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智能环控的模块化育苗房及育苗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29456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2: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智能环控的模块化育苗房及育苗方法。它解决了现有培育平台上仅能够对单一品种的幼苗进行研发培育,无法实现多品种幼苗同时培育,育苗培育效率较低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培养架上设置多个培养层,在每个培养层中开设多个培养空腔,在对幼苗进行培育时可将多个品种的幼苗放置在不同的培养空腔内同时进行培育,通过控制台控制温湿度控制装置来调节育苗房内的温度、湿度以及换气,通过控制台控制置物板上方的补光灯实现对有效光照强度与时间的控制,通过置物板上的进水口与出水口统一实现置物板内幼苗水分的补充,且在施肥时可直接将肥料混入进水内,实现统一的进水与进肥,大幅提高幼苗的存活率且进一步缩短幼苗的培育时间。缩短幼苗的培育时间。缩短幼苗的培育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智能环控的模块化育苗房及育苗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育苗生产
,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智能环控的模块化育苗房及育苗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蔬菜作物如番茄、黄瓜、辣椒等各类蔬菜的品质关键之处在于育苗,优质壮苗长势好,成熟早,抗病力强,所产蔬菜质量高,效益好。目前,现有技术中的蔬菜种植企业或菜农都普遍使用大畦育苗,大畦育苗存在播种密度大、去苗难和生长缓慢等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大畦育苗移栽后由于根系受损,缓苗时间长,影响植株的生长和成熟,使整个育苗和移栽过程操作不便,费工费时,种植成本较大,不利于工厂化和大面积推广。而且当今蔬菜育苗行业的现状为:苗厂数量逐年增多,行业竞争加剧;苗厂育出的幼苗生存现状混乱,质量参差不齐,没有统一标准;现有技术中的苗厂通常都是依靠传统经验育苗,科技含量较低。
[0003]近几年,我国设施蔬菜由于轮作困难,生产中四季连作,导致基质壤中病菌积累,虫害持续发生。特别是根部病菌能够在基质壤中或病残体上长期存活,并通过水流或基质壤进行扩散传播,造成设施蔬菜的根部严重损伤或导致系统发病。因此,新品种的幼苗培育工作更加重要,在现有的育苗房中通常通过控制单元对照明设备进行统一控制,培育平台上仅能够对单一品种的幼苗进行研发培育,无法实现多品种幼苗同时培育,育苗培育效率较低,现有技术存在可改进之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设备针对上述现有情况,而提供了一种能够同时对多个品种幼苗进行研发培育的基于智能环控的模块化育苗房及育苗方法。
[0005]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基于智能环控的模块化育苗房,包括保温房及设置在保温房内的培养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房内设置有用于控制保温房内温湿度的温湿度控制装置,所述保温房内的上端固定设置有一圈与上述温湿度控制装置连通的第一风道,所述保温房内侧壁上固定设置有多个与上述第一风道连通并向下延伸至地面上的第二风道,所述培养架上设置有多个培养层,所述培养层内设置有多个培养空腔,所述培养空腔下端设置有一个放置育苗盒的置物盘,所述置物盘底部开设有出水口,所述置物盘侧壁上开设有进水口,该进水口上固定设置有一个连接至培养架外部的进水管,所述出水口处固定设置有一个连接至培养架外部的出水管,所述置物盘上方固定设置有多个补光灯,所述培养架上设置有用于控制上述温湿度控制装置、进水管、出水管及补光灯的控制台。
[0006]作为优选,所述置物盘底部开设有多个依次交错设置的储水槽。
[0007]作为优选,所述置物盘底部开设有一个出水槽,上述出水口开设在该出水槽的底部,且该出水槽底部所处的平面位于上述置物盘底部所处平面的下方。
[0008]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风道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出风口。
[0009]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风道设置有两个且分别位于上述培养架的两侧,所述第二风道下端朝向培养架的一侧开设有一个第二出风口。
[0010]作为优选,所述控制台通过连接架固定设置在上述培养架上。
[0011]作为优选,所述控制台的两侧分别固定设置有一个把手。
[0012]作为优选,所述培养层设置有五层,所述培养层内设置有四个培养空腔。
[0013]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育苗方法,基于所述的基于智能环控的模块化育苗房,包括以下步骤:
[0014]1.环境灭菌:臭氧灭菌。每三天打开一次臭氧发生器,一次开五分钟,关机后封闭环境三十分钟。
[0015]2.催芽阶段:关闭补光灯,形成暗室环境,调节环境温度、湿度,根据基质湿度情况进行潮汐灌溉,无需增加二氧化碳和水肥。
[0016]3.育苗阶段:按24小时周期循环开闭补光灯,光照16小时,关闭8小时,依次循环。根据补光周期调节环境温度、湿度,有光照时期温度25℃、湿度60%,无光照时期温度18℃、湿度50%。定期进行水肥潮汐灌溉,基质湿度低于20%,进行潮汐灌溉,植株抽出真叶开始用商品水溶肥进行潮汐水肥灌溉。在有光照时期适当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使砧木与接穗长势尽量一致,按叶龄张数达到嫁接要求,即可出库进行嫁接操作。
[0017]4.嫁接后愈合阶段:嫁接苗放入后第1

3天,关闭补光灯,形成无光或弱光环境,调节环境温、湿度,环境温度30℃、湿度95%。第4

6天,按24小时周期循环开闭补光灯,光照16小时,关闭8小时,依次循环;调节环境温、湿度,温度30℃、湿度70%;定期进行水肥潮汐灌溉,适当增加二氧化碳浓度。6天后嫁接苗愈合完成,即可出库炼苗。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培养架上设置多个培养层,在每个培养层中开设多个培养空腔,在对幼苗进行培育时可将多个品种的幼苗放置在不同的培养空腔内同时进行培育,通过控制台控制温湿度控制装置来调节育苗房内的温度、湿度以及换气,通过控制台控制置物板上方的补光灯实现对有效光照强度与时间的控制,通过置物板上的进水口与出水口统一实现置物板内幼苗水分的补充,且在施肥时可直接将肥料混入进水内,实现统一的进水与进肥,大幅提高幼苗的存活率且进一步缩短幼苗的培育时间。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保温房的整体结构视图;
[0020]图2为保温房内的整体结构视图;
[0021]图3为培养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培养空腔内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置物盘的俯视图;
[0024]图6为置物盘的仰视图。
[0025]图中标记:1、保温房;2、培养架;3、温湿度控制装置;4、第一风道;5、第二风道;6、培养层;7、培养空腔;8、置物盘;9、出水口;10、进水口;11、进水管;12、出水管;13、补光灯;14、控制台;15、储水槽;16、出水槽;17、第一出风口;18、第二出风口;19、连接架;20、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所表示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

6所示,一种基于智能环控的模块化育苗房,包括保温房1及设置在保温房1内的培养架2,所述保温房1内设置有用于控制保温房1内温湿度的温湿度控制装置3,所述保温房1内的上端固定设置有一圈与上述温湿度控制装置3连通的第一风道4,所述保温房1内侧壁上固定设置有多个与上述第一风道4连通并向下延伸至地面上的第二风道5,所述培养架2上设置有五个培养层6,所述培养层6内设置有四个培养空腔7,所述培养空腔7下端设置有一个放置育苗盒的置物盘8,所述置物盘8底部开设有出水口9,所述置物盘8侧壁上开设有进水口10,该进水口10上固定设置有一个连接至培养架2外部的进水管11,所述出水口9处固定设置有一个连接至培养架2外部的出水管12,所述置物盘8上方固定设置有多个补光灯13,所述培养架2上设置有用于控制上述温湿度控制装置3、进水管11、出水管12及补光灯13的控制台14。
[0027]通过在培养架2上设置多个培养层6,在每个培养层6中开设多个培养空腔7,在对幼苗进行培育时可将多个品种的幼苗放置在不同的培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智能环控的模块化育苗房及育苗方法,包括保温房(1)及设置在保温房(1)内的培养架(2),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房(1)内设置有用于控制保温房(1)内温湿度的温湿度控制装置(3),所述保温房(1)内的上端固定设置有一圈与上述温湿度控制装置(3)连通的第一风道(4),所述保温房(1)内侧壁上固定设置有多个与上述第一风道(4)连通并向下延伸至地面上的第二风道(5),所述培养架(2)上设置有多个培养层(6),所述培养层(6)内设置有多个培养空腔(7),所述培养空腔(7)下端设置有一个放置育苗盒的置物盘(8),所述置物盘(8)底部开设有出水口(9),所述置物盘(8)侧壁上开设有进水口(10),该进水口(10)上固定设置有一个连接至培养架(2)外部的进水管(11),所述出水口(9)处固定设置有一个连接至培养架(2)外部的出水管(12),所述置物盘(8)上方固定设置有多个补光灯(13),所述培养架(2)上设置有用于控制上述温湿度控制装置(3)、进水管(11)、出水管(12)及补光灯(13)的控制台(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环控的模块化育苗房及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置物盘(8)底部开设有多个依次交错设置的储水槽(1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环控的模块化育苗房及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置物盘(8)底部开设有一个出水槽(16),上述出水口(9)开设在该出水槽(16)的底部,且该出水槽(16)底部所处的平面位于上述置物盘(8)底部所处平面的下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环控的模块化育苗房及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4)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出风口(17)。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环控的模块化育苗房及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5)设置有两个且分别位于上述培养架(2)的两侧,所述第二风道(5)下端朝向培养架(2)的一侧开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涛朱璞周秦郭子卿朱建锡边晓东王洁费焱陈长卿
申请(专利权)人: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省农业机械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