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35609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6 12: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显示面板在非显示区包括衬底基板、复合绝缘层、电源线和辅助电源线,复合绝缘层设置于衬底基底一侧,电源线设置于复合绝缘层远离衬底基板一侧,电源线包至少包括第一子电源线,辅助电源线设置于电源线远离衬底基板一侧,电源线通过辅助电源线与位于显示区的阴极电连接;复合绝缘层上设置有至少一第一凹槽,第一子电源线覆盖第一凹槽。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第一子电源线平铺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第一子电源线在俯视视角下的宽度减小,能够在不增大电源线阻值和保证正常驱动显示的前提下压缩其宽度,使有利于实现窄边框。实现窄边框。实现窄边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对于目前的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

matrix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AMOLED)背板的上/左/右边框而言,通常将显示区至二切线之间的区域统称为边框。其中,位于边框区的VSS(低电平电源线)的宽度直接制约窄边框技术的发展,为了实现窄边框,目前采用的常规方案包括直接压缩VSS的宽度,然而,VSS宽度压缩会导致其阻值增大,从而导致IR drop(电压降)增大,最终引起显示均一性变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通过直接压缩VSS的宽度来实现窄边框,会导致其阻值增大,从而导致IR drop(电压降)增大,最终引起显示均一性变差的技术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在所述非显示区包括:
[0006]衬底基板;
[0007]复合绝缘层,设置于所述衬底基底一侧;
[0008]电源线,设置于所述复合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所述电源线包至少包括第一子电源线;以及
[0009]辅助电源线,设置于所述电源线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所述电源线通过所述辅助电源线与位于所述显示区的阴极电连接;
[0010]其中,所述复合绝缘层上设置有至少一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子电源线覆盖所述第一凹槽。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在所述显示区还包括驱动电路层,所述驱动电路层设置于所述衬底基板一侧,所述复合绝缘层为所述驱动电路层中的无机层自所述显示区向所述非显示区延伸形成的无机叠构。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显示面板,所述电源线还包括第二子电源线,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平坦化层,所述第一平坦化层覆盖所述第一子电源线,所述第二子电源线位于所述第一平坦化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并通过贯穿所述第一平坦化层的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二子电源线电连接,所述第二子电源线通过所述辅助电源线与所述阴极电连接。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显示面板,所述第一子电源线包括第一弯折段和第一平坦段,所述第一弯折段覆盖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平坦段为所述第一子电源线除所述第一弯折段的部分;其中,所述第二子电源线通过贯穿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一平坦段电连接。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显示面板,所述第一平坦化层上设置有至少一第二凹槽,所述
第二子电源线覆盖所述第二凹槽。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显示面板,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平面内,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在所述显示面板交错设置,所述第二凹槽暴露出所述第一平坦段,所述第二子电源线在所述第二凹槽处与所述第一平坦段搭接。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显示面板,所述第二子电源线包括第二弯折段和第二平坦段,所述第二弯折段覆盖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平坦段为所述第二电源线除所述第二弯折段的部分;
[0017]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平坦化层,所述第二子电源线设置于所述第二平坦化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辅助电源线通过贯穿所述第二平坦化层的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二平坦段电连接。
[0018]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显示面板,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
[0019]第一有源层,设置于衬底基板一侧;
[0020]第一栅极绝缘层,覆盖所述第一有源层;
[0021]第一栅极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栅极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
[0022]第二栅极绝缘层,覆盖所述第一栅极层;
[0023]第二栅极层,设置于所述第二栅极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
[0024]第一层间介质层,覆盖所述第二栅极层;
[0025]第二有源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层间介质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
[0026]第三栅极绝缘层,覆盖所述第二有源层;
[0027]第三栅极层,设置于所述第三栅极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
[0028]第二层间介质层,覆盖所述第三栅极层;以及
[0029]第一源漏极金属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层间介质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
[0030]其中,所述第一源漏极金属层包括第一源极、第一漏极、第二源极和第二漏极,所述第一源极和所述第二漏极通过贯穿所述第二层间介质层、所述第三栅极绝缘层、所述第一层间介质层、所述第二栅极绝缘层和所述第一栅极绝缘层的第一接触孔与所述第一有源层电连接;所述第二源极和所述第二漏极通过贯穿所述第二层间介质层和所述第三栅极绝缘层的第二接触孔与所述第二有源层电连接;
[0031]所述第一子电源线与所述第一源漏极金属层同层设置,所述复合绝缘层包括第一栅极绝缘层、第二栅极绝缘层、第一层间介质层、第三栅极绝缘层和所述第二层间介质层。
[0032]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显示面板,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一接触孔或所述第二接触孔中的其中一者通过同一道制程制备形成。
[0033]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显示面板,所述第一凹槽在所述显示面板厚度方向上的深度介于所述第一接触孔的深度与所述第二接触孔的深度之间。
[0034]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在所述非显示区还包括电压线,所述电压线位于所述电源线靠近所述显示区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子电源线同层设置;所述复合绝缘层还设置有至少一第三凹槽,所述电压线覆盖所述第三凹槽。
[003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
[003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电源线通过辅助电源线与位于显示区的阴极电连接,电源线至少包括第一子电源线,通过在复合绝缘层上设置
有至少一第一凹槽,第一子电源线覆盖第一凹槽,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第一子电源线平铺设置,由于本专利技术中的第一子电源线沿第一凹槽轨迹分布,第一子电源线的实际走线宽度未压缩的情况下,能够实现第一子电源线在俯视视角下的宽度减小,从而能够实现电源线整体在俯视视角下的宽度减小,进而能够在不增大电源线阻值和保证正常驱动显示的前提下压缩其宽度,使得显示面板的边框得以缩小,有利于实现窄边框。
附图说明
[003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8]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9]图2是图1中的显示面板沿A

A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40]图3是图2中的显示面板在B处的第一种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41]图4是图3中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在所述非显示区包括:衬底基板;复合绝缘层,设置于所述衬底基底一侧;电源线,设置于所述复合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所述电源线包至少包括第一子电源线;以及辅助电源线,设置于所述电源线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所述电源线通过所述辅助电源线与位于所述显示区的阴极电连接;其中,所述复合绝缘层上设置有至少一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子电源线覆盖所述第一凹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在所述显示区还包括驱动电路层,所述驱动电路层设置于所述衬底基板一侧,所述复合绝缘层为所述驱动电路层中的无机层自所述显示区向所述非显示区延伸形成的无机叠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线还包括第二子电源线,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平坦化层,所述第一平坦化层覆盖所述第一子电源线,所述第二子电源线位于所述第一平坦化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并通过贯穿所述第一平坦化层的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二子电源线电连接,所述第二子电源线通过所述辅助电源线与所述阴极电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电源线包括第一弯折段和第一平坦段,所述第一弯折段覆盖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平坦段为所述第一子电源线除所述第一弯折段的部分;其中,所述第二子电源线通过贯穿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一平坦段电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坦化层上设置有至少一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子电源线覆盖所述第二凹槽。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平面内,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在所述显示面板交错设置,所述第二凹槽暴露出所述第一平坦段,所述第二子电源线在所述第二凹槽处与所述第一平坦段搭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电源线包括第二弯折段和第二平坦段,所述第二弯折段覆盖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平坦段为所述第二电源线除所述第二弯折段的部分;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平坦化层,所述第二子电源线设置于所述第二平坦化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辅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玎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