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池监测传感器及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33646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6 11: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蓄电池监测传感器及系统,包括:支撑板,其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所述支撑板中部开设有极夹孔,所述极夹孔的周侧设有固定组件;分流电阻器,其两端对应所述第一固定孔和所述第二固定孔分别开设有第三固定孔和第四固定孔;第一连接组件,其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孔和所述第三固定孔;第二连接组件,其用于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孔和所述第四固定孔;监测组件,所述监测组件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分流电阻器顶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第一连接组件和所述第二连接组件简化了组装作业,提高了整体之间连接的可靠性且整体结构简单,同时监测的蓄电池状态和参数,可以作为计算蓄电池的充电状态和蓄电池健康状态的基础。态的基础。态的基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蓄电池监测传感器及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传感器
,尤其涉及一种蓄电池监测传感器及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蓄电池用于为设备提供电能的,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式的电动汽车、列车、电动摩托车等车辆设备中,为了确保车辆设备的正常实行,对蓄电池的状态,如电流、电压及内阻采样等参数进行监测是很有必要的。
[0003]现有技术中,名称为“蓄电池电量传感器”公开号为“CN212905328U”的专利公开了“分流电阻器一端与极夹电连接,另一端与铜箍件电连接”的蓄电池电量传感器,如现有技术“蓄电池电量传感器”中图2和图4所示,所述分流电阻器的一端连接极夹,另一端通过螺栓将铜箍件接入车身地,且所述分流电阻器穿过壳体,并通过上端的pressfit针实现限位,因此分流电阻器、极夹及壳体三者整体的连接并不牢固,在车辆设备行驶过程中极有可能因为震动导致分流电阻器上端的pressfit针和壳体内固定连接的PCBA之间的电连接松动,从而影响整体的监测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蓄电池监测传感器及系统,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蓄电池监测传感器组装不够牢靠的技术问题。
[000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蓄电池监测传感器,包括:
[0006]支撑板,其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所述支撑板中部开设有极夹孔,所述极夹孔的周侧设有固定组件;
[0007]分流电阻器,其两端对应所述第一固定孔和所述第二固定孔分别开设有第三固定孔和第四固定孔;
[0008]第一连接组件,其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孔和所述第三固定孔;
[0009]第二连接组件,其用于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孔和所述第四固定孔;
[0010]监测组件,所述监测组件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分流电阻器顶部,并与所述分流电阻器电连接;
[0011]所述分流电阻器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与外部负载电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组件与蓄电池负极电连接。
[0012]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连接件和垫圈,所述连接件依次贯穿所述第一固定孔、垫圈及第三固定孔。
[0013]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垫片和铆钉,所述垫片设于所述第二固定孔和所述第四固定孔之间,所述铆钉依次贯穿所述第二固定孔、垫片及第四固定孔。
[0014]可选地,监测组件包括壳体、盖体及PCB板,所述盖体和所述壳体相配合可拆卸连接,所述PCB板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内部。
[0015]可选地,所述壳体的一侧开设有外接端口。
[0016]可选地,所述极夹孔的周侧开设有间隙,所述极夹孔间隙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所述极夹孔的固定块,所述固定组件包括贯穿所述固定块的支撑件和用于固定所述支撑件的固定件。
[0017]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蓄电池监测系统,包括设于PCB板的MCU、电源模块、D/A转换器、A/D转换器、通信模块、温度传感器、电压及内阻采样电路和电流采集电路,所述MCU连接所述电源模块、D/A转换器、A/D转换器、通信模块、温度传感器、电压及内阻采样电路及电流采集电路。
[0018]可选地,所述电压及内阻采样电路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稳压二极管D1、三极管Q1、三极管Q2及MOS管Q3;
[0019]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所述电阻R1连接控制端,其发射极接地,其集电极通过所述电阻R3连接所述三极管Q2基极;所述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另一端接地;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所述电阻R4连接电源模块,其集电极通过所述电阻R5接地;所述MOS管Q3的栅极通过所述电阻R6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其源极接地,其漏极通过所述电阻R7连接电源模块;所述稳压二极管并联在所述电阻R5两端;所述电阻R8一端连接所述电源模块,另一端通过所述电阻R9接地,所述电阻R8和电阻R9之间连接电压采集口。
[0020]可选地,所述电流采集电路包括电阻R10、电阻R11、电容C1、电容C2、电容C3及电流监测芯片U1;
[0021]所述电流监测芯片U1的采样电流正端通过所述电阻R10连接分流电阻器接口的一端,所述电流监测芯片U1的采样电流负端连接分流电阻器接口的另一端,所述电流监测芯片U1的电源电压端连接电源模块;所述电容C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流监测芯片U1的电源电压端,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1并联于所述C2的两端;所述电流监测芯片U1的信号输出端通过所述电阻R11连接电流采集口,所述电流采集口通过所述电容C3接地。
[0022]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3]本技术技术中,所述蓄电池监测传感器通过支撑板中部开设的极夹孔连接于蓄电池的负极,并通过固定组件进行固定,分流电阻器和支撑板通过第一连接组件和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实现快速的安装拆卸,与分流电阻器连接的监测组件实现对蓄电池的状态和参数进行实时的监控,本技术通过第一连接组件和所述第二连接组件简化了组装作业,同时相比现有技术提高了支撑板、分流电阻器及监测组件整体之间连接的可靠性,且整体结构简单,同时监测的蓄电池状态和参数,可以作为计算蓄电池的充电状态和蓄电池健康状态的基础。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的蓄电池监测传感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技术的蓄电池监测传感器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本技术的蓄电池监测传感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7]图4为本技术中分流电阻器连接示意图;
[0028]图5为本技术中蓄电池监测系统的PCB板的结构连接示意图;
[0029]图6为本技术中蓄电池监测系统的电压及内阻采样电路图;
[0030]图7为本技术中蓄电池监测系统的电流采集电路图。
[0031]附图标号说明:
[0032]1、支撑板;2、分流电阻器;3、第一固定孔;4、第二固定孔;5、第三固定孔;6、第四固定孔;7、连接件;8、垫圈;9、垫片;10、铆钉;11、壳体;12、盖体;13、PCB板;14、外接端口;15、固定块;16、支撑件;17、固定件;18、极夹孔;19、安装口。
[0033]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5]参见图1至图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蓄电池监测传感器,包括:
[0036]支撑板1,其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固定孔3和第二固定孔4,所述支撑板1中部开设有极夹孔18,所述极夹孔18的周侧设有固定组件;
[0037]分流电阻器2,其两端对应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蓄电池监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板,其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所述支撑板中部开设有极夹孔,所述极夹孔的周侧设有固定组件;分流电阻器,其两端对应所述第一固定孔和所述第二固定孔分别开设有第三固定孔和第四固定孔;第一连接组件,其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孔和所述第三固定孔;第二连接组件,其用于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孔和所述第四固定孔;监测组件,所述监测组件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分流电阻器顶部,并与所述分流电阻器电连接;所述分流电阻器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与外部负载电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组件与蓄电池负极电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监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连接件和垫圈,所述连接件依次贯穿所述第一固定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伍艳丽王科发兰启洪刘超白立袁宇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肯保捷芯辰传感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