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效气浮澄清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38656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9 18: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双效气浮澄清器,包括箱体,所述箱体通过隔板隔成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所述第一池体从近端至远端依次连接第一搅拌区、曝气区、第一分离区、第一出水区,所述第二池体从近端至远端依次连接第二搅拌区、溶气区、第二分离区、第二出水区,所述第一搅拌区近端具有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二搅拌区近端具有第二进水口,所述第一出水区底部设置超越管道连通第二搅拌区,所述第一池体底部高于所述第二池体底部,使第一池体中废水能够通过超越管道进入第二池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合涡凹气浮和溶气气浮处理高浓度废水,先通过涡凹气浮取出废水中大部分油脂和不可溶性悬浮物,再通过溶气气浮处理剩余油脂和悬浮物、COD,废水处理效率高。高。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效气浮澄清器


[0001]本技术涉及废水处理
,尤其涉及双效气浮澄清器。

技术介绍

[0002]气浮设备是利用溶气罐在高压下将空气溶入回流水中产生溶气水,通过溶气水释放器骤然减压释放进入待处理水中,产生大量的微气泡,小气泡上升并粘附于杂质颗粒上,利用密度差将杂质形成浮渣,由刮渣机将浮渣去除,达到去除水中悬浮物的目的。
[0003]文献号为CN211521808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二级气浮装置,包括池体,池体一端设置一级反应池,一级反应池设置进水口,一级反应池内安装有一级搅拌机,一级反应池的底部设置一级反应出水口;一级反应池右侧设置有一级气浮区,一级反应出水口连接至一级气浮区内;一级气浮区右侧设有一级隔板,一级隔板的上端与池体顶部设有间隙;一级隔板的右侧设有一级分离区,一级分离区的上方设有一级刮渣机,一级刮渣机端部设置有一级渣斗。该技术方案虽然进行了两次溶气处理,针对悬浮物浓度高的废水处理效率高,但是用于处理悬浮物浓度低的废水时则处理成本升高,无法适用于不同的废水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双效气浮澄清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一个或多个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双效气浮澄清器,包括箱体,所述箱体通过隔板隔成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所述第一池体从近端至远端依次连接第一搅拌区、曝气区、第一分离区、第一出水区,所述第二池体从近端至远端依次连接第二搅拌区、溶气区、第二分离区、第二出水区,所述第一搅拌区近端具有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二搅拌区近端具有第二进水口,所述第一出水区底部设置超越管道连通第二搅拌区,所述第一池体底部高于所述第二池体底部,使第一池体中废水能够通过超越管道进入第二池体。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搅拌区内设置至少两个第一搅拌机和第一加药管。
[0008]进一步的,所述曝气区设置曝气室,所述曝气室底部设置曝气机,所述曝气室底部外侧连接至少一个第一回流管。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分离区顶部设置第一撇渣机构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撇渣机构远端的浮渣槽,所述浮渣槽设置排渣口,所述第一分离区底部设置第一集水管连通第一出水区。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出水区顶部设置第一调节堰门,所述第一调节堰门后方底部设置超越管道。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搅拌区设置至少两个第二搅拌机和第二加药管,所述溶气区内设置倾斜向上的斜板。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分离区设置第二撇渣机构,所述第二撇渣机构远端连接浮渣槽,所述第二分离区底部设置第二集水管连通第二出水区。
[0013]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出水区设置第二调节堰门,所述第二调节堰门前方底部设置第二回流管连接溶气装置,所述第二调节堰门后方底部设置出水口。
[0014]进一步的,所述溶气装置包括溶气泵、溶气罐、释放器,所述溶气泵一端连接第二回流管,另一端连接溶气罐,所述释放器一端连接溶气罐,所述释放器设置在所述溶气区底部。
[0015]进一步的,所述箱体顶部设置盖体,所述盖体顶部具有第二手柄,所述盖体顶部开设加药口,所述盖体侧面设置排气口。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如下:
[0017](一)本技术结合涡凹气浮和溶气气浮处理高浓度废水,先通过涡凹气浮取出废水中大部分油脂和不可溶性悬浮物,再通过溶气气浮处理剩余油脂和悬浮物、不可溶性COD,废水处理效率高。
[0018](二)本技术针对高浓度废水可以采用涡凹气浮和溶气气浮连续处理,针对低浓度废水可以单独采用溶气气浮处理,适用于不同浓度的废水,节约成本。
[0019](三)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池体底部高于所述第二池体底部,能够产生虹吸效应,使第一池体污水顺利进入第二池体中。
附图说明
[0020]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双效气浮澄清器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双效气浮澄清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3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双效气浮澄清器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4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双效气浮澄清器中盖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4]附图中标记:
[0025]1、箱体;11、支架;12、隔板;2、第一池体;21、第一搅拌区;211、第一进水口;212、第一加药管;213、第一搅拌机;22、曝气区;221、曝气室;222、曝气机;223、第一回流管;23、第一分离区;231、第一撇渣机构;232、第一集水管;233、浮渣槽;2331、排渣口;24、第一出水区;241、第一调节堰门;242、超越管道;3、第二池体;31、第二搅拌区;311、第二进水口;312、第二搅拌机;32、溶气区;321、斜板;33、第二分离区;331、第二撇渣机构;332、第二集水管;34、第二出水区;341、出水口;342、第二回流管;343、第二调节堰门;351、溶气泵;352、溶气罐;353、释放器;4、盖体;41、第二手柄;42、排气口;43、加药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请参阅附图。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能涵盖的范围内。
[00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限定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8]为了更加清楚地描述上述双效气浮澄清器的结构,本技术限定术语“远端”和“近端”,具体而言,“远端”表示靠近出水口341的一端,“近端”表示靠近进水口的一端,以图1为例,图1中箱体1的左侧为近端,图1中箱体1的右侧为远端。
[0029]实施例一
[0030]请参考图1、图2,双效气浮澄清器,包括箱体1,所述箱体1通过隔板12隔成第一池体2和第二池体3,所述第一池体2从近端至远端依次连接第一搅拌区21、曝气区22、第一分离区23、第一出水区24,所述第二池体3从近端至远端依次连接第二搅拌区31、溶气区32、第二分离区33、第二出水区34,所述第一搅拌区21近端具有第一进水口211,所述第二搅拌区31近端具有第二进水口311,所述第一出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双效气浮澄清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所述箱体通过隔板隔成第一池体和第二池体,所述第一池体从近端至远端依次连接第一搅拌区、曝气区、第一分离区、第一出水区,所述第二池体从近端至远端依次连接第二搅拌区、溶气区、第二分离区、第二出水区,所述第一搅拌区近端具有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二搅拌区近端具有第二进水口,所述第一出水区底部设置超越管道连通第二搅拌区,所述第一池体底部高于所述第二池体底部,使第一池体中废水能够通过超越管道进入第二池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效气浮澄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搅拌区内设置至少两个第一搅拌机和第一加药管。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效气浮澄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区设置曝气室,所述曝气室底部设置曝气机,所述曝气室底部外侧连接至少一个第一回流管。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效气浮澄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离区顶部设置第一撇渣机构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撇渣机构远端的浮渣槽,所述浮渣槽设置排渣口,所述第一分离区底部设置第一集水管连通第一出水区。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效气浮澄清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礼宏卫平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莱默特智能环保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