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级段式滤芯组件和净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33345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6 11: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级段式滤芯组件和净水装置,级段式滤芯组件包括:第一滤芯、第二滤芯、支撑构件、滤瓶体和滤瓶盖,支撑构件能对第一滤芯和第二滤芯进行支撑,原水经过第一滤芯过滤,经第一滤芯过滤出的纯水能进入支撑构件的内部并沿着支撑构件被排出,经第一滤芯过滤出的浓水能到达第二滤芯处进行过滤,经第二滤芯过滤出的纯水能沿支撑构件被排出,经过第二滤芯过滤出的浓水能通过浓水出口排出;滤瓶体和滤瓶盖共同围成内部空腔,第一滤芯、第二滤芯和支撑构件均设置于内部空腔中,第一滤芯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封水件。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在同一支中心管上实现级段式滤芯过滤,提高回收率的同时还能减小体积,解决多支滤芯串联带来的体积过大问题。体积过大问题。体积过大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级段式滤芯组件和净水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净水
,具体涉及一种级段式滤芯组件和净水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高产水率作为净水机的发展趋势,其实现途径主要包括添加化学阻垢剂、多个滤芯串联组成级段式过滤等。然而,虽然如上两种技术均可实现高回收率,但是其存在如下问题:
[0003]问题1:添加化学阻垢剂可以实现很好的阻垢效果提升净水产水率,但是存在阻垢物质释放带来卫生安全问题;
[0004]问题2:相比于单级滤芯,多个滤芯串联的级段技术回收率可以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但是对于追求体积的家用机来说技术路线待优化。
[0005]不通过化学阻垢剂实现高产水率,级段式滤芯技术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是多个滤芯串联的形式导致体积大,那么如在同一根中心管上实现级段式过滤功能,则可以有效发挥级段式过滤技术的特征,同时可解决多滤芯带来的体积问题。然而一个摆在眼前的问题是,同一根中心管实现级段式过滤功能,势必将中心管分段使用,会降低滤芯的有效流道长度从而影响滤芯使用寿命。
[0006]由于现有技术中的传统滤芯组件存在无法同时提高回收率的同时还能减小体积等技术问题,因此本技术研究设计出一种级段式滤芯组件和净水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7]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传统滤芯组件存在无法同时提高回收率的同时还能减小体积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级段式滤芯组件和净水装置。
[0008]本技术提供一种级段式滤芯组件,其包括:
[0009]第一滤芯、第二滤芯、支撑构件、滤瓶体和滤瓶盖,所述支撑构件能同时对所述第一滤芯和所述第二滤芯进行支撑,原水能够经过所述第一滤芯过滤,经过所述第一滤芯过滤出的纯水能够进入所述支撑构件的内部并沿着所述支撑构件被排出,经过所述第一滤芯过滤出的浓水能够到达所述第二滤芯处进行过滤,经过所述第二滤芯过滤出的纯水也能够进入所述支撑构件的内部并沿着所述支撑构件被排出,经过所述第二滤芯过滤出的浓水能够通过浓水出口并被排出;
[0010]所述滤瓶体和所述滤瓶盖共同围成内部空腔,所述第一滤芯、所述第二滤芯和所述支撑构件均设置于所述内部空腔中,所述第一滤芯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封水件,所述第一封水件能对所述第一滤芯的上端的部分结构进行密封。
[00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滤瓶盖盖设于所述滤瓶体的上端:
[0012]所述滤瓶盖上设置有原水进口,所述支撑构件的下端形成纯水出口,所述滤瓶体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构件之间设置浓水出口;或者,所述滤瓶体的下端设置有原水进口,所述
支撑构件的下端形成纯水出口,所述滤瓶体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构件之间设置浓水出口。
[00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滤芯的上端与所述滤瓶盖之间形成能供水流通的第一间隙流道,所述第一滤芯的外周与所述滤瓶体之间形成能供水流通的第二间隙流道,所述第二滤芯的外周与所述滤瓶体之间形成能供水流通的第三间隙流道,所述第二滤芯的下端与所述滤瓶体之间形成能供水流通的第四间隙流道。
[00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封水件上设置有开口,以形成第一入口,能允许所述第一滤芯上方的水通过所述第一入口向下流入所述第一滤芯;所述第一滤芯的外周通过第一周向封水件进行密封。
[00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滤芯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滤芯的上端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封水件,所述第二封水件能对所述第一滤芯的下端的部分结构进行密封,所述第二封水件上设置有开口,以形成第二入口,能允许所述第一滤芯过滤出的浓水通过所述第二入口向下流入所述第二滤芯;所述第二滤芯的外周通过第二周向封水件进行密封;所述第二滤芯的下端还设置有第三封水件,所述第三封水件能对所述第二滤芯的下端的部分结构进行密封,所述第三封水件上设置有开口,以形成第三出口,能允许所述第二滤芯过滤出的浓水通过所述第三出口向下流至所述浓水出口并排出;
[0016]其中所述第一入口相对于所述第二入口靠近径向内侧设置,所述第三出口相对于所述第二入口靠近径向内侧设置;或者所述第一入口相对于所述第二入口靠近径向外侧设置,所述第三出口相对于所述第二入口靠近径向外侧设置。
[00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构件为中心管的结构,所述中心管为具有中空空腔的圆柱形管,其管壁上设置有贯穿内外壁的导流孔,所述导流孔包括与所述第一滤芯的位置相对的第一导流孔和与所述第二滤芯的位置相对的第二导流孔,经过所述第一滤芯过滤出的纯水能够经过所述第一导流孔进入所述中心管的内部,经过所述第二滤芯过滤出的纯水能够经过所述第二导流孔进入所述中心管的内部。
[001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中心管沿其轴向依次包括第一轴段、第二轴段和第三轴段,所述第一轴段上开设所述第一导流孔,所述第三轴段上开设第二导流孔,所述第二轴段上不开设导流孔,所述第一滤芯缠绕在所述第一轴段的外周,所述第二滤芯缠绕在所述第三轴段的外周。
[001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中心管为注塑件;所述中心管布置为其中心轴线沿着竖直方向,所述第一滤芯位于所述第二滤芯的上方,所述第一轴段、所述第二轴段和所述第三轴段从上至下依次连接,所述中心管的上端为封闭端,原水通过所述第一滤芯的上方进入所述第一滤芯中。
[002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构件包括端盖组件、第一后置滤芯和第二后置滤芯,所述第一后置滤芯的内部具有第一中空空腔,所述第二后置滤芯的内部具有第二中空空腔,所述第一后置滤芯与所述第一滤芯相对,所述第一滤芯过滤出的纯水能够经过所述第一后置滤芯进一步过滤后并进入所述第一中空空腔中,所述第二滤芯过滤出的纯水能够经过所述第二后置滤芯进一步过滤后并进入所述第二中空空腔中,所述第一中空空腔与所述第二中空空腔连通。
[002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滤芯缠绕在所述第一后置滤芯的外周,所述第二滤芯缠绕在所述第二后置滤芯的外周,所述第一滤芯与所述第二滤芯间隔布置。
[002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端盖组件包括第一端盖、第二端盖和第三端盖,所述第一端盖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一后置滤芯上且与所述第二后置滤芯相背的轴向一端,所述第二端盖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一后置滤芯与所述第二后置滤芯之间,所述第三端盖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二后置滤芯上且与所述第一后置滤芯相背的轴向一端。
[002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后置滤芯位于所述第二后置滤芯的上方,所述第一后置滤芯与所述第二后置滤芯的中心轴线重合并沿竖直方向延伸;
[0024]所述第一端盖、所述第二端盖和所述第三端盖从上至下依次间隔排布;
[0025]所述第一端盖的上端为封闭端,原水通过所述第一滤芯的上方进入所述第一滤芯中;
[0026]所述第三端盖的下端为开口端,形成为纯水出口,所述第二滤芯的下端设置有第二封水件,所述第二封水件能够对水进行密封,且所述第二封水件与所述第三端盖之间形成所述浓水出口。
[002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盖、所述第二端盖和所述第三端盖均为注塑件;所述第一后置滤芯和所述第二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级段式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滤芯(1)、第二滤芯(2)、支撑构件、滤瓶体(12)和滤瓶盖(13),所述支撑构件能同时对所述第一滤芯(1)和所述第二滤芯(2)进行支撑,原水能够经过所述第一滤芯(1)过滤,经过所述第一滤芯(1)过滤出的纯水能够进入所述支撑构件的内部并沿着所述支撑构件被排出,经过所述第一滤芯(1)过滤出的浓水能够到达所述第二滤芯(2)处进行过滤,经过所述第二滤芯(2)过滤出的纯水也能够进入所述支撑构件的内部并沿着所述支撑构件被排出,经过所述第二滤芯(2)过滤出的浓水能够通过浓水出口(4)并被排出;所述滤瓶体(12)和所述滤瓶盖(13)共同围成内部空腔,所述第一滤芯(1)、所述第二滤芯(2)和所述支撑构件均设置于所述内部空腔中,所述第一滤芯(1)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封水件(71),所述第一封水件(71)能对所述第一滤芯(1)的上端的部分结构进行密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级段式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瓶盖(13)盖设于所述滤瓶体(12)的上端:所述滤瓶盖(13)上设置有原水进口(3),所述支撑构件的下端形成纯水出口(8),所述滤瓶体(12)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构件之间设置浓水出口(4);或者,所述滤瓶体(12)的下端设置有原水进口(3),所述支撑构件的下端形成纯水出口(8),所述滤瓶体(12)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构件之间设置浓水出口(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级段式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芯(1)的上端与所述滤瓶盖(13)之间形成能供水流通的第一间隙流道(101),所述第一滤芯(1)的外周与所述滤瓶体(12)之间形成能供水流通的第二间隙流道(102),所述第二滤芯(2)的外周与所述滤瓶体(12)之间形成能供水流通的第三间隙流道(103),所述第二滤芯(2)的下端与所述滤瓶体(12)之间形成能供水流通的第四间隙流道(104)。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级段式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水件(71)上设置有开口,以形成第一入口(71a),能允许所述第一滤芯(1)上方的水通过所述第一入口(71a)向下流入所述第一滤芯(1);所述第一滤芯(1)的外周通过第一周向封水件(74)进行密封。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级段式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芯(1)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滤芯(2)的上端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封水件(72),所述第二封水件(72)能对所述第一滤芯(1)的下端的部分结构进行密封,所述第二封水件(72)上设置有开口,以形成第二入口(72a),能允许所述第一滤芯(1)过滤出的浓水通过所述第二入口(72a)向下流入所述第二滤芯(2);所述第二滤芯(2)的外周通过第二周向封水件(75)进行密封;所述第二滤芯(2)的下端还设置有第三封水件(73),所述第三封水件(73)能对所述第二滤芯(2)的下端的部分结构进行密封,所述第三封水件(73)上设置有开口,以形成第三出口(73a),能允许所述第二滤芯(2)过滤出的浓水通过所述第三出口(73a)向下流至所述浓水出口(4)并排出;其中所述第一入口(71a)相对于所述第二入口(72a)靠近径向内侧设置,所述第三出口(73a)相对于所述第二入口(72a)靠近径向内侧设置;或者所述第一入口(71a)相对于所述第二入口(72a)靠近径向外侧设置,所述第三出口(73a)相对于所述第二入口(72a)靠近径向外侧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级段式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构件为中心管(5)的结构,所述中心管(5)为具有中空空腔的圆柱形管,其管壁上设置有贯穿内外壁的导流孔,所述导流孔包括与所述第一滤芯(1)的位置相对的第一导流孔(61)和与所述第二滤芯(2)的位置相对的第二导流孔(62),经过所述第一滤芯(1)过滤出的纯水能够经过所述第一导流孔(61)进入所述中心管(5)的内部,经过所述第二滤芯(2)过滤出的纯水能够经过所述第二导流孔(62)进入所述中心管(5)的内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级段式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管(5)沿其轴向依次包括第一轴段(5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友铃张量周曌曾浈陈宝董小虎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