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凝剂皮下注射器的辅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390252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9 19: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抗凝剂皮下注射器的辅助装置,包括壳体和推筒,壳体后端与推筒前端连接,壳体前端上设有针头孔,且其内部设有限定柱,限定柱上设有限定孔,推筒前端上设有通孔,且其侧壁上设有观察视窗,推筒内部设有旋转组件、挤压块和导向块,旋转组件包括旋转柱、推杆和推进构件,旋转柱外壁上设有螺旋导向滑槽和刻度标识,螺旋导向滑槽与螺旋导向滑轨相配合,推杆和推进构件分别设置在旋转柱的两侧,推杆前端部穿过导向块并与挤压块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解决现有抗凝剂皮下注射器对患者进行注射,注射器的进针角度不垂直,难以掌控持续均速注射,导致皮下出血,出现局部瘀斑、硬结,增加患者疼痛,依从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较低等问题。性较低等问题。性较低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凝剂皮下注射器的辅助装置


[0001]本技术属辅助器械
,涉及一种辅助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抗凝剂皮下注射器的辅助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临床上,抗凝剂是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最主要手段之一,广泛应用于静脉血栓栓塞症系骨科、冠脉支架植入、心脏外科等术后常见并发症。
[0003]目前,由于抗凝剂为微量剂量注射,抗凝剂皮下注射器包括针筒和柱塞杆(如图1所示),规格小,医护人员利用抗凝剂皮下注射器对患者进行穿刺时,传统的操作方式为一只手绷紧患者的局部皮肤,另一只手持注射器并对患者进行注射。但在临床操作中发现,由于抗凝剂皮下注射器规格小,难以把持,仅凭医护人员的手感和经验对患者进行注射,对注射器的进针深度和角度不易掌握(进针角度不垂直),而且,难以掌控注射的均速性,操作难度大,容易导致患者的注射部位发生皮下出血,出现局部瘀斑、硬结,增加患者疼痛;并且引起患者疼痛的同时,还易引发其心理紧张,不愿意接受此项治疗,进而导致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抗凝剂皮下注射器的辅助装置,通过壳体、推筒、旋转组件、挤压块和导向块的配合设计,有效解决现有抗凝剂皮下注射器因其规格小、注射操作难度大,注射过程中的进针角度不垂直,难以掌控注射的均速性,导致患者的注射部位发生皮下出血,出现局部瘀斑、硬结,增加患者疼痛,依从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较低等问题。
[0005]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0006]一种抗凝剂皮下注射器的辅助装置,包括壳体和推筒,壳体后端与推筒前端拆卸式连接,方便安装和拆卸壳体和推筒,壳体中空且前端开设有针头孔,壳体的内部设有限定柱,限定柱上设有限定孔,限定孔与针头孔相对应(限定孔的中心与针头孔的中心处于一条直线上),针头孔用于穿放注射器的针头并卡住注射器的针头部,方便后续注射,限定柱的限定孔用于穿放注射器的针筒,利用限定孔对其针筒进行限定,有效确保注射器放置的稳定性,减少晃动。推筒前端上设有通孔,可以使注射器的柱塞杆后端穿过并进入推筒内部,推筒的侧壁上设有观察视窗,推筒内部顺序设有挤压块、导向块和旋转组件,旋转组件包括旋转柱、推杆和推进构件,旋转柱外壁上设有螺旋导向滑槽和沿着螺旋导向滑槽的刻度标识,螺旋导向滑槽与设置在推筒内壁上的螺旋导向滑轨相匹配,通过螺旋导向滑槽和螺旋导向滑轨的配合,使旋转柱能够沿着推筒内壁进行螺旋状旋动(旋进或旋出),旋转柱旋动的平稳性较强,利用观察视窗可清晰查看旋转柱外壁上的刻度标识,通过刻度标识便可得知旋转柱移动的长度(旋进或旋出程度),推杆和推进构件分别设置在旋转柱的两侧,推杆前端部穿过导向块并与挤压块转动连接,通过导向块有效增强推杆移动的稳定性,确保挤
压块在推杆的推动作用下,能够沿着推筒的轴向上移动,推进构件位于推筒后端外部,医护人员通过外力作用在推进构件上,进而使旋转柱转动(沿着螺旋导向滑轨)旋进,旋转柱带动推杆在导向块上向前移动,使得推杆逐渐推动挤压块沿着推筒内壁朝其前端移动,挤压块与注射器的柱塞杆后端贴合,进而挤压块推动柱塞杆移动,利用柱塞杆推动柱塞,能够有效将注射器的溶液对患者进行注射,降低了医护人员操作难度,提高了注射的规范性,能够最大限度避免针刺伤的发生率。
[000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推杆为螺杆,螺杆与导向块螺纹连接。通过增设螺杆与导向块之间为螺纹配合,能够有效增强旋转柱带动螺杆转动的平稳性,进而有效确保挤压块移动的匀速性。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推进构件包括旋转壳和按钮,旋转壳设置在旋转柱后端上并位于推筒后端外部,按钮转动设置在旋转壳内部。通过逆时针转动旋转壳,旋转壳带动旋转柱朝着推筒后端方向移动,进而旋转柱通过推杆带动挤压块移动,挤压块逐渐远离推筒前端。而医护人员通过外力作用在按钮上,在螺旋导向滑槽和螺旋导向滑轨的配合作用下,旋转柱匀速顺时针转动旋进并带动推杆向前移动,进而推杆带动挤压块朝着推筒前端方向移动。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旋转壳外周上设有防滑层。旋转壳通过防滑层能够增加其摩擦系数,保证医护人员在转动旋转时,不易发生手滑,确保其旋转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通孔的孔径小于挤压块的直径。有效将挤压块限定在推筒内部,以防其在滑动的过程中,发生脱落的现象。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上配套有壳盖,壳盖与推筒前端拆卸式连接。使用结束之后,将壳盖安装在壳体外部上,并且壳盖与推筒前端之间相互卡合,通过壳盖对壳体起到保护作用,防止壳体受到碰撞,导致损坏。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后端与推筒前端拆卸式连接是螺纹连接,即壳体后端的外壁上设有外螺纹,推筒前端的内壁上设有内螺纹,内螺纹和外螺纹之间螺纹配合。壳体后端和推筒前端通过外螺纹和内螺纹之间的配合进行连接,方便壳体和推筒之间的安装和拆卸,且可有效保证壳体和推筒连接的稳定性,不易脱落。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1、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安全可靠,依从性强,通过壳体、推筒、旋转组件、挤压块和导向块的配合设计,有效解决现有抗凝剂皮下注射器对患者进行注射治疗时,该注射器的进针深度和角度不易掌控,难以掌控持续匀速注射,容易导致患者的注射部位发生皮下出血,出现局部瘀斑、硬结,增加患者疼痛等问题。
[0015]2、本技术是抗凝剂皮下注射器的辅助装置,可有效帮助抗凝剂皮下注射器对患者进行垂直进针,持续匀速注射,能够最大限度避免针刺伤的发生率。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现有技术的注射器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剖视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的局部剖视图;
[0019]图4为本技术推筒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技术旋转柱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6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图;
[0022]图中:1、注射器;2、针筒;3、柱塞杆;4、盖帽;5、壳盖;6、壳体;7、限定孔;8、限定柱;9、通孔;10、挤压块;11、导向块; 12、螺杆;13、旋转柱;14、旋转壳;15、推筒;16、观察视窗;17、螺旋导向滑轨;18、螺旋导向滑槽;19、刻度标识;20、针头孔;21、按钮。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更好理解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下面提供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
[0024]参见图2至5,本技术提供一种抗凝剂皮下注射器1的辅助装置,包括壳体6和推筒15,壳体6后端与推筒15前端拆卸式连接,具体的,壳体6后端与推筒15前端拆卸式连接是螺纹连接,即壳体 6后端的外壁上设有外螺纹,推筒15前端的内壁上设有内螺纹,内螺纹和外螺纹之间螺纹配合;并且,壳体6上配套有壳盖5,壳盖5 与推筒15前端拆卸式连接,壳体6中空且前端开设有针头孔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凝剂皮下注射器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推筒,壳体后端与推筒前端拆卸式连接,壳体中空且前端开设有针头孔,壳体内部设有限定柱,限定柱上设有限定孔,限定孔与针头孔相对应,推筒前端上设有通孔,且其侧壁上设有观察视窗,推筒内部依次设有挤压块、导向块和旋转组件,旋转组件包括旋转柱、推杆和推进构件,旋转柱外壁上设有螺旋导向滑槽和沿着螺旋导向滑槽的刻度标识,螺旋导向滑槽与设置在推筒内壁上的螺旋导向滑轨相匹配,刻度标识与观察视窗相对应,推杆和推进构件分别设置在旋转柱的两侧,推杆前端部穿过导向块并与挤压块转动连接,推进构件位于推筒后端外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凝剂皮下注射器的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杆为螺杆,螺杆与导向块螺纹连接。3.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壮丽林慕如林筠王少萍吴玉萍林小洁赖春燕严帆
申请(专利权)人:海南省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