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颅内穿刺柔性牵开预扩张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35875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6 12: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颅内穿刺柔性牵开预扩张装置,包括脑穿针针体、扩张球囊,脑穿针针体包括均质透明体、可视管、可视模组、引流管和外管,均质透明体的前端弧形,尾端平整且与外管头部相连,引流管与可视管并列的置于外管内,均质透明体内部沿着引流管其轴向方向设有通孔,引流管管的头部卡装在通孔内;可视模组安装在可视管头部,可视管与均质透明体的尾部固接,且均质透明体的长度大于等于可视模组的物距;扩张球囊环形设置于外管的外部,两端和脑穿针针体的外管壁固定并密封,在外管上开设有与扩张球囊内部连通的孔,通过外管向扩张球囊内充入液体或者气体,使得四周脑组织受力均匀,逐次递进式建立手术通道,不会出现局部脑组织钱强牵拉损伤的风险。组织钱强牵拉损伤的风险。组织钱强牵拉损伤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颅内穿刺柔性牵开预扩张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神经外科手术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颅内穿刺柔性牵开预扩张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众所周知,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急,进展快,致死率60.6%,致残率90.7%,是单一病种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危急重症病。清除脑内血肿是当下最重要的治疗措施。找血肿,建立手术预通道和工作通道,通过通道进出器械进行血肿清除是当颅内血肿清除术不可缺少的步骤。
[0003]目前是依靠医生的经验、盲视下手持脑穿针进行穿刺寻找血肿,通过抽吸动作并确认血肿;间接通过抽吸物来判断是否穿刺在颅内血肿中,存在误伤脑组织引发再出血的风险,给手术呆了极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0004]目前建立手术通道的办法,对脑组织的牵拉比较严重,易造成术后多种并发症,且对医生水平要求高、时间长、花费大,效率低。其方法是使用脑穿针穿刺、通过抽吸判断血肿位置,确认通道方向后,通过医生左手持吸引器右手持双极电凝,顺着此方向的脑穿针微孔进行逐步牵拉,扩张手术通道,把微孔牵拉到到一定程度下,预建立一个通道间隙后,再植入直径合适的手术通道,进行下一步操作;该方式存在缺点,建立预扩张通道时,器械和脑组织的接触为点接触,为局部点牵拉,脑组织局部点收到的力量比较大,损伤比较大,易造成术后多种并发症,对医生的手术水平要求极高,手术难度大,时间长,花费高,效率低。
[0005]如何让此步骤变得更安全,更微创一直是困扰着临床医生的重大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颅内穿刺柔性牵开预扩张装置。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8]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颅内穿刺柔性牵开预扩张装置,包括脑穿针针体和扩张球囊,脑穿针针体包括均质透明体、可视管、可视模组、引流管和外管,所述的均质透明体的前端弧形,尾端平整且与外管头部相连,所述的引流管与可视管并列的置于外管内,所述的均质透明体内部沿着其轴向方向设有通孔,所述的引流管管的头部卡装在所述的通孔内;所述可视模组安装在可视管头部,可视管与均质透明体的尾部固接,且均质透明体的长度大于等于可视模组的物距;所述的扩张球囊环形设置于外管的外部,两端和外管壁固定并密封,在外管上开设有与扩张球囊内部连通的孔,通过外管和可视管、可视模组之间的间隙向扩张球囊内冲入液体或者气体。
[0009]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颅内穿刺柔性牵开预扩张装置,包括脑穿针针体、扩张球囊、充气(充液)管和尾部固定密装置,脑穿针针体包括可视模组、均质透明体、可视管、引流管和外管,所述的均质透明体,前端弧形,尾端平整,且透明体内设有引流
管腔,可视模组前端和均质透明体尾端平整面密封相接,引流管和和均质透明体内引流管管腔密封相接,所述的引流管与可视管并列的置于外管内,并通过均质透明体实现前端密封,且均质透明体长度大于等于可视模组的成像物距,尾部固定密封装置设有和引流管管腔相连接的引流孔;脑穿针针体外设有充气(充液)管,充气(充液)管尾端设有和尾部固定密封装置相连接的环形固定装置,环形固定装置内和脑穿针针体之间设有环形密封环,并可以沿脑穿针针体轴向方向移动;
[0010]充气(充液)管的长度小于脑穿针针体长度,环形扩张球囊的前端和脑穿针针体的前端环形固定密封,后端和充气(充液)管的前端环形固定密封,可通过充气(充液)管与外管之间的间隙进行球囊扩张,环形固定装置上设有球囊充气(充液)孔,充气(充液)孔和充气(充液)管、脑穿针针体之间间隙相通。
[0011]上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2]1.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医生手持颅内穿刺柔性牵开预扩张装置进行可视下穿刺颅内血肿(病灶),看到病灶后,注射器和引流孔相连接,抽吸血肿,进行颅内减压后,和充气(充液)孔相连接,进行逐次递进的方式对球囊充气柔性扩张,四周脑组织受力均匀,逐次递进式建立手术通道,不会出现局部脑组织钱强牵拉损伤的风险。
[0013]2.本专利技术可以实现可视化下精准穿刺抽吸血肿操作,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
[0014]3.本专利技术无局部脑组织强牵拉的情况下,快速建立手术通道的间隙方案,利于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
[0015]4.本专利技术价格便宜,操作简便,更具有普适性。
附图说明
[0016]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
[0017]图1是实施例1中公开的颅内穿刺柔性牵开预扩张装置的二维装配图;
[0018]图2是图1的A

A视图;
[0019]图3是图1的B

B视图;
[0020]图4是实施例1中公开的颅内穿刺柔性牵开预扩张装置的爆炸图;
[0021]图5是实施例1中公开的颅内穿刺柔性牵开预扩张装置的三维装配图;
[0022]图6是实施例2中公开的颅内穿刺柔性牵开预扩张装置的二维装配图;
[0023]图7是图2的A

A视图;
[0024]图8是图2的B

B视图;
[0025]图9是图2球囊撑开后的示意图;
[0026]图10是实施例2中公开的颅内穿刺柔性牵开预扩张装置的爆炸图;
[0027]图11是实施例2中公开的颅内穿刺柔性牵开预扩张装置的三维装配图;
[0028]图中:为显示各部位位置而夸大了互相间间距或尺寸,示意图仅作示意使用。
[0029]1‑
1可视模组,1

2可视管,1

3引流管,1

4外管,1

5尾部固定密封装置,1

6均质透明体,1

7扩张球囊,a1可视模组出线口,b1引流口,C1充气口或者充液口,C2充气口或者充液口,C3出气口或者出液口;
[0030]2‑
1可视模组,2

2可视管,2

3引流管,2

4外管,2

5尾部固定密封装置,2

6均质透
明体,2

7扩张球囊,2

8充气(充液)管,2

9环形固定装置;2

10环形密封圈,a2可视模组出线口,b2引流口,d1充气口或者充液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31]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专利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专利技术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专利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0032]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本专利技术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颅内穿刺柔性牵开预扩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脑穿针针体和扩张球囊,脑穿针针体包括均质透明体、可视管、可视模组、引流管和外管,所述的均质透明体的前端弧形,尾端平整且与外管头部相连,所述的引流管与可视管并列的置于外管内,所述的均质透明体内部沿着引流管轴向方向设有通孔,所述的引流管的头部位于所述的通孔内;所述可视模组安装在可视管头部,可视管与均质透明体的尾部固接,且均质透明体的长度大于等于可视模组的物距;所述的扩张球囊环形设置于外管的外部,两端和外管壁固定并密封,在外管上开设有与扩张球囊内部连通的孔,通过外管和可视管、可视模组之间的间隙向扩张球囊内冲入液体或者气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颅内穿刺柔性牵开预扩张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尾部固定密封装置,所述的尾部固定密封装置设置在脑穿针针体尾部,其包括可视模组接线口、引流口、充气或充液口;所述的引流口与引流管的尾部相连通,充气或者充液口与外管、引流管、可视管之间的间隙相通;可视模组接接线口用于可视模组的引线。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颅内穿刺柔性牵开预扩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均质透明体为由医用塑料或光学玻璃制作的透明体。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颅内穿刺柔性牵开预扩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的外壁上设有刻度值。5.一种颅内穿刺柔性牵开预扩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脑穿针针体和扩张球囊,脑穿针针体包括均质透明体、可视管、可视模组、引流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力原卢娜马凯李永亮张文勇孙鑫刘健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科众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