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垃圾清运车厢尾污水排放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39925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9 19: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垃圾清运车厢尾污水排放控制系统,包括气缸、气缸安装座、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连杆安装座,气缸安装座和连杆安装座固定设置在污水收集箱上,气缸设置在气缸安装座上,气缸的活塞杆与第一连杆第一连接部转动连接,第一连杆第二连接部与连杆安装座转动连接,第一连杆第三连接部与第二连杆第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连杆第二端与连杆安装座转动连接,第二连杆第三端与污水收集箱排水口的塞子相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通过控制气缸活塞杆的伸长与收缩控制塞子的塞入和拔出,实现对污水收集箱污水排水的远程控制,无需人工拔出或塞入塞子,操作便捷且能够避免被污水溅到;设有角度传感器,能够检测气缸转动的角度进而确定塞子的状态。进而确定塞子的状态。进而确定塞子的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垃圾清运车厢尾污水排放控制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环卫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垃圾清运车厢尾污水排放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垃圾清运车用于将垃圾输送至垃圾处理站进行处理,在垃圾清运车运输垃圾的过程中,垃圾中的污水可能会通过车厢与厢门之间的缝隙流出滴落到马路上,影响市容市貌。申请号为202221106105.1的技术专利提出了一种垃圾清运车厢尾污水收集装置,利用收集斗承接自车厢缝隙流出的污水并存储在污水收集箱中,污水收集箱则设有排水口,并通过塞子控制排水口的关闭和打开,在该申请中并没有相应的控制污水收集箱排放的系统,完全依靠人去拔出或是塞上塞子,操作不便且在拔出塞子瞬间操作者容易被污水溅到。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主要解决了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垃圾清运车厢尾污水排放控制系统。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垃圾清运车厢尾污水排放控制系统,包括气缸、气缸安装座、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连杆安装座,所述气缸安装座和连杆安装座均固定设置在污水收集箱上,所述气缸设置在气缸安装座上,所述气缸的活塞杆与第一连杆第一连接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第二连接部与连杆安装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第三连接部与第二连杆第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连杆第二端与连杆安装座转动连接,第二连杆第三端与污水收集箱排水口的塞子相固定。
[0005]通过控制气缸活塞杆的伸长与收缩控制塞子的塞入和拔出,实现对污水收集箱污水排水的远程控制,无需人工拔出或塞入塞子,操作便捷且能够避免被污水溅到。<br/>[0006]作为上述方案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气缸安装座包括第一连接部和气缸固定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固定设置在污水收集箱侧面,所述气缸固定部与第一连接部转动连接,所述气缸固定部包括套筒和设于套筒侧面的锁紧螺母。
[0007]作为上述方案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气缸的活塞杆通过第三连杆与第一连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杆呈钝角,所述第三连杆第一端固定设置在活塞杆上,所述第三连杆第二端与第一连杆第一连接部转动连接。
[0008]作为上述方案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杆呈钝角,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第一连杆第一端,第二连接部位于第一连杆的转折处,第三连接部位于第一连杆第二端,所述第一连接部到第二连接部的距离大于第二连接部到第三连接部的距离。
[0009]作为上述方案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杆安装座在靠近排水口侧设有第三连接部,在远离排水口侧设有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与第二连杆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连接部上设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第一端与第四连接部转动连接,转动杆第二端与第一连杆转动连接。
[0010]作为上述方案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连杆呈T形,包括短杆和长杆,所述长杆
垂直设置与短杆中央,所述短杆两端为第二连杆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长杆远离短杆端为第二连杆的第三端,所述长杆上设有通孔,所述塞子固定设置在螺栓上,所述螺栓固定设置在通孔中。
[0011]作为上述方案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气缸安装座中,设有用于检测气缸固定部转动角度的角度传感器。
[0012]本技术的优点是:通过控制气缸活塞杆的伸长与收缩控制塞子的塞入和拔出,实现对污水收集箱污水排水的远程控制,无需人工拔出或塞入塞子,操作便捷且能够避免被污水溅到;设有角度传感器,能够检测气缸转动的角度进而确定塞子的状态。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实施例中垃圾清运车厢尾污水排放控制系统的一种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实施例中垃圾清运车厢尾污水排放控制系统的另一种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角度传感器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16]1‑
污水收集箱2

排水口3

塞子4

第一连接部5

气缸固定部6

气缸7

第三连杆8

第一连杆9

连杆安装座10

转动杆11

第二连杆12

板体13

转轴14

角度传感器15

第一螺母16

第二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8]实施例:
[0019]本实施例一种垃圾清运车厢尾污水排放控制系统,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气缸6、气缸安装座、第一连杆8、第二连杆11和连杆安装座9,所述气缸安装座和连杆安装座9均固定设置在污水收集箱1上,所述气缸6设置在气缸安装座上,所述气缸6的活塞杆与第一连杆8第一连接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8第二连接部与连杆安装座9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8第三连接部与第二连杆11第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连杆11第二端与连杆安装座9转动连接,第二连杆11第三端与污水收集箱排水口2的塞子3相固定。
[0020]气缸安装座包括第一连接部4和气缸固定部5,第一连接部固定设置在污水收集箱侧面,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部由两个板体12组成,气缸固定部5包括套筒、设于套筒侧面的锁紧螺母及设于套筒封闭段的第五连接部,第五连接部通过转轴13转动设置在两个板体12之间,在转轴13下端面设有磁铁,在位于下方的板体下端面对应转轴处设有承托架,承托架上设有角度传感器14。气缸6设置在套筒中,通过拧紧锁紧螺母将气缸固定在套筒中。本实施例中角度传感器为MLX90316磁角度传感器,在驾驶室中设有能够显示角度传感器检测值的显示器及控制气缸运行的按键。角度传感器14通过检测转轴的转动角度来检测气缸固定部转动角度,进而判断气缸角度是否发生变化,并基于此获取塞子的状态。
[0021]气缸6的活塞杆通过第三连杆7与第一连杆8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杆7呈钝角,所述第三连杆7第一端固定设置在活塞杆上,所述第三连杆7第二端与第一连杆8第一连接部转动连接。
[0022]第一连杆8呈钝角,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第一连杆8第一端,第二连接部位于第一连杆8的转折处,第三连接部位于第一连杆8第二端,所述第一连接部到第二连接部的距离
大于第二连接部到第三连接部的距离。
[0023]连杆安装座9在靠近排水口侧设有第三连接部,在远离排水口侧设有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与第二连杆11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连接部上设有转动杆10,所述转动杆10第一端与第四连接部转动连接,转动杆10第二端与第一连杆8转动连接。
[0024]第二连杆11呈T形,包括短杆和长杆,所述长杆垂直设置与短杆中央,所述短杆两端为第二连杆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长杆远离短杆端为第二连杆的第三端,所述长杆上设有通孔,所述塞子通过焊接固定设置在螺栓上,所述螺栓固定设置在通孔中。本实施例中,螺栓设有第一螺母15和第二螺母16,第一螺母15和第二螺母16分别位于通孔两端将螺栓固定在第二连杆上。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垃圾清运车厢尾污水排放控制系统,其特征是:包括气缸、气缸安装座、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连杆安装座,所述气缸安装座和连杆安装座均固定设置在污水收集箱上,所述气缸设置在气缸安装座上,所述气缸的活塞杆与第一连杆第一连接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第二连接部与连杆安装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第三连接部与第二连杆第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连杆第二端与连杆安装座转动连接,第二连杆第三端与污水收集箱排水口的塞子相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垃圾清运车厢尾污水排放控制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气缸安装座包括第一连接部和气缸固定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固定设置在污水收集箱侧面,所述气缸固定部与第一连接部转动连接,所述气缸固定部包括套筒和设于套筒侧面的锁紧螺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垃圾清运车厢尾污水排放控制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气缸的活塞杆通过第三连杆与第一连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杆呈钝角,所述第三连杆第一端固定设置在活塞杆上,所述第三连杆第二端与第一连杆第一连接部转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垃圾清运车厢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龙生季卫斌陈米莉吴小平宣东
申请(专利权)人:义乌市环境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