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容器引出电极螺母的封堵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0669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3 11: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容器密封机构技术领域,一种电容器引出电极螺母的封堵结构。一种电容器引出电极螺母的封堵结构,包括电容器壳体和引出电极螺母,引出电极螺母的一端位于电容器壳体内,电容器壳体内侧有内芯,引出电极螺母上套有密封圈,密封圈的上部与引出电极螺母的凸出块的下沿接触,密封圈的下部与电容器壳体的底部接触。这种电容器引出电极螺母的封堵结构使封堵便捷,无需后续清理,另外,省去了夹具定位电极螺母,提高生产效率,节约了夹具成本;封堵可靠,提高成品率;对引出电极螺母外观无损伤;连接可靠,无漏胶风险,无电极开路风险。无电极开路风险。无电极开路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容器引出电极螺母的封堵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电容器密封机构
,一种电容器引出电极螺母的封堵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我司在生产的大型电容器在其端部的引出电极与电容器外壳之间采用封胶的方式进行密封,但是封胶的方式需要人工进行涂胶操作,即便是熟练的操作工,在进行长期的工作的时候也会出现涂胶不均匀,或者涂胶量有偏差,导致溢胶,或者密封效果差的情况发生,使电容器在生产过程中品质无法得到保证,有较高的残次品率。
[0003]有鉴于上述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电容器引出电极螺母的封堵结构,使其更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容器引出电极螺母的封堵结构。
[0005]本技术的一种电容器引出电极螺母的封堵结构,包括电容器壳体和引出电极螺母,引出电极螺母的一端位于电容器壳体内,电容器壳体内侧有内芯,引出电极螺母上套有密封圈,密封圈的上部与引出电极螺母的凸出块的下沿接触,密封圈的下部与电容器壳体的底部接触。
[0006]将安放在电容器壳体内侧的引出电极螺母的上端凸出外圈的下方垫一个密封圈,将密封圈的下沿与与电容器壳体的内侧进行接触,使用密封圈作为密封机构避免了之前的涂胶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残次品发生的概率。
[0007]进一步的,密封圈的下方有锥形向外延伸的插孔圆口,插孔圆口的外侧贴合在电容器壳体底部的圆孔内。
[0008]密封圈的下部的插口圆口在与电容器壳体上的通孔接触的时候会产生向外的挤压力,增加了电容器外壳与密封圈之间的密封性。
[0009]进一步的,插孔圆口的内侧与引出电极螺母紧密配合。
[0010]插孔圆口的内侧紧密包裹在引出电极螺母的外壁上,起到夹紧密封的目的。
[0011]进一步的,密封圈的上侧有整圈的上密封凸起圈。
[0012]密封圈的上部的凸起圈与引出电极螺母的下端接触,通过挤压,使上密封凸起圈经过挤压之后进一步的增加密封性能。
[0013]进一步的,密封圈的下侧有整圈的下密封凸起圈。
[0014]在密封圈的下侧的下密封凸起圈的作用与上述的上密封凸起圈一致,通过挤压变形之后提高密封性能。
[0015]进一步的,电容器壳体的底部有圆形的凸起台面,下密封凸起圈的内侧与凸起台面的外壁接触。
[0016]电容器壳体上的凸起台面与下密封凸起圈内侧贴合,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
[0017]进一步的,引出电极螺母与内芯之间有垫片。
[0018]引出电极螺母上方的垫片是其到支撑作用,使内芯与引出电极螺母之间有一个缓冲的支撑片,避免引出电极螺母挤压内芯,造成损伤。
[0019]借由上述方案,本专利技术至少具有以下优点:这种电容器引出电极螺母的封堵结构使封堵便捷,无需后续清理,另外,省去了夹具定位电极螺母,提高生产效率,节约了夹具成本;封堵可靠,提高成品率;对引出电极螺母外观无损伤;连接可靠,无漏胶风险,无电极开路风险。
[0020]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个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2]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本技术的去电容器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是本技术的引出电极螺母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4是本技术密封圈的立体图;
[0026]图5是本技术的图4的剖视图;
[0027]图6是本技术的电容器壳体的底部局部剖视图;
[0028]图中1、电容器壳体,2、引出电极螺母,3、内芯,4、密封圈,5、插孔圆口,6、上密封凸起圈,7、下密封凸起圈,8、凸起台面,9、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30]参见图1

图4,将引出电极螺母2的下端的杆状结构上套有密封圈4,使密封圈4的上部与引出电极螺母2上侧的凸起结构进行接触,随后密封圈4的下端与电容器壳体1的内侧进行挤出,通过这样的配装方式,使密封圈的作为密封介质,避免了常规的涂胶操作,使整个电容器的生产效率得到提升,并且有效的减少了人工,并且密封效果好。
[0031]参见图5,在密封圈4的下端设计成锥形的向下延伸的插孔圆口5,锥形的外壁与电容器壳体1底部的配装孔进行配合,提高了两个部件的连接部位的密封性。
[0032]参见图5,插孔圆孔5内侧为贯通的圆孔状接头,这个圆孔结构包裹在引出电极螺母2下端的杆状结构上,插孔圆口5为有弹性的结构,其能够更好的包裹在杆上,提高内侧的连接部位的密封性,同时插孔圆口5的外侧截面呈现为锥形结构,在配装的时候,锥形的结构在于电容器壳体1底部的圆孔进行配合的时候,起到导向的作用,对该装置的X、Y轴方向
起到导向和限位的作用,确保工件配装之后的精度。
[0033]参见图4以及图5,在密封圈4的上侧和下侧分别有整圈的凸起的结构,通过这个凸起结构与引出电极螺母的上沿以及电容器壳体1的下端内侧进行贴合,提高密封性。
[0034]参见图6,在电容器壳体1的底部有凸起台面8的直径与下密封凸起圈7的内侧直径一致,在进行配合安装之后,密封圈4下方与电容器壳体1之间的贴合度更好,提高密封性。
[0035]参见图3,通过垫片9作为中间结构,避免了内芯3与引出电极螺母2之间因为压迫出现内芯3损坏的情况。
[0036]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
[0037]这种电容器引出电极螺母的封堵结构在配装的时候,将密封圈4套在引出电极螺母2的圆柱一端,使密封圈4的上侧面与引出电极螺母2的上方凸起内侧进行接触,密封圈4的下侧面与电容器壳体1的内侧进行接触,随后通过挤压的方式使密封圈4变形,完成紧密贴合,密封圈4与引出电极螺母2穿插外电容器壳体1的底部梯形孔,使用螺钉拧固螺钉挤压密封圈4使其变形,密封圈4封堵住引出电极螺母2和外电容器壳体1间的缝隙,完成引出电极封堵安装。
[0038]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容器引出电极螺母的封堵结构,包括电容器壳体(1)和引出电极螺母(2),其特征在于:引出电极螺母(2)的一端位于电容器壳体(1)内,电容器壳体(1)内侧有内芯(3),引出电极螺母(2)上套有密封圈(4),密封圈(4)的上部与引出电极螺母(2)的凸出块的下沿接触,密封圈(4)的下部与电容器壳体(1)的底部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容器引出电极螺母的封堵结构,其特征在于:密封圈(4)的下方有锥形向外延伸的插孔圆口(5),插孔圆口(5)的外侧贴合在电容器壳体(1)底部的圆孔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容器引出电极螺母的封堵结构,其特征在于:插孔圆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沙敏张伟花陈蓉丁柏林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常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