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面变形缝节点的防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8982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2: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屋面变形缝节点的防水结构,该屋面变形缝节点的防水结构包括屋面板、防水层、保温层、保护层、背衬材料、填充层以及镀锌铁皮泛水板。第一墙面板与第二墙面板两侧的防水结构对称设置。第一防水层的一端铺设在地面板上,隔离层铺设在第一墙面板上。保温层设置在第一防水层与第二防水层之间。第三防水层的一端铺设在第二防水层的上表面,第三防水层的中间段与隔离层的侧面连接后翻折与第一墙面板的上端侧面连接,并铺设至第一墙面板的上端表面。第四防水层设置在第三防水层的上端,保护层设置在第三防水层与第四防水层的表面。采用多道独立的防水层,大大提高了屋面变形缝的防水效果。形缝的防水效果。形缝的防水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屋面变形缝节点的防水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屋面变形缝节点的防水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现有技术中,屋面板的变形缝处常常出现渗水、漏水的问题,容易导致屋面板出现开裂。
[0003]故需要提供一种屋面变形缝节点的防水结构来解决上述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涉及一种屋面变形缝节点的防水结构,该屋面变形缝节点的防水结构包括屋面板、防水层、保温层、保护层、背衬材料、填充层以及镀锌铁皮泛水板。第一墙面板与第二墙面板两侧的防水结构对称设置。第一防水层的一端铺设在地面板上,隔离层铺设在第一墙面板上。第二防水层位于第一防水层的上方且间隙设置,间隙内填充有保温层,用于保温。第三防水层的一端铺设在第二防水层的上表面,第三防水层的中间段与隔离层的侧面连接后翻折与第一墙面板的上端侧面连接,第三防水层的另一端铺设在第一墙面板的上端表面。第四防水层设置在第一墙面板的上端,用于包裹保护第三防水层的端部。保护层设置在第三防水层与第四防水层的表面,用于保护防水层。填充层填充设置在变形缝内,背衬材料密封变形缝的开口。镀锌铁皮泛水板架设在第一墙面板与第二墙面板的上方。采用多道独立的防水层,且防水层之间搭接紧凑,大大提高了屋面变形缝的防水效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变形缝处常常出现渗水、漏水的问题导致屋面板出现开裂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内容为:一种屋面变形缝节点的防水结构,其包括:
[0006]屋面板,所述屋面板包括地面板、第一墙面板与第二墙面板,所述第一墙面板与所述第二墙面板间隔设置在所述地面板上;所述屋面板设置有变形缝,所述变形缝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墙面板与所述第二墙面板之间,所述变形缝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地面板内;
[0007]防水层,包括第一防水层、第二防水层、隔离层、第三防水层与第四防水层,所述第一防水层的一端铺设在所述地面板上,所述第一防水层的另一端与所述隔离层连接,所述隔离层铺设在所述第一墙面板上;所述第二防水层位于所述第一防水层的上方且间隙设置,所述间隙内填充有保温层;所述第三防水层的一端铺设在所述第二防水层的上表面,所述第三防水层的中间段与所述隔离层的侧面连接后翻折与所述第一墙面板的上端侧面连接,所述第三防水层的另一端铺设在所述第一墙面板的上端表面;所述第四防水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墙面板的上端,用于包裹保护所述第三防水层的端部;
[0008]所述保温层,用于保温;
[0009]保护层,设置在所述第三防水层与所述第四防水层的表面,用于保护所述防水层;
[0010]背衬材料,用于密封所述变形缝的开口;
[0011]填充层,填充设置在所述变形缝内;以及,
[0012]镀锌铁皮泛水板,架设在所述第一墙面板与所述第二墙面板的上方;
[0013]其中,所述第一墙面板与所述第二墙面板两侧的防水结构对称设置,所述第一防水层、所述第二防水层、所述隔离层、所述第三防水层与所述第四防水层均设置有两组。
[0014]本技术所述的屋面变形缝节点的防水结构中,所述第三防水层铺设在所述第二防水层上表面的长度不小于200mm,提高粘结效果。
[0015]进一步的,所述第四防水层位于所述第一墙面板侧边的搭接长度不小于250mm,提高防水效果。
[0016]进一步的,所述第三防水层的翻折位置位于所述第四防水层的端部,且所述隔离层的上端部位于所述第三防水层的翻折位置的下方,结构紧凑,节约成本。
[0017]进一步的,所述防水层还包括加强层,所述加强层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防水层与所述地面板之间,所述加强层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隔离层与所述第一墙面板之间,提高折角处的防水效果。
[0018]进一步的,所述加强层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防水层的长度,用于加强折角处的防水效果,节约成本。
[0019]进一步的,所述加强层的两端的搭接长度均不小于250mm,提高粘结的紧密性。
[0020]进一步的,所述隔离层的上端部翻折设置,所述隔离层上端部的翻折位置位于所述加强层的上端部,提高防水效果。
[0021]进一步的,所述背衬材料包括泡沫棒、第一密封卷材与第二密封卷材。所述第一密封卷材与所述第二密封卷材之间设置有圆形通道,所述圆形通道位于所述变形缝的上方,所述泡沫棒设置在所述圆形通道内,用于提高所述变形缝处的防水效果。所述第一密封卷材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墙面板上的所述第四防水层的端部连接,所述第一密封卷材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墙面板上的所述第四防水层的端部连接。所述第二密封卷材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墙面板上的所述第四防水层与所述第三防水层之间,所述第二密封卷材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墙面板上的所述第四防水层与所述第三防水层之间,提高结构的稳固性。
[0022]进一步的,所述填充层设置为岩棉层结构,提高保温效果。
[0023]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上述的屋面变形缝节点的防水结构,相较于现有技术,其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涉及一种屋面变形缝节点的防水结构,该屋面变形缝节点的防水结构包括屋面板、防水层、保温层、保护层、背衬材料、填充层以及镀锌铁皮泛水板。第一墙面板与第二墙面板两侧的防水结构对称设置。第一防水层的一端铺设在地面板上,隔离层铺设在第一墙面板上。第二防水层位于第一防水层的上方且间隙设置,间隙内填充有保温层,用于保温。第三防水层的一端铺设在第二防水层的上表面,第三防水层的中间段与隔离层的侧面连接后翻折与第一墙面板的上端侧面连接,第三防水层的另一端铺设在第一墙面板的上端表面。第四防水层设置在第一墙面板的上端,用于包裹保护第三防水层的端部。保护层设置在第三防水层与第四防水层的表面,用于保护防水层。填充层填充设置在变形缝内,背衬材料密封变形缝的开口。镀锌铁皮泛水板架设在第一墙面板与第二墙面板的上方。采用多道独立的防水层,且防水层之间搭接紧凑,大大提高了屋面变形缝的防水效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变形缝处常常出现渗水、漏水的问题导致屋面板出现开裂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为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相应的附图。
[0025]图1为本技术的屋面变形缝节点的防水结构的一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0026]图中:10.屋面变形缝节点的防水结构,21.地面板,22.第一墙面板,23.第二墙面板,24.变形缝,31.加强层,32.丙纶布,33.第一防水层,34.第二防水层,35.第三防水层,36.第四防水层,40.保温层,50.保护层,61.泡沫棒,62.第一密封卷材,63.第二密封卷材,70.填充层,80.镀锌铁皮泛水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屋面变形缝节点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屋面板,所述屋面板包括地面板、第一墙面板与第二墙面板,所述第一墙面板与所述第二墙面板间隔设置在所述地面板上;所述屋面板设置有变形缝,所述变形缝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墙面板与所述第二墙面板之间,所述变形缝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地面板内;防水层,包括第一防水层、第二防水层、隔离层、第三防水层与第四防水层,所述第一防水层的一端铺设在所述地面板上,所述第一防水层的另一端与所述隔离层连接,所述隔离层铺设在所述第一墙面板上;所述第二防水层位于所述第一防水层的上方且间隙设置,所述间隙内填充有保温层;所述第三防水层的一端铺设在所述第二防水层的上表面,所述第三防水层的中间段与所述隔离层的侧面连接后翻折与所述第一墙面板的上端侧面连接,所述第三防水层的另一端铺设在所述第一墙面板的上端表面;所述第四防水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墙面板的上端,用于包裹保护所述第三防水层的端部;所述保温层,用于保温;保护层,设置在所述第三防水层与所述第四防水层的表面,用于保护所述防水层;背衬材料,用于密封所述变形缝的开口;填充层,填充设置在所述变形缝内;以及,镀锌铁皮泛水板,架设在所述第一墙面板与所述第二墙面板的上方;其中,所述第一墙面板与所述第二墙面板两侧的防水结构对称设置,所述第一防水层、所述第二防水层、所述隔离层、所述第三防水层与所述第四防水层均设置有两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屋面变形缝节点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防水层铺设在所述第二防水层上表面的长度不小于20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屋面变形缝节点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防水层位于所述第一墙面板侧边的搭接长度不小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强吴锦文於寅胡毅峰姚帅黄澍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建工第一建筑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