嘧啶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技术

技术编号:35366923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9 18: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嘧啶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该嘧啶类化合物的结构如通式I所示,各取代基的定义如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所述,该类化合物可用于制备用于治疗由BPTF溴结构域和/或CECR2溴结构域介导的疾病或病症的药物。和/或CECR2溴结构域介导的疾病或病症的药物。和/或CECR2溴结构域介导的疾病或病症的药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嘧啶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BPTF溴结构域和/或CECR2溴结构域抑制类化合物、其制备方法、药物组合物及其用途。

技术介绍

[0002]BPTF是组成ATP依赖的核小体重构因子NuRF复合物的核心亚基。BPTF位于染色体的17q24上,该蛋白一共含有3,046个氨基酸残基。作为NuRF组成部分的核心亚基,BPTF在催化ATP依赖的核小体滑动并促进染色质转录。BPTF是一种含BRD结构域的蛋白质,是BRD家族的重要成员属于的非BET家族。它在染色质重塑,转录调控,细胞分化和胚胎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通过特异性识别组蛋白赖氨酸乙酰化和募集其他伙伴蛋白形成与核小体结合的调节复合物,从而调控相关下游基因的表达。近年来发现了许多针对BRD的强效特异性抑制剂,并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和生物学研究。在BRD蛋白家族中,BET家族因为其在维持染色质高级结构以及包括MYC在内的致癌基因转录激活中的独特作用而研究最广,已报道的小分子抑制剂最多。相比较BET家族,非BET家族的研究较少,管近三年来靶向非BET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式I表示的化合物、其可药用的盐、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阻转异构体、多晶型物、溶剂合物、经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或外消旋体:X为不存在、

CH2‑


S(O)



S(=O)2‑


C(=O)



S



O



OCH2‑


SCH2‑


OC(=O)



OS(=O)2‑


SC(=O)



OC(=S)



SC(=S)



C(=O)NH



NHC(=O)

;A为不存在、

NR
’‑


O

,其中,R

为0

2个R
a
取代的C1‑
C4烷基或者H;Y为H、NH2、OH、0

2个R
a
取代的C1‑
C6烷基、0

2个R
a
取代的C2‑
C6烯基、0

2个R
a
取代的C2‑
C6炔基、0

2个R
a
取代的C3‑
C6环烷基、0

2个R
a
取代的C6‑
C
14
芳基;Z为不存在、H、0

2个R
a
取代的C1‑
C6烷基、0

2个R
a
取代的C2‑
C6烯基、0

2个R
a
取代的C2‑
C6炔基、0

2个R
a
取代的C6‑
C
14
芳基、0

2个R
a
取代的4

10元杂环基、0

2个R
a
取代的

(CH2)
y

(C3‑
C
10
)环烷基和0

2个R
a
取代的

(CH2)
y
‑4‑
10元杂环基;M1环为嘧啶环、嘧啶并吡咯环、嘌呤环、吡啶环或苯环,且M1环上的氢原子任选被R
a
取代;M2为以下结构:其中,R1独立地选自

O(CH2)
x
NR
b
R
c


NR
b
(CH2)
x
NR
b
R
c


S(CH2)
x
NR
b
R
c


S(CH2)
x
NR
b
R
c


OR
b


NR
b
R
c


SR
b


C(=O)(CH2)
x
NR
b
R
c


S(=O)(CH2)
x
NR
b
R
c


S(=O)2(CH2)
x
NR
b
R
c


OC(=O)(CH2)
x
NR
b
R
c


C(=O)O(CH2)
x
NR
b
R
c


N(R
b
)C(=O)(CH2)
x
NR
b
R
c


C(=O)N(R
b
)(CH2)
x
NR
b
R
c


C(=O)N(R
b
)(CH2)
x
R
c


SC(=O)(CH2)
x
NR
b
R
c


C(=O)S(CH2)
x
NR
b
R
c


S(=O)2O(CH2)
x
NR
b
R
c


OS(=O)2(CH2)
x
NR
b
R
c


N(R
b
)S(=O)2(CH2)
x
NR
b
R
c


S(=O)2N(R
b
)(CH2)
x
NR
b
R
c
;R2、R4、R
a
在各出现处各自独立地为H、OH、卤素、CN、NO2、=O、

COOH、0

4个R
d
取代的C1‑
C6烷基、0

2个R
d
取代的C2‑
C6烯基、0

2个R
d
取代的C2‑
C6炔基、0

2个R
d
取代的C6‑
C
14
芳基、0

2个R
d
取代的4

10元杂环基、0

2个R
d
取代的

(CH2)
y

(C3‑
C6环烷基)、

(CH2)
y
OR
d


(CH2)
y
NR
d
R
e


O(CH2)
y
NR
e
R
d


(CH2)
y
SR
d


C(=O)R
d


S(=O)R
d


S(=O)2R
d


C(=O)NR
d
R
e


S(=O)2NR
d
R
e
;或者两R2或两R4与相连的C共同形成苯环、4

8元杂芳环或4

8元杂环;R3独立地选自H、

(CH2)
x
NR
b
R
c


(CH2)
x
OR
b


C(=O)(CH2)
x
NR
b
R
c


S(=O)(CH2)
x
NR
b
R
c


S(=O)2(CH2)
x
NR
b
R
c


C(=O)O(CH2)
x
NR
b
R
c


C(=O)N(R
b
)(CH2)
x
NR
b
R
c


C(=O)S(CH2)
x
NR
b
R
c


S(=O)2O(CH2)
x
NR
b
R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成林华陆文超王军鹿田陆海波蒋华良陈凯先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