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室底板后浇带止水结构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30745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2: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地下室底板后浇带止水结构及施工方法,该止水结构包括左右对称设于后浇带沉渣基槽两侧垫层上的细石混凝土保护条,保护条上表面沿其长度方向均匀间隔的设有钢筋放置槽,下层钢筋放置于两保护条上且下层钢筋中左右向延伸的钢筋卡入钢筋放置槽中,下层钢筋正对两保护条的位置对应设有两条钢板止水带,钢板止水带前后方向延伸且横截面为十字型,每条钢板止水带左右两侧分别通过支撑筋与下层钢筋焊接固定,两钢板止水带顶部设有与下层钢筋平行的上层钢筋。本发明专利技术优点为,防水效果好,且施工过程中能够减少混凝土浇筑时泥浆向沉渣基槽的渗漏,固化后临后浇带的侧面无混凝土渣滓毛边,减少后浇带侧边混凝土后期清理工作,施工效率高。施工效率高。施工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下室底板后浇带止水结构及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地下室底板后浇带止水结构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地下室底板的后浇带有利于解决建筑因高度和结构形式不同而引起的不均匀沉降。地下室底板垫层施工时需要预留后浇带沉渣基槽的位置,在基槽两侧垫层施工完毕后再进行底板下层钢筋、上层钢筋固定及后浇带侧模板的安装固定,然后进行后浇带两侧底板的浇筑。后浇带两侧底板浇筑并稍作养护后,需在不破坏混凝土棱角提前下及时拆除后浇带模板。
[0003]由于现有的后浇带侧模板通常采用在水平向布设的止水钢板上下表面焊接直立钢筋再拉钢丝网片进行上下层钢筋的连接和防止垫层施工时混凝土渗流进入后浇带沉渣基槽,钢筋网片靠近后浇带的一侧还需进行木模安装。现有的上述施工方法,能够收获一定的止水效果,但一方面在水平布设的止水钢板上下侧焊接直立钢筋和拉钢丝网片的操作相对复杂,另一方面施工后仍有一定量混凝土会经钢丝网片向外渗出形成毛边、甚至下渗一定量进入沉渣基槽中,在后续后浇带浇筑施工时需要对两侧边漏出并固化的混凝土渣滓进行清理,工作量大并影响施工进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地下室底板后浇带止水结构及施工方法,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地下室底板后浇带止水结构,其包括左右对称设于后浇带沉渣基槽两侧垫层上的细石混凝土保护条,所述保护条上表面沿其长度方向均匀间隔的设有钢筋放置槽,下层钢筋放置于两所述保护条上且下层钢筋中左右向延伸的钢筋卡入所述钢筋放置槽中,所述下层钢筋正对两所述保护条的位置对应设有两条钢板止水带,所述钢板止水带前后方向延伸且横截面为十字型,每条所述钢板止水带左右两侧分别通过支撑筋与所述下层钢筋焊接固定,两所述钢板止水带顶部设有与所述下层钢筋平行的上层钢筋。
[0006]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07]进一步,所述上层钢筋位于两所述钢板止水带正上方处均固定有木挡条,所述木挡条下表面设有供所述上层钢筋左右向延伸的钢筋卡入的凹槽,左右相对的两所述木挡条通过木枋固定连接。
[0008]采用上述进一步结构改进的好处为,木挡条下部有与上层钢筋左右向延伸的钢筋配合的凹槽,便于安装和实现防止浇筑时混凝土漏浆的目的;木挡条高出上层钢筋一定距离,便于在上层钢筋顶部形成混凝土保护层。
[0009]进一步,所述垫层的厚度为100

120mm,所述垫层由混凝土浇筑而成。
[0010]进一步,所述垫层上表面具有防水保护层,所述保护条上表面比所述防水保护层上表面高40

50mm。
[0011]进一步,所述保护条宽度为50

100mm,高度为40

50mm。
[0012]进一步,所述钢板止水带由多块厚度3mm的花纹钢板焊接而成。
[0013]采用上述进一步结构改进的好处为,3mm厚度的花纹钢板强度适当且在相对经济的情况下满足其止水和阻挡混凝土漏浆的目的。
[0014]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进行上述地下室底板后浇带止水结构施工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0015]S1.按设计图纸对施工平面进行定位;
[0016]S2.预留好后浇带沉渣基槽位置后,对土壤夯实并浇筑混凝土垫层并养护固化;
[0017]S3.在已固化的垫层表面进行防水保护层施工;
[0018]S4.在防水保护层上施工放线定位出后浇带位置,然后进行细石混凝土保护条施工,施工时在保护条上表面成型出钢筋放置槽,保护条固化;
[0019]S5.放置下层钢筋,先将下层钢筋的各左右向钢筋卡入钢筋放置槽中,在左右向钢筋上绑扎前后向钢筋,形成下层钢筋,然后将焊制成型的钢板止水带放置于下层钢筋上,钢板止水带下端面与保护条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线对齐,然后用支撑筋将钢板止水带与下层钢筋焊接固定,再进行上层钢筋的摆放绑扎;
[0020]S6.在上层钢筋位于钢板止水带上端位置处安装木挡条,木挡条下部具有供上层钢筋左右向钢筋一一对应卡入的凹槽,左右相对的两木档条通过木枋固定连接,最后进行后浇带左右侧底板混凝土浇筑。
[0021]具体的,所述钢板止水带的总高度=底板厚度

底板下层钢筋保护层厚度

底板上层钢筋保护层厚度

底板上层钢筋直径。
[0022]具体的,所述底板的厚度为300mm,底板下层钢筋保护层厚度和底板上层钢筋保护层厚度均为20mm。
[0023]具体的,每条所述钢板止水带的左右两侧均焊接有倾斜的所述支撑筋且在前后方向上所述支撑筋间隔设置为多条。
[00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5]1)采用横截面为十字型的钢板止水带,上下侧的钢板能够起到免拆侧模的作用,同时一方面能够减少混凝土浇筑时泥浆向沉渣基槽的渗漏且保证固化后临后浇带的侧面无混凝土渣滓毛边,减少后浇带侧边混凝土后期清理工作,节约整体施工过程中的成本,另一方面还能够起到增强防水的效果;
[0026]2)不需进行后浇带两侧的钢丝网片安装固定,减少了多根焊接于水平钢板止水带上钢筋立柱的焊接工作,施工效率极大提升。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地下室底板后浇带止水结构的示意图;
[0028]图2为图1沿A

A的截面图;
[0029]图3为图1沿B

B的截面图;
[0030]图4为图1中保护条的俯视图。
[0031]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32]1、沉渣基槽;2、垫层;3、保护条;4、钢筋放置槽;5、下层钢筋;6、钢板止水带;7、上层钢筋;8、支撑筋;9、木挡条;10、木枋。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34]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若用到“上”、“下”、“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方位的术语,其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35]如图1至4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地下室底板后浇带止水结构,其包括左右对称设于后浇带沉渣基槽1两侧垫层2上的细石混凝土保护条3,所述保护条3上表面沿其长度方向均匀间隔的设有钢筋放置槽4,下层钢筋5放置于两所述保护条3上且下层钢筋5中左右向延伸的钢筋卡入所述钢筋放置槽4中,所述下层钢筋5正对两所述保护条3的位置对应设有两条钢板止水带6,所述钢板止水带6前后方向延伸且横截面为十字型,每条所述钢板止水带6左右两侧分别通过支撑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室底板后浇带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右对称设于后浇带沉渣基槽(1)两侧垫层(2)上的细石混凝土保护条(3),所述保护条(3)上表面沿其长度方向均匀间隔的设有钢筋放置槽(4),下层钢筋(5)放置于两所述保护条(3)上且下层钢筋(5)中左右向延伸的钢筋卡入所述钢筋放置槽(4)中,所述下层钢筋(5)正对两所述保护条(3)的位置对应设有两条钢板止水带(6),所述钢板止水带(6)前后方向延伸且横截面为十字型,每条所述钢板止水带(6)左右两侧分别通过支撑筋(8)与所述下层钢筋(5)焊接固定,两所述钢板止水带(6)顶部设有与所述下层钢筋(5)平行的上层钢筋(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室底板后浇带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钢筋(7)位于两所述钢板止水带(6)正上方处均固定有木挡条(9),所述木挡条(9)下表面设有供所述上层钢筋(7)左右向延伸的钢筋卡入的凹槽,左右相对的两所述木挡条(9)通过木枋(10)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室底板后浇带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层(2)的厚度为100

120mm,所述垫层(2)由混凝土浇筑而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室底板后浇带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层(2)上表面具有防水保护层,所述保护条(3)上表面比所述防水保护层上表面高40

50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室底板后浇带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条(3)宽度为50

100mm,高度为40

50mm。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地下室底板后浇带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止水带(6)由多块厚度3mm的花纹钢板焊接而成。7.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地下室底板后浇带止水结构的施工方法,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伟明蒋大维胡胜利石柱徐正新黄维马玲波孔又平段冰峰马健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长安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