出风,避免在夏季和冬季新风引入造成室内温度波动较大。较大。较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调器室内机


[0001]本技术涉及空调器
,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新风出风口的面积较小,送风范围窄,新风在室内扩散速度慢,而且新风的可感受效果差,另外,在夏季和冬季时,新风引入容易造成室内温度波动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该空调器室内机可以使新风在室内的循环速度更快,也可以避免在夏季和冬季新风引入容易造成室内温度波动较大。
[0004]根据本技术的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前表面设置有换热出风口;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换热风道,所述换热风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换热风道位于所述换热器的出风侧,且所述换热风道与所述换热出风口连通;换热风机,所述换热风机设置于所述换热风道内;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设置于所述换热风道的一端;新风管道,所述新风管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新风管道与所述新风模块相连通,所述新风管道设置有朝向所述换热器进风侧出风的第一通风口和朝向所述换热风道内的第二通风口;第一导风组件,所述第一导风组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通风口处,以选择性地开闭所述第一通风口,当所述第一导风组件打开所述第一通风口时,新风从所述新风管道流向所述换热器的进风侧,并与换热风在所述换热风道进行混合;第二导风组件,所述第二导风组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通风口处,以选择性地开闭所述第二通风口,当所述第二导风组件打开所述第二通风口时,新风从所述新风管道流向所述换热风道,并与换热风在所述换热风道进行混合。
[0005]根据本技术的空调器室内机,通过在新风管道设置有朝向换热器进风侧出风的第一通风口和朝向换热风道内的第二通风口,新风可以借助空调风的动力,将新风吹得更远、更宽广,使新风在室内的循环速度更快,另外,新风可以在换热出风口处与换热风进行混风,也可以经过换热器换热出风,从而可以避免在夏季和冬季新风引入容易造成室内温度波动较大。
[0006]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导风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和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一导风板驱动连接,所述第一导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通风口处。
[0007]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换热风道设置有第三通风口,所述第三通风口与所述第一通风口相对设置。
[0008]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导风板的宽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通风口的宽度。
[0009]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导风组件包括:第二驱动件和第二导风板,
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第二导风板驱动连接,所述第二导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通风口处。
[0010]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换热风道设置有第四通风口,所述第四通风口与所述第二通风口相对设置。
[0011]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导风板的宽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二通风口的宽度。
[0012]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新风管道包括:前风道壁、后风道壁、上风道壁和下风道壁,所述前风道壁和所述后风道壁连接于所述上风道壁和所述下风道壁的前后两端,所述第一通风口设置于所述后风道壁上,所述第二通风口设置于所述下风道壁上。
[0013]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后风道壁在从后向前的方向上倾斜向上延伸,所述第一通风口对应设置于所述后风道壁的上端处。
[0014]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第三导风组件,所述第三导风组件包括:第三驱动件和第三导风板,所述第三驱动件与所述第三导风板驱动连接,所述第三导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换热出风口。
[0015]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6]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7]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爆炸图;
[0019]图3是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均关闭时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剖视图;
[0020]图4是第一导风板打开,第二导风板关闭时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剖视图;
[0021]图5是第一导风板关闭,第二导风板打开时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剖视图。
[0022]附图标记:
[0023]1、空调器室内机;
[0024]10、壳体;11、换热出风口;20、换热器;30、换热风道;31、第三通风口;32、第四通风口;40、换热风机;50、新风模块;60、新风管道;61、第一通风口;62、第二通风口;63、前风道壁;64、后风道壁;65、上风道壁;66、下风道壁;70、第一导风组件;71、第一驱动件;72、第一导风板;80、第二导风组件;81、第二驱动件;82、第二导风板;90、第三导风组件;91、第三导风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
[0026]下面参考图1

图5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
[0027]如图1

图5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包括:壳体10、换热器20、换热风道30、换热风机40、新风模块50、新风管道60、第一导风组件70和第二导风组件
80。壳体10主要构造空调器室内机1的结构,使空调器室内机1的外观更加整体和简洁,而且壳体10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防止壳体10内部的器件与外物触碰而受到损坏。换热器20可以起到换热的作用,从而可以实现空调器室内机1的制冷和制热效果。换热风道30主要用于换热风通过,换热风可以通过换热风道30释放到室内。换热风机40设置于换热风道30内,换热风机40可以产生吸力,将室内的风吸入到换热风道30内,然后通过换热器20换热后,形成换热风释放到室内。新风模块50则主要用于室外新风进入到新风管道60,并且可以对进入的新风进行过滤,使进入到室内的新风清新健康,新风进入到新风管道60后可以释放到室内,实现空调器室内机1的新风效果。而第一导风组件70和第二导风组件80可以起到导风调节的作用。
[0028]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10的前表面设置有换热出风口11,换热风可以通过换热出风口11释放到室内。换热器20设置于壳体10内,这样换热器20可以固定在壳体10上,使换热器20工作更加稳定,而且壳体10可以保护换热器20,避免换热器20与外物出风而受到损坏。换热风道30设置于壳体10内,换热风道30位于换热器20的出风侧,换热风道30与换热出风口11连通,也就是说,室内的风先进入到换热风道30内,然后通过换热器20换热后,形成换热风后通过换热出风口11释放到室内。
[0029]如图2所示,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前表面设置有换热出风口;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换热风道,所述换热风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换热风道位于所述换热器的出风侧,且所述换热风道与所述换热出风口连通;换热风机,所述换热风机设置于所述换热风道内;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设置于所述换热风道的一端;新风管道,所述新风管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新风管道与所述新风模块相连通,所述新风管道设置有朝向所述换热器进风侧出风的第一通风口和朝向所述换热风道内的第二通风口;第一导风组件,所述第一导风组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通风口处,以选择性地开闭所述第一通风口,当所述第一导风组件打开所述第一通风口时,新风从所述新风管道流向所述换热器的进风侧,并与换热风在所述换热风道进行混合;第二导风组件,所述第二导风组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通风口处,以选择性地开闭所述第二通风口,当所述第二导风组件打开所述第二通风口时,新风从所述新风管道流向所述换热风道,并与换热风在所述换热风道进行混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和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一导风板驱动连接,所述第一导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通风口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风道设置有第三通风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美娜韩永康
申请(专利权)人:海信空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