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基圆池稻渔综合养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413091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3 11: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田基圆池稻渔综合养殖系统,属于养殖技术领域,包括田基圆池养殖区和水稻种植区、养殖尾水管道、进水管道和水源。本发明专利技术与现有的陆基圆池养殖尾水采取三池两坝、微滤机、果地林地消纳处理方式而言,尾水处理成本大幅度降低,配套水稻种植免施追肥,陆基圆池养殖应用范围更广;与大部分现有的陆基圆池养殖尾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而言,实现达标排放更利于环保可持续。更重要的是,当前单纯种稻盈利困难,种稻积极性低下,稻田撂荒时有发生,该发明专利技术创造采取种养结合,相互促进,能实现一水双收、增鱼稳粮、消除面源污染隐患等多赢格局,实现达标排放、零化肥、减药、绿色、生态、增收的综合效益。增收的综合效益。增收的综合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田基圆池稻渔综合养殖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养殖
,尤其涉及田基圆池稻渔综合养殖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陆基养殖圆池是充分利用非“红线耕地”和丰富的地表、地下水资源优势开发的能进行水产集约养殖的陆基圆筒形半封闭设施。陆基圆池养殖指在陆基养殖圆池内开展水生动物集约养殖的生产方式。陆基圆池养殖作为一种新的养殖模式,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增产不增收,从业者对陆基圆池养殖设施运行、设备折旧等成本估计不足,随意选择养殖品种,导致养殖产品销售价格无法支撑运行等成本因而亏损,目前该模式养殖亏损占比70%以上,严重打击从业者的养殖积极性;二是现有的陆基圆池养殖尾水处理后循环利用的少,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的多,因排放不达标不符合国家环保政策,养殖难以持续,再就是现有的三池两坝尾水处理技术明显增加养殖成本,从业者采用积极性不高,现有的采取果地、林地消纳养殖尾水方式需要特定的条件,不具备普及性。再就是当前单纯种稻利润特别微薄,种稻积极性难以提高,稻田撂荒时有发生。因此,需要设计一种田基圆池稻渔综合养殖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田基圆池稻渔综合养殖系统,解决陆基圆池养殖盈利能力不强、尾水处理难度大成本高、水稻难种植盈利导致积极性低下因而稻田撂荒时有发生的技术问题。能大幅度降低陆基圆池养殖尾水处理成本、配套种植的水稻免施追肥却不减产,进而大幅度提升陆基圆池养殖适用及推广范围,水资源循环利用大幅度提高其使用效率,最终形成一水双收、增鱼稳粮、消除面源污染隐患等多赢格局,实现达标排放、零化肥、减药、绿色、生态、增收的综合效益。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田基圆池稻渔综合养殖系统,包括田基圆池养殖区和水稻种植区、养殖尾水管道、进水管道和水源,田基圆池养殖区通过养殖尾水管道与水稻种植区连通,将养殖的污水排到水稻种植区内,进水管道将水稻种植区净化后的水抽回到田基圆池养殖区内,水源与田基圆池养殖区连接提供水源,田基圆池养殖区设置在水稻种植区的侧边或者内部。
[0006]进一步地,田基圆池养殖区包括若干个养殖圆池、黑色薄膜大棚、水质监测系统和集污井,若干个养殖圆池的出水口与集污井连接,集污井的出水口与养殖尾水管道连接,黑色薄膜大棚设置在若干个养殖圆池的上方,水质监测系统设置在养殖圆池内监测水质。
[0007]进一步地,水稻种植区包括水稻种植田和环田沟,环田沟环绕设置在水稻种植田的周围,养殖尾水管道将污水排到环田沟内,环田沟的一端设置有进水口与水稻种植田连接,环田沟的另一端设置出水口与水稻种植田连接。
[0008]进一步地,环田沟的外侧设置有防逃网,环田沟内种植有水草,水稻种植田内种植有水稻。
[0009]进一步地,环田沟上设置有机耕路、辅埂和抽水点,抽水点设置在环田沟的末端。
[0010]进一步地,田基圆池养殖区上还包括管理用房和机器房,机器房内设置有供氧机、抽水泵和备用电源。
[0011]进一步地,田基圆池养殖区选址要求建在水稻种植田的高处,如果建在水稻种植区内,则田基圆池养殖区与环田沟面积之和不大于水稻种植区面积的10%,且田基圆池养殖区地面不得采取硬化处理,整个田基圆池养殖区形状呈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其中养殖圆池的规格与数量要根据设计养殖产量所要配套的水稻种植区面积及种植模式确定,养殖圆池采用直径为5

12米,圆锥形锅底深度0.3

1.2米,侧边最低有效水深0.7

1.6米,养殖圆池采取每4个圆池为1组布局,便于集中排污与节省建设成本。
[0012]进一步地,养殖尾水经管道排出流入水稻种植区后,经水稻及环沟水草吸收降氮降磷后在抽水点用抽水机抽回田基圆池养殖区重复使用,水源则用于田基圆池养殖区首次用水和水质调节,辅埂则用于控制养殖尾水流向、水稻用药期间及水稻收割秸秆还田造成水质下降,消除秸秆未经降解的水回到田基圆池养殖区对养殖鱼的影响。
[0013]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4]本专利技术与现有的陆基圆池养殖尾水采取三池两坝、微滤机、果地林地消纳处理方式而言,尾水处理成本大幅度降低,配套水稻种植免施追肥,陆基圆池养殖应用范围更广;与大部分现有的陆基圆池养殖尾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而言,实现达标排放更利于环保及克持续。更重要的是,当前单纯种稻盈利困难,种稻积极性低下,稻田撂荒时有发生,该专利技术创造采取种养结合,相互促进,能实现一水双收、增鱼稳粮、消除面源污染隐患等多赢格局,实现达标排放、零化肥、减药、绿色、生态、增收的综合效益。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6]附图中,1

田基圆池养殖区,2

水稻种植区,3

养殖圆池,4

进水管道,5

养殖尾水管道,6

管理用房,7

黑色薄膜大棚,8

水质监测系统,9

环田沟,10

防逃网,11

抽水点,12

环沟水草,13

水稻,14

辅埂,15

水源,16

机器房,17

机耕路,18

集污井。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出优选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说明书中列出的许多细节仅仅是为了使读者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即便没有这些特定的细节也可以实现本专利技术的这些方面。
[0018]如图1所示,田基圆池稻渔综合养殖系统,包括田基圆池养殖区1和水稻种植区2、养殖尾水管道5、进水管道4和水源15,田基圆池养殖区1通过养殖尾水管道5与水稻种植区2连通,将养殖的污水排到水稻种植区2内,进水管道4将水稻种植区2净化后的水抽回到田基圆池养殖区1内,水源15与田基圆池养殖区1连接提供水源,田基圆池养殖区1设置在水稻种植区2的侧边或者内部。
[0019]通过养殖与种植有机结合,陆基圆池养殖与适当面积水稻种植相配套组成一套种养殖单元,筛选适当的养殖品种,养殖尾水利用自然落差经水稻及水草吸收降氮降磷后再
回到圆池养殖循环使用,不同于现有的陆基圆池养殖尾水采取三池两坝、微滤机、果地林地消纳及不处理直接排放的处理方式。
[0020]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田基圆池养殖区1包括若干个养殖圆池3、黑色薄膜大棚7、水质监测系统8和集污井18,若干个养殖圆池3的出水口与集污井18连接,集污井18的出水口与养殖尾水管道5连接,黑色薄膜大棚7设置在若干个养殖圆池3的上方,水质监测系统8设置在养殖圆池3内监测水质。
[002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水稻种植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田基圆池稻渔综合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田基圆池养殖区(1)和水稻种植区(2)、养殖尾水管道(5)、进水管道(4)和水源(15),田基圆池养殖区(1)通过养殖尾水管道(5)与水稻种植区(2)连通,将养殖的污水排到水稻种植区(2)内,进水管道(4)将水稻种植区(2)净化后的水抽回到田基圆池养殖区(1)内,水源(15)与田基圆池养殖区(1)连接提供水源,田基圆池养殖区(1)设置在水稻种植区(2)的侧边或者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田基圆池稻渔综合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田基圆池养殖区(1)包括若干个养殖圆池(3)、黑色薄膜大棚(7)、水质监测系统(8)和集污井(18),若干个养殖圆池(3)的出水口与集污井(18)连接,集污井(18)的出水口与养殖尾水管道(5)连接,黑色薄膜大棚(7)设置在若干个养殖圆池(3)的上方,水质监测系统(8)设置在养殖圆池(3)内监测水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田基圆池稻渔综合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水稻种植区(2)包括水稻种植田和环田沟(9),环田沟(9)环绕设置在水稻种植田的周围,养殖尾水管道(5)将污水排到环田沟(9)内,环田沟(9)的一端设置有进水口与水稻种植田连接,环田沟(9)的另一端设置出水口与水稻种植田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田基圆池稻渔综合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环田沟(9)的外侧设置有防逃网(10),环田沟(9)内种植有环沟水草(12),水稻种植田内种植有水稻(13)。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田基圆池稻渔综合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环田沟(9)上设置有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甘文林梁郁霞方丽婷梁勇俊李凌波甘峰瑞黄立春韦剑山韦兰锋蒙善朝李根明张锦裕
申请(专利权)人:南宁市水产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