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与循环水联合暖风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307894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2: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蒸汽与循环水联合暖风器,包括外壳,外壳沿竖向两端敞口;所述外壳内设置有联合换热区,所述联合换热区内布置有多排横向的换热管;联合换热区包括上半区和下半区,上半区顶部的换热管伸出外壳形成第一热媒进口,上半区底部的换热管伸出外壳形成为第一热媒出口;下半区顶部的换热管伸出外壳形成为第二热媒进口,下半区底部的换热管伸出外壳形成为第二热媒出口;第一热媒出口后设有出口阀门,所述出口阀门的入口之前、第一热媒出口和第二热媒进口之间还连通形成一流道,所述流道上设有可开闭的阀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蒸汽加热和循环水加热相结合,同时还能根据用户需求来调整换热管内的介质,同时减少了锅炉低压抽汽量的消耗。抽汽量的消耗。抽汽量的消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蒸汽与循环水联合暖风器


[0001]本技术属于锅炉
,具体涉及一种蒸汽与循环水联合暖风器。

技术介绍

[0002]锅炉暖风器是利用汽轮机低压抽汽加热空气预热器进口空气的热交换器。锅炉暖风器安装送风机出口与空气预热器入口之间,故又称前置式空气预热器。加装暖风器,使进入空气预热器的空气温度升高,空气预热器壁温升高,从而可防止低温腐蚀。采用暖风器后,使空气预热器的传热温差减小,锅炉排烟温度也就升高,锅炉热效率下降,且比采用热风再循环还要明显。但暖风器是以汽轮机低压抽汽为加热热源,低压抽汽量的增加,使汽轮机循环效率有所提高。锅炉热效率下降,汽轮机效率提高,两者能否相互抵偿,要看空气加热温度的高低以及采用抽汽压力的高低而不同。一般,汽轮机效率的升高抵消不了锅炉热效率的降低,结果,发电厂全厂效率会有所下降。
[0003]现有技术中,CN105650670A就提供了一种节能型水暖暖风器及采用该暖风器的循环利用系统,该技术方案中的节能型水暖暖风器通过高温热水即可达到蒸汽换热所带来的效果。但是这种暖风器并未周全考虑实际的需求。例如高温热水通常来源于省煤器热交换后的热水(循环水),而高温热水原本还有其它的常规用途,比如用于冬天的供暖,在高温热水供应不足时,则会影响水暖暖风器的稳定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蒸汽与循环水联合暖风器,避免目前的暖风器所应用的换热介质单一的问题,取得使用更加灵活、稳定的效果。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蒸汽与循环水联合暖风器,包括外壳,外壳沿竖向两端敞口;所述外壳内设置有联合换热区,所述联合换热区内竖向间隔布置有多排横向的换热管,所述联合换热区包括上半区和位于所述上半区下方的下半区;
[0007]上半区顶部的换热管伸出外壳并形成第一热媒进口,上半区底部的换热管伸出外壳并形成为第一热媒出口,第一热媒进口和第一热媒出口通过上半区内的换热管连通;下半区顶部的换热管伸出外壳并形成为第二热媒进口,下半区底部的换热管伸出外壳并形成为第二热媒出口,第二热媒进口和第二热媒出口通过下半区内的换热管连通;
[0008]所述第一热媒出口处连接有出口阀门以便外接,第一热媒出口还通过一流道连通第二热媒进口,所述流道上设有可开闭的阀门;
[0009]外壳的底端敞口为风道进口,外壳的顶端敞口为风道出口,风道进口和风道出口之间为空气通道,所述空气通道的过流方向与换热管的长度方向相垂直。
[0010]进一步完善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多排横向的换热管呈依次相连的蛇形管屏且蛇形管屏的折弯部分别位于其左部和右部;
[0011]外壳的外侧对应蛇形管屏两边折弯部的位置均设有与空气通道相平行的管板,所述管板上对应折弯部的位置开设有供折弯部伸出管板之外的孔,开孔的面积大于折弯部的横截面积。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热媒进口、第一热媒出口、第二热媒进口、第二热媒出口和流道均设于同一侧;
[0013]靠近所述流道的折弯部与管板相焊接;远离所述流道的折弯部的外面设置有罩壳,所述罩壳与管板相焊接以将折弯部罩设于内。
[0014]进一步地,上半区的换热管沿热媒流动方向具有向下的倾斜度,下半区的换热管水平放置。
[0015]进一步地,所述出口阀门包括紧邻相设的闸阀和电动阀且闸阀设于靠近所述流道的一侧。
[0016]进一步地,第一热媒进口分别外接两组进口阀门,并通过一组进口阀门外接锅炉以用于控制蒸汽进入联合换热区,通过另一组进口阀门外接省煤器以用于控制循环水进入联合换热区;进口阀门包括紧邻相设的闸阀和电动阀,闸阀设于靠近第一热媒进口的一侧。
[0017]进一步地,换热管采用管壁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若干球凹的内微肋丁胞复合强化换热管。
[0018]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9]1、本技术的蒸汽与循环水联合暖风器,在第一热媒出口和第二热媒进口之间设置了两组阀门以决定从第一热媒出口流出的介质是否流进第二热媒进口;这样,当夏天不需要供暖或生活热水时,采用循环水加热空气,就关闭其中的出口阀门、打开流道阀门,让热水从第一热媒进口进入直到从第二热媒出口排出;当冬天需要热水供暖时,采用蒸汽加热空气,则关闭流道阀门、打开出口阀门,让蒸汽经第一热媒进口进入后从第一热媒出口排出;实现了蒸汽加热和循环水加热相结合,同时还能根据用户需求来调整换热管内的介质,同时减少了锅炉低压抽汽量的消耗。
[0020]2、本技术的蒸汽与循环水联合暖风器,由于只在上半区进行蒸汽加热,而蒸汽加热会有冷凝水流出,若冷凝水留在换热管内,会影响换热效率,故将通蒸汽的换热管设置一定的倾斜度,以便排出冷凝水,而采用循环水加热空气时,则无需考虑该问题,故下半区的换热管水平布置即可。
[0021]3、本技术的蒸汽与循环水联合暖风器,两组进口阀门和出口阀门可以实现联动,采用蒸汽加热时,控制蒸汽进入联合换热区的进口阀门打开,控制循环水进入联合换热区的进口阀门关闭,出口阀门打开,流道阀门关闭,空气自风道进口进入后,在上半区与通有蒸汽的换热管进行换热;采用循环水加热时,控制循环水进入联合换热区的进口阀门打开,控制蒸汽进入联合换热区的进口阀门关闭,出口阀门关闭,流道阀门打开,空气自风道进口进入后,在整个联合换热区与通有循环水的换热管进行换热。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实施例的蒸汽与循环水联合暖风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3]其中,外壳1,风道进口11,风道出口12,上半区21,下半区22,流道3,流道阀门31,折弯部4,管板5,罩壳6,出口阀门7,第一热媒进口A,第一热媒出口B,第二热媒进口C,第二
热媒出口D。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蒸汽与循环水联合暖风器,包括外壳,外壳沿竖向两端敞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设置有联合换热区,所述联合换热区内竖向间隔布置有多排横向的换热管,所述联合换热区包括上半区和位于所述上半区下方的下半区;上半区顶部的换热管伸出外壳并形成第一热媒进口,上半区底部的换热管伸出外壳并形成为第一热媒出口,第一热媒进口和第一热媒出口通过上半区内的换热管连通;下半区顶部的换热管伸出外壳并形成为第二热媒进口,下半区底部的换热管伸出外壳并形成为第二热媒出口,第二热媒进口和第二热媒出口通过下半区内的换热管连通;所述第一热媒出口后设有出口阀门,所述出口阀门的入口之前、第一热媒出口和第二热媒进口之间通过一流道连通,所述流道上设有可开闭的阀门;外壳的底端敞口为风道进口,外壳的顶端敞口为风道出口,风道进口和风道出口之间为空气通道,所述空气通道的过流方向与换热管的长度方向相垂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蒸汽与循环水联合暖风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排横向的换热管呈依次相连的蛇形管屏且蛇形管屏的折弯部分别位于其左部和右部;外壳的外侧对应蛇形管屏两边折弯部的位置均设有与空气通道相平行的管板,所述管板上对应折弯部的位置开设有供折弯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兴中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中电联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