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模拟高原冲击波致伤的模型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30903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2: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模拟高原冲击波致伤的模型结构,属于冲击波致伤模型领域;包括实验仓和负压缓冲仓,实验仓开设有第一进气孔、第一抽气孔和出气孔,第一进气孔连通有第一进气流量控制阀,第一抽气孔连通有第一真空发生装置、空压机、平衡气体开关和调节阀,实验仓的内侧设有压力管、冲击致伤管件、饲养装置和调节轨道,冲击致伤管件包括高压段管、铝片和低压段管,负压缓冲仓设有第二抽气孔和第二进气孔,实验仓还连通有第一压力表,负压缓冲仓还连通有第二真空发生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在高原冲击波致伤实验动物致伤后转移高原环境过程带来环境因素影响的问题,且致伤后可以直接饲养,便于观察致伤后远期效应。应。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模拟高原冲击波致伤的模型结构


[0001]本技术属冲击波致伤模型领域,涉及一种用于模拟高原冲击波致伤的模型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高原冲击波致伤是指生物体直接或间接受到高原环境下冲击波的作用而发生的损伤,冲击波致伤会导致多处受伤、多种损伤、伤情复杂:既有直接损伤又有间接损伤;既有外伤又有内脏损伤;既可能医疗单纯冲击波致伤,又可能医疗复合烧伤和放射损伤。冲击波致伤外轻内重、发展迅速:尤其是以超压作用为主的冲击波致伤,往往体表可能医疗无伤或仅有轻微损伤,而内脏器官可能医疗发生了严重损伤。重度以上的内脏损伤,因伤情急剧发展,代偿失调,可迅速出现休克和心肺功能障碍,甚至导致伤员死亡。同时由于高原大气压低,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随着环境压力的降低,氧缺乏加重等变化,动物对冲击波的耐受程度不一,高原的压降低,动物对冲击的耐受性降低,使肺损伤程度加重,死亡率增加。关于动物死亡的原因,可能与肺损伤后产生的气栓引起冠状动脉或脑动脉栓塞及严重的肺出血、肺水肿引起的急性心肺功能不全有关。环境大气压减低引起生物对空气冲击波耐受性降低的机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其可能与高原空气中氧分压低,缺氧使肺毛细血管脆性和通透性增加,经受冲击波暴露时,肺毛细血管易破裂出血,通透性增加使液体渗出增多,由此使肺出血和肺水肿较平原和低海拔地区更重,死亡率更高。另外,由于高原环境大气压低,冲击波所致的压力差效应较平原和低海拔地区更为显著,由此导致机体对冲击波的耐受性降低。现有的冲击波致伤模型仅为平原致伤模型,若要研究高原冲击波致伤,还需要利用现有的冲击波致伤模型后,再调整为高原状态(空气更加稀薄、大气压强更小的状态),试验得到的数据不准确,若是能够复制大鼠一种用于模拟高原冲击波致伤的模型结构,探讨高原冲击波致伤的损伤特点,可以为早期救治提供一定的依据。综合上述分析,研究一种用于模拟高原冲击波致伤的模型结构是十分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模拟高原冲击波致伤的模型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对于高原冲击波致伤实验动物致伤后转移高原环境这个时间过程带来环境因素影响的问题,而且致伤后可以直接饲养以观察致伤后远期效应,提高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为早期的救治提供充分的证据。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用于模拟高原冲击波致伤的模型结构,包括实验仓和负压缓冲仓,所述实验仓开设有第一进气孔、第一抽气孔和出气孔,所述第一进气孔连通有第一进气流量控制阀,所述第一抽气孔连通有第一真空发生装置和空压机,所述第一真空发生装置用于调节所述实验仓内的气压,所述第一真空发生装置与所述第一抽气孔之间设有平衡气体开关,所述第一抽气孔与所述空压机之间设有调节阀,所述负压缓冲仓开设有第二抽气孔和第二进气
孔,第二抽气孔连通有第二真空发生装置,所述第二真空发生装置用于调节所述负压缓冲仓内的气压,所述第二进气孔与所述出气孔通过管道连通且在该管路上设有第二进气流量控制阀,所述实验仓的内侧设有压力管、冲击致伤管件和饲养装置,所述冲击致伤管件包括高压段管和低压段管,所述高压段管连通有用于检测其内侧气体压力的第三压力表,所述高压段管的端面连接有铝片且该端面与所述低压段管密封粘接,所述压力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进气孔连通,所述压力管的另一端与所述高压段管的进气口连通,所述饲养装置设于所述低压段管的出气口一侧,所述实验仓连通有用于检测其内侧气体压力的第一压力表,所述负压缓冲仓连通有用于检测其内侧气体压力的第二压力表。
[000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进气孔、所述第一抽气孔、所述出气孔和所述第一压力表均设于所述实验仓的前侧壁,所述第二进气孔和所述第二压力表均设于所述负压缓冲仓的前侧壁,所述第二抽气孔设于所述负压缓冲仓的右侧壁。
[0007]进一步地,所述高压段管和所述低压段管均为激波管,所述实验仓的内侧还设有调节轨道,所述饲养装置与所述调节轨道滑动连接,所述饲养装置设于所述冲击致伤管件的上侧。
[0008]进一步地,所述饲养装置的侧壁连接有食槽,所述饲养装置的底板呈网状结构,所述饲养装置的下侧滑动连接有集粪板。
[0009]进一步地,所述实验仓的前侧壁设有透明观察窗,所述实验仓的顶部设有采光窗,所述透明观察窗和所述采光窗均为玻璃材质制成。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真空发生装置和所述第二真空发生装置均为真空机,所述第一进气流量控制阀、所述第二进气流量控制阀和所述调节阀均为电磁阀。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在平原即可模拟高原冲击波致伤的模型,可以在不用切换致伤(在平原实验室)和高原环境的过程中对动物进行习服;解决了现有技术对于高原冲击波致伤实验过程中,动物致伤后转移高原环境这个时间过程带来环境因素影响的问题,而且致伤后可以直接饲养以观察致伤后远期效应,提高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为早期的救治提供充分的证据;还可以根据饲养需要将动物放置于致伤装置低压区,然后对致伤装置尾端进行封闭,形成密闭舱室冲击波超压致伤的模拟。
[0013]本技术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技术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技术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0014]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优选的详细描述,其中:
[0015]图1为本技术一种用于模拟高原冲击波致伤的模型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0016]附图标记:实验仓1、负压缓冲仓2、第一抽气孔3、出气孔4、第一压力表5、第一真空发生装置6、第二抽气孔7、第二进气孔8、第二压力表9、空压机10、调节阀11、平衡气体开关12、压力管13、高压段管14、低压段管15、第三压力表16、铝片17、饲养装置18、调节轨道19、
透明观察窗20。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构想,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18]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0019]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技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模拟高原冲击波致伤的模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实验仓(1)和负压缓冲仓(2),所述实验仓(1)开设有第一进气孔、第一抽气孔(3)和出气孔(4),所述第一进气孔连通有第一进气流量控制阀,所述第一抽气孔(3)连通有第一真空发生装置(6)和空压机(10),所述第一真空发生装置(6)用于调节所述实验仓(1)内的气压,所述第一真空发生装置(6)与所述第一抽气孔(3)之间设有平衡气体开关(12),所述第一抽气孔(3)与所述空压机(10)之间设有调节阀(11),所述负压缓冲仓(2)开设有第二抽气孔(7)和第二进气孔(8),第二抽气孔(7)连通有第二真空发生装置,所述第二真空发生装置用于调节所述负压缓冲仓(2)内的气压,所述第二进气孔(8)与所述出气孔(4)通过管道连通且在该管路上设有第二进气流量控制阀,所述实验仓(1)的内侧设有压力管(13)、冲击致伤管件和饲养装置(18),所述冲击致伤管件包括高压段管(14)和低压段管(15),所述高压段管(14)连通有用于检测其内侧气体压力的第三压力表(16),所述高压段管(14)的端面连接有铝片(17)且该端面与所述低压段管(15)密封粘接,所述压力管(1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抽气孔(3)连通,所述压力管(13)的另一端与所述高压段管(14)的进气口连通,所述饲养装置(18)设于所述低压段管(15)的出气口一侧,所述实验仓(1)连通有用于检测其内侧气体压力的第一压力表(5),所述负压缓冲仓(2)连通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东冬王建民杨光明邓蒙生程祥云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