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腰椎小关节功能替代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34968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6 12: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腰椎小关节功能替代固定装置,一种腰椎小关节功能替代固定装置,包括四个椎弓根螺钉、四个椎弓根辅助螺钉、四个双架固定螺钉、一对镜像对称的侧弯固定架、上连接杆、一对侧弯接头、轴向旋转颈、缓冲固定套筒和下连接杆;上连接杆和下连接杆平行设置,它们的两端均设有通孔;椎弓根螺钉通过椎弓根辅助螺钉穿过对应通孔与上连接杆或下连接杆固定;侧弯固定架的上半部为侧壁设有开口的固定杆,下半部为底部设有开口的圆环。与传统腰椎后路解压融合固定术所用固定器械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保留适度脊柱屈伸、侧弯及旋转六个方向的生理运动,避免因病变节段活动度丧失及脊柱生物力学的异常改变进而导致邻近节段的加速退变。退变。退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腰椎小关节功能替代固定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骨科脊柱手术植入物
,具体涉及一种腰椎小关节功能替代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腰椎退行性疾病,包括椎间盘退变、腰椎管狭窄和脊椎滑脱等疾病。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经常出现下背部疼痛、下肢疼痛和下肢无力,这很大程度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管狭窄症等疾病中,腰椎后路椎板切除术是治疗时最常用的减压术式,如图2所示,责任间隙双侧的小关节在术中遭到破坏,故为了维持稳定,常需要进行器械融合固定。此外,面对脊椎滑脱等失稳性疾病,也需要采取融合的手段。因此,在目前,器械融合被广泛用于解决腰椎退行性脊柱疾病中的脊柱不稳定性。然而,脊柱融合的并发症是继发于生物力学改变的相邻节段退变,这可能导致患者症状复合、恶化,甚至被迫接受再次手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腰椎小关节功能替代固定装置,以在广泛减压后替代椎间盘和小关节的功能,在维持相应脊柱节段水平稳定的同时,保留一定的活动性。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解决:
[0005]一种腰椎小关节功能替代固定装置,包括四个相同的椎弓根螺钉、四个相同的椎弓根辅助螺钉、四个相同的双架固定螺钉、一对镜像对称的侧弯固定架、上连接杆、一对侧弯接头、轴向旋转颈、缓冲固定套筒和下连接杆;
[0006]所述上连接杆和下连接杆相互平行设置,它们的两端均设有通孔,四个通孔的轴向平行且均垂直于上连接杆;所述椎弓根螺钉通过椎弓根辅助螺钉穿过对应通孔与上连接杆或下连接杆固定;
[0007]所述侧弯固定架的上半部为侧壁设有开口的固定杆,下半部为底部设有开口的圆环,在固定杆上端、圆环的上端、圆环中部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螺孔,该螺孔与双架固定螺钉相匹配;底部设有开口的圆环的内壁边缘沿周向设有一条凸棱;两个侧弯固定架相对叠加安装在上连接杆中点处,两者的固定杆上的开口相对形成一圆环套在连接杆外,它们的对应位置处的螺孔连通,分别通过四个双架固定螺钉穿过进行固定;同时,两个侧弯固定架的固定杆的开口内壁上均设有弧形凹槽,在上连接杆的两侧分别设有凸块,两个凸块分别能够在对应的弧形凹槽内滑动,从而使两个侧弯固定架形成的固定架整体绕上连接杆在一定弧度范围内转动;
[0008]所述侧弯接头包括左半部和右半部,左半部和右半部均为底端平齐的二分之一圆柱体,且左半部和右半部通过相对的侧壁上设置的多个插杆和孔洞对应扣合在一起形成一底端平齐的圆柱体;该圆柱体的弧面的两侧边缘上沿周向分别设有凹槽,该两条凹槽与侧
弯固定架下半部的圆环的内壁上的两条凸棱位置相对应且形状相匹配,凸棱能够沿其所在的凹槽相对滑动;
[0009]轴向旋转颈为上大下小的阶梯型圆柱,侧弯接头的左半部和右半部相接触的侧壁上分别设有与轴向旋转颈的上半部形状匹配的凹槽,轴向旋转颈的上半部分安装于该凹槽内且能够相对于该凹槽中绕自身轴向转动,轴向旋转颈的下端伸出侧弯接头;
[0010]缓冲固定套筒包括相连接的套筒上部和套筒下部,套筒上部为一上端开口下端封闭的筒体,轴向旋转颈的下端插入套筒上部内且能够上下移动;套筒下部为两个支撑柱组成的分叉结构,且该分叉结构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下连接杆套筒,下连接杆套筒分别套在下连接杆上实现固定,两个支撑柱与下连接杆围成三角形。
[0011]进一步的,所述椎弓根螺钉的非螺纹端上设有U型开口,且U型开口的底部开有与椎弓根辅助螺钉相匹配的螺纹孔,U型开口用于将上连接杆或下连接杆卡入其中,所述椎弓根辅助螺钉穿过上连接杆或下连接杆的螺孔进入螺纹孔,从而将上连接杆或下连接杆与对应的椎弓根螺钉固定。
[0012]进一步的,所述下连接杆的侧壁中部沿周向均匀设置4条长度为下连接杆四分之三的凸条,所述凸条的长度方向与下连接杆的长度方向一致;凸条与设置在套筒下部支撑柱内壁上的多个凹槽一一对应匹配。
[0013]进一步的,还包括缓冲弹球,所述轴向旋转颈的下端与缓冲固定套筒之间通过缓冲弹球隔开。
[0014]进一步的,所述轴向旋转颈的下端侧壁上对称设有两个凸条,套筒上部内壁对称设有两条与凸条匹配的轨道,所述凸条能够沿轨道上下滑动实现轴向旋转颈7相对于缓冲固定套筒上下滑动。
[0015]进一步的,所述双架固定螺钉、侧弯固定架、连接杆、侧弯接头、轴向旋转颈和缓冲固定套筒选用钛合金材质、PEEK碳或者钛合金。
[0016]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弹球选用聚碳酸酯聚氨酯PCU材料、聚氨酯PU、硅胶、橡胶、或者水凝胶。
[0017]进一步的,所述椎弓根螺钉选用脊柱膨胀式固定螺钉。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的技术效果如下:
[0019](1)与传统腰椎后路解压融合固定术所用固定器械相比,本专利技术能够保留适度脊柱屈伸、侧弯及旋转六个方向的生理运动,避免因病变节段活动度丧失及脊柱生物力学的异常改变进而导致邻近节段的加速退变。在功能上替代小关节的同时,在单个脊柱水平上提供脊柱节段的即时对齐和稳定。具体来说,侧弯固定架装置上部固定杆侧壁内有弧形凹槽,通过与上连接杆中部的一对凸块匹配协同,在维持固定作用的同时,借助上连接杆本身的旋转,可保证适度的向前屈曲与向后伸展活动;侧弯固定架下部圆环侧壁凸棱与侧弯接头外轮廓形状相同且互相匹配,其下端开口有一定角度,可实现生理范围内的脊椎左右侧弯活动;此外侧弯接头内含与轴向旋转颈外轮廓完全匹配的凹槽,可实现沿躯体轴线旋转的生理功能。
[0020](2)在椎板切除术、小关节切除术后本专利技术的固定装置可作为后路附件,起到支撑与保护椎管内容物作用;其中的缓冲弹球可替代小关节的减震作用并减轻椎间盘承受的载荷。
[0021](3)上连接杆的凸块设计与侧弯固定架下部开口的角度限制可以在保证屈伸与侧弯运动的同时,对过度活动加以限制,避免固定失效与过度活动造成二次损伤。
[0022](4)本专利技术的装置使用方便,其植入操作类似于腰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融合手术,无需额外手术入路过程;同时采用了临床上沿用多年的椎弓根螺钉组件(即椎弓根螺钉、椎弓根辅助螺钉);另外本装置的各部分集成后可作为一体化配件,使用便捷,能够满足广泛的临床应用。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人体正常腰椎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人体背面人体正常腰椎结构,(b)为(a)的侧视图。
[0024]图2是后路减压椎板切除术切除部分示意图,其中虚线部分为切除部分。
[0025]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各部件的示意图。
[0026]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腰椎小关节功能替代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5是将本专利技术的腰椎小关节功能替代固定装置植入腰椎前在腰椎上打孔示意图。
[0028]图6是侧弯固定架的示意图,其中,(a)和(b)分别为一对镜像对称的侧弯固定架。
[0029]图7是侧弯接头、轴向旋转颈和缓冲弹球的示意图。
[0030]图8是缓冲固定套筒的示意图,其中,(a)为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腰椎小关节功能替代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四个相同的椎弓根螺钉(1

1、1

2、1

3、1

4)、四个相同的椎弓根辅助螺钉(2

1、2

2、2

3、2

4)、四个相同的双架固定螺钉(3

1、3

2、3

3、3

4)、一对镜像对称的侧弯固定架(4

1、4

2)、上连接杆(5)、一对侧弯接头(6

1、6

2)、轴向旋转颈(7)、缓冲弹球(8)、缓冲固定套筒(9)和下连接杆(10);所述上连接杆(5)和下连接杆(10)相互平行设置,它们的两端均设有通孔,四个通孔的轴向平行且均垂直于上连接杆(5);所述椎弓根螺钉通过椎弓根辅助螺钉穿过对应通孔与上连接杆(5)或下连接杆(10)固定;所述侧弯固定架(4

1)的上半部为侧壁设有开口的固定杆,下半部为底部设有开口的圆环,在固定杆上端、圆环的上端、圆环中部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螺孔,该螺孔与双架固定螺钉相匹配;底部设有开口的圆环的内壁边缘沿周向设有一条凸棱;两个侧弯固定架(4

1、4

2)相对叠加安装在上连接杆(5)中点处,两者的固定杆上的开口相对形成一圆环套在连接杆(5)外,它们的对应位置处的螺孔连通,分别通过四个双架固定螺钉(3

1、3

2、3

3、3

4)穿过进行固定;同时,两个侧弯固定架(4

1、4

2)的固定杆的开口内壁上均设有弧形凹槽,在上连接杆(5)的两侧分别设有凸块,该两个凸块分别能够在对应的弧形凹槽内滑动,从而使两个侧弯固定架(4

1、4

2)形成的固定架整体绕上连接杆(5)在一定弧度范围内转动;所述侧弯接头(6)包括左半部(6

1)和右半部(6

2),左半部(6

1)和右半部(6

2)均为底端平齐的二分之一圆柱体,且左半部(6

1)和右半部(6

2)通过相对的侧壁上设置的多个插杆和孔洞对应扣合在一起形成一底端平齐的圆柱体;该圆柱体的弧面的两侧边缘上沿周向分别设有凹槽,该两条凹槽与侧弯固定架(4

1)下半部的圆环的内壁上的两条凸棱位置相对应且形状相匹配,凸棱能够沿其所在的凹槽相对滑动;轴向旋转颈(7)为上大下小的阶梯型圆柱,侧弯接头(6)的左半部(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意鹏雷伟张扬黄鑫怡刘大铭邱海洋卢昌波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