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戴式消噪耳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33212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6 11: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较高降噪效果的头戴式消噪耳机。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头戴式消噪耳机(1)具有:头戴式耳机单元(14);供安装头戴式耳机单元的障板(13);安装于障板的耳垫(12);安装于障板的外壳(11);对外部噪声进行拾音的第1麦克风(16);对来自第1麦克风的信号进行阻抗变换予以输出的第1缓冲放大部(151);对内部噪声进行拾音的第2麦克风(17);对来自第2麦克风的信号进行阻抗变换予以输出的第2缓冲放大部(152);以及根据合成来自第1缓冲放大部的信号和来自第2缓冲放大部的信号而成的合成信号,生成噪声消除信号的噪声消除信号产生电路(154)。生电路(154)。生电路(15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头戴式消噪耳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头戴式消噪耳机。

技术介绍

[0002]头戴式消噪耳机利用麦克风对所谓噪声进行拾音,利用与所拾音的噪声相位相反的消除信号所对应的消除音对噪声实施消声(消除)。
[0003]作为消除噪声的1个方式,已知有前馈方式(以下简称“FF方式”)。FF方式的头戴式消噪耳机对头戴式消噪耳机的外部(周围)的噪声进行拾音并生成消除信号。
[0004]此处,设计FF方式的头戴式消噪耳机的消除信号产生电路等的前提是,佩戴在用户的头部时,头戴式消噪耳机的耳垫要与头部无间隙地紧密贴合。但是,用户的头部的形状因人而异。因此,会因用户的不同而在耳垫与头部之间产生间隙。FF方式的头戴式消噪耳机未设想噪声从间隙进入用户的耳边的情形。因此,FF方式的头戴式消噪耳机不能消除从间隙进入的噪声。
[0005]作为解决这种FF方式的头戴式消噪耳机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对策,已知有混合方式的头戴式消噪耳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6]现有技术文献
[0007]专利文献
[0008]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2-23637号公报
[0009]混合方式的头戴式消噪耳机对耳垫与头部之间的空间(前气室)的噪声进行拾音并生成消除信号。即,混合方式的头戴式消噪耳机输出与对外部的噪声进行拾音而生成的消除信号对应的消除音以及与对前气室的噪声进行拾音而生成的消除信号本专利技术的对应的消除音。据此,混合方式的头戴式消噪耳机能够实现高于FF方式的头戴式消噪耳机的降噪效果。r/>[0010]但是,混合方式的头戴式消噪耳机除了用于生成与外部的噪声对应的消除信号的电路之外,还需要用于生成与前气室的噪声对应的消除信号的电路(误差校正降噪电路)。而且,混合方式的头戴式消噪耳机需要将与外部的噪声对应的消除信号和与前气室的噪声对应的消除信号相加的加法器。因此,混合方式的头戴式消噪耳机具有复杂的电路结构,价格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11]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
[0012]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较高的降噪效果。
[0013]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0014]本专利技术的头戴式消噪耳机的特征在于,具有:头戴式耳机单元,其输出与音频信号对应的声波;障板,其供安装头戴式耳机单元;耳垫,其安装于障板;外壳,其安装于障板;第1麦克风,其对外壳外部的外部噪声进行拾音;第1缓冲放大部,其对来自第1麦克风的信号
进行阻抗变换,予以输出;第2麦克风,其在佩戴于用户的头部时,对由头戴式耳机单元、障板、耳垫和用户的头部形成的前气室的内部的内部噪声进行拾音;第2缓冲放大部,其对来自第2麦克风的信号进行阻抗变换,予以输出;以及噪声消除信号产生电路,其根据合成来自第1缓冲放大部的信号和来自第2缓冲放大部的信号而成的合成信号,生成噪声消除信号。
[0015]专利技术效果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较高的降噪效果。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头戴式消噪耳机的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0018]图2是示出图1的头戴式消噪耳机佩戴于用户头部的状态的示意图。
[0019]图3是示出图1的头戴式消噪耳机具备的降噪电路的结构的示意图。
[0020]图4是示出图1的头戴式消噪耳机的降噪效果的图表。
[0021]图5是示出现有的前馈方式的头戴式消噪耳机的降噪效果的图表。
[0022]图6是示出理想使用状态下现有的前馈方式的头戴式消噪耳机的降噪状态的示意图。
[0023]图7是示出实际使用状态下现有的前馈方式的头戴式消噪耳机的降噪状态的示意图。
[0024]图8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头戴式消噪耳机的降噪状态的示意图。
[0025]图9是示出现有的混合方式的头戴式消噪耳机具备的降噪电路的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头戴式消噪耳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27]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头戴式消噪耳机的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0028]头戴式消噪耳机1佩戴于头戴式消噪耳机1的用户的头部,例如将与来自便携式音乐播放器等声源(未图示)的音频信号对应的声波向用户的耳部输出。
[0029]“用户”是指头戴式消噪耳机1的使用者。
[0030]头戴式消噪耳机1具有左发声单元10、右发声单元20、连结构件30而成。左发声单元10和右发声单元20构成一对发声单元。一对发声单元佩戴在用户的侧头部HD(参照图2)中的、用户耳部的周围,输出与来自声源的音频信号对应的声波。在头戴式消噪耳机1佩戴于用户头部的状态(以下简称“佩戴状态”)下,头戴式消噪耳机1与侧头部HD之间形成后述的前气室SF(参照图2)。
[0031]左发声单元10佩戴在用户的侧头部HD中的、左耳LE(参照图2)的周围,输出与来自声源的音频信号对应的声波。左发声单元10具备外壳11、耳垫12、障板13、头戴式耳机单元14(参照图2)。
[0032]外壳11安装于障板13,容纳头戴式耳机单元14等。外壳11呈杯状。外壳11例如是ABS(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树脂等合成树脂制。外壳11具备拾音孔11h。拾音孔11h连通外壳11的外部与内部(后述的后气室SR(参照图2))。拾音孔11h是本专利技术中的第1拾音孔。
[0033]耳垫12安装于障板13,作为障板13与侧头部HD之间的缓冲件发挥功能。耳垫12呈椭圆环状。耳垫12抵接于用户的侧头部HD。耳垫12使用易于变形的聚氨酯泡沫等弹性材料。
[0034]障板13保持头戴式耳机单元14。障板13区分前气室SF和后气室SR。障板13具备拾音孔13h(参照图2)。拾音孔13h连通前气室SF和后气室SR。拾音孔13h是本专利技术中的第2拾音孔。
[0035]右发声单元20佩戴在用户的侧头部HD中右耳的周围,输出与来自声源的音频信号对应的声波。右发声单元20具备外壳21、耳垫22、障板23。外壳21、耳垫22、障板23各自的功能和结构与外壳11、耳垫12、障板13各自的功能和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对右发声单元20的结构等的具体说明。
[0036]连结构件30分别连接左发声单元10和右发声单元20,分别支承左发声单元10和右发声单元20。连结构件30将头戴式消噪耳机1固定于用户的头部。在佩戴头戴式消噪耳机1的状态下,连结构件30对左、右发声单元10、20施加朝着用户的侧头部HD侧的侧压,将左、右发声单元10、20固定在用户的侧头部HD。
[0037]图2是示出头戴式消噪耳机1佩戴于用户的头部(侧头部)的状态(佩戴状态)的示意图。
[0038]为便于说明,该图示意性地示出侧头部HD和左耳LE。
[0039]该图示出在头戴式消噪耳机1与侧头部HD之间构成有前气室SF。此外,该图示出通过障板13区分出前气室SF和后气室SR。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头戴式消噪耳机,其特征在于,具有:头戴式耳机单元,其输出与音频信号对应的声波;障板,其供安装所述头戴式耳机单元;耳垫,其安装于所述障板;外壳,其安装于所述障板;第1麦克风,其对所述外壳外部的外部噪声进行拾音;第1缓冲放大部,其对来自所述第1麦克风的信号进行阻抗变换,予以输出;第2麦克风,其在佩戴于用户的头部时,对由所述头戴式耳机单元、所述障板、所述耳垫和所述用户的头部形成的前气室的内部的内部噪声进行拾音;第2缓冲放大部,其对来自所述第2麦克风的信号进行阻抗变换,予以输出;以及噪声消除信号产生电路,其根据合成来自所述第1缓冲放大部的信号和来自所述第2缓冲放大部的信号而成的合成信号,生成噪声消除信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式消噪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噪声消除信号包含:与所述外部噪声相位相反的第1噪声消除信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玉村明人松井秀树
申请(专利权)人:铁三角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