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道组件及除湿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31230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3: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风道组件和除湿机,包括:风道外壳组件,所述风道外壳组件内设有过风腔,所述风道外壳组件两端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口、第二安装口、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安装口、第二安装口、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与所述过风腔连通,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位于所述风道外壳组件相对的两侧;冷凝组件,所述冷凝组件具有制冷面和散热面,所述冷凝组件设置在所述风道外壳组件上,所述散热面覆盖所述第一安装口;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设置在所述过风腔内,所述散热组件与所述冷凝组件的所述散热面相抵;负压发生装置,所述负压发生装置与所述散热组件相对设置,将过风腔内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送出。气通过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送出。气通过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送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风道组件及除湿机


[0001]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风道组件及除湿机。

技术介绍

[0002]除湿机是一种将空气中的水分凝结并排除的设备。目前市场上中的除湿机在风道进风量,除湿效率和除湿可靠性上,还不能满足风电行业电气柜设备越来越密集,内部空间越来越紧凑,而内部除湿效率要求却越来越高的发展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此,为克服现有技术除湿效率低下等多种使用的缺陷,提供一种风道组件及除湿机。
[0004]一种风道组件结构,包括:风道外壳组件,所述风道外壳组件内设有过风腔,所述风道外壳组件两端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口、第二安装口、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安装口、第二安装口、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与所述过风腔连通,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位于所述风道外壳组件相对的两侧;冷凝组件,所述冷凝组件具有制冷面和散热面,所述冷凝组件设置在所述风道外壳组件上,所述散热面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口处,覆盖所述第一安装口;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设置在所述过风腔内,所述散热组件与所述冷凝组件的所述散热面相抵;负压发生装置,所述负压发生装置设置在所述风道外壳组件上,所述负压发生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口处,所述负压发生装置与所述散热组件相对设置,将过风腔内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送出。
[0005]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风道组件,通过了在风道外壳组件设置过风腔,外界的空气流经冷凝组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冷凝组件的制冷面遇冷冷凝成液体,散热组件与冷凝组件的散热面相抵,可以更好的带走冷凝组件产生的热量,负压发生装置设置在风道外壳组件上的第二安装口处,负压发生装置上与散热组件相对设置,风道外壳组件内设有过风腔,通过过风腔流动的空气对散热组件进行降温,快速带走散热组件的热量,由于风道外壳组件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过风腔可连通,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位于风道外壳组件相对的两侧,因此通过负压发生装置的驱动可以更好的将过风腔内的空气通过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送出。
[000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道外壳组件包括第一支架结构和第二支架结构,所述第一支架结构与所述第二支架结构围合成过风腔,所述第一支架结构与所述第二支架结构扣合连接或通过紧固件连接。上述实施例中,风道外壳组件包括第一支架结构和第二支架结构,第一支架结构与第二支架结构围合成过风腔,第一支架结构与第二支架结构扣合连接或通过紧固件连接,从而使风道外壳组件的安装方便易行,且结构简单。
[0007]可选地,还包括连接件和限位孔,所述连接件和所述限位孔位的其中一个设置在第一支架结构上,另一个设置在第二支架结构上,连接件与限位孔位相适配安装。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结构包括第一支架本体、第一限位装置和第
二限位装置,所述第一限位装置和所述第二限位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本体上,所述第一支架本体上设有所述第二安装口,所述负压发生装置盖设在所述第二安装口处,所述第一限位装置和所述第二限位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本体远离所述散热组件一侧,所述第一限位装置和所述第二限位装置相对设置,所述负压发生装置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限位装置和所述第二限位装置相抵接。上述实施例中,负压发生装置可以通过第一限位装置与第二限位装置的固定安装,更好的加强了安装的固定,防止设备运行中,出现松脱等现象,也更好的方便其他零部件的定位与安装。进一步的,第一限位装置与第二限位装置的设置在第一支架本体远离散热组件一侧,既可降低周围空间的空气湿度,又可减少其内部电子元器件的发热。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架结构包括第二支架本体和第三限位装置,所述第三限位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架本体上,所述第二支架本体上设有所述第一安装口,所述第三限位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架本体远离所述散热组件一侧,导冷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三限位装置上。上述实施例中,导冷装置可以通过设定在第三限位装置的固定安装,更好的加强了安装的固定,防止设备运行中,出现松脱等现象,也更好的方便其他零部件的定位与安装,设置在远离散热组件的一侧。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凝组件包括半导体装置和导冷装置,所述半导体装置设置在所述风道外壳组件上,所述半导体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口处,所述导冷装置设置在所述风道外壳组件上,所述导冷装置位于所述过风腔外,所述导冷装置与所述半导体装置的所述制冷面相抵。上述实施例中,半导体装置开始制冷时,制冷面将冷量传递给导冷装置,空气在经过导冷装置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导冷装置冷凝成液体。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组件为翅片型散热,所述翅片朝向所述负压发生装置一侧。上述实施例中,散热组件为翅片型散热,翅片朝向负压发生装置一侧,可以更好的带走散热片产生的热量。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结构还包括第四限位装置,所述第四限位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本体靠近所述散热组件一侧,所述散热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第四限位装置上。上述实施例中,可以更好的方便散热组件的安装。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架结构还包括第五限位装置,所述第五限位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架本体靠近所述散热组件一侧,所述散热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五限位装置上;所述第四限位装置与所述第五限位装置相适配安装。上述实施例中,通过第四限位装置与第五限位装置可以更好的方便散热组件的安装,使散热组件在设备运行过程中,能够更稳固。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多个限位孔和多个连接部,所述限位孔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本体或所述第二支架本体其中一个上,所述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本体或所述第二支架本体其中一个上,所述多个限位孔与所述多个连接部相适配安装,所述第一支架本体与所述第二支架本体形成所述过风腔。上述实施例中,这样可以使风道外壳组件的结构更平稳,可以更方便的拆穿和穿配风道外壳组件。
[0015]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除湿机,风道组件结构和箱体组件,所述箱体组件内设有安装腔,所述风道组件结构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所述箱体组件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分别与所述安装腔连通,所述出风口分别设置在
所述箱体组件相对的两侧,所述风道外壳组件盖设在所述出风口处,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分别与所述出风口相连通,所述冷凝组件的制冷面与所述进风口相对设置。上述实施例中,一种除湿机包括风道组件结构和箱体组件,箱体组件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与出风口分别与安装腔连通,出风口分别设置在箱体组件相对的两侧,风道外壳组件盖设在出风口处,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分别与出风口相连通,可以在负压发生装置产生的气流在过风腔内流动后将散热组件的热量经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后由出风口排出,加速制冷面的工作效率。冷凝组件的制冷面与进风口相对设置,可以使外界空气进入除湿机的风道外壳组件内,制冷面直接与空气进行接触进行快速冷凝除湿。同时负压发生装置工作时也会使箱体组件内形成一定的负压,空气将加速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风道外壳组件(1),所述风道外壳组件(1)内设有过风腔,所述风道外壳组件(1)两端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口(11)、第二安装口(12)、第一开口(13)和第二开口(14),第一安装口(11)、第二安装口(12)、第一开口(13)和第二开口(14)与所述过风腔连通,所述第一开口(13)和所述第二开口(14)位于所述风道外壳组件(1)相对的两侧;冷凝组件(2),所述冷凝组件(2)具有制冷面和散热面,所述冷凝组件(2)设置在所述风道外壳组件(1)上,所述散热面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口(11)处,覆盖所述第一安装口(11);散热组件(3),所述散热组件(3)设置在所述过风腔内,所述散热组件(3)与所述冷凝组件(2)的所述散热面相抵;负压发生装置(4),所述负压发生装置(4)设置在所述风道外壳组件(1)上,所述负压发生装置(4)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口(12)处,所述负压发生装置(4)与所述散热组件(3)相对设置,将过风腔内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一开口(13)和所述第二开口(14)送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外壳组件(1)包括第一支架结构(15)和第二支架结构(16),所述第一支架结构(15)与所述第二支架结构(16)围合成过风腔,所述第一支架结构(15)与所述第二支架结构(16)扣合连接或通过紧固件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结构(15)包括第一支架本体(154)、第一限位装置(151)和第二限位装置(152),所述第一限位装置(151)和所述第二限位装置(152)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本体(154)上,所述第一支架本体(154)上设有所述第二安装口(12),所述负压发生装置(4)盖设在所述第二安装口(12)处,所述第一限位装置(151)和所述第二限位装置(152)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本体(154)远离所述散热组件(3)一侧,所述第一限位装置(151)和所述第二限位装置(152)相对设置,所述负压发生装置(4)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限位装置(151)和所述第二限位装置(152)相抵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结构(16)包括第二支架本体(163)和第三限位装置(161),所述第三限位装置(161)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架本体(163)上,所述第二支架本体(163)上设有所述第一安装口(11),所述第三限位装置(161)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架本体(163)远离所述散热组件(3)一侧,导冷装置(22)设置在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炜杰蔡先浩李昌林乐锦亮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顺德中午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