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应于贝类活体的贝壳ARS标记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28524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2: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应于贝类活体的贝壳ARS标记方法,属于水产动物标记技术领域,所述方法为选取壳长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应于贝类活体的贝壳ARS标记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贝类的化学标记方法,特别涉及一种适应于贝类活体的贝壳ARS标记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水产动物标记技术,既可用于水产动物的标记放流并调查其资源及活动情况,又可应用于大规模的选择育种,如家系选育等。为便于不同家系、不同处理组之间的区分,就需要对不同家系及不同处理组的贝类进行标记。常见的贝类标记的方法可以分为四类:(1)物理标志法(a.外部标志法,b.内部标志法);(2)化学标志法;(3)生物标志法;(4)分子标志法。物理标志易对贝类造成损伤。生物标记只能标记特定种类的贝类,应用局限,并且标志所需时间长;分子标记不易对动物造成危害,但其检测复杂、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适应于贝类活体的贝壳ARS标记方法,所述方法标记明显、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对贝类无生理损伤的环境友好型的标记方法。
[0004]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5]一种适应于贝类活体的贝壳ARS标记方法,所述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0006](1)选取需要标记的贝类苗种:根据需要获取贝类苗种,所选取贝类苗种壳长2

6mm;
[0007](2)在纯净的贝类养殖用水中溶解5mg/L茜素红S(ARS);
[0008](3)将贝类苗种步骤(2)溶解有茜素红S的贝类养殖用水中浸染72h,期间正常投喂微藻,之后用绿光检测是否标记成功;
[0009](4)将标记后的贝类正常养殖养殖,之后用荧光体视镜的绿光检查标记,贝类发出红光表示,染色成功。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方案,在所述步骤(3)中,所述贝类苗种浸染密度为1000

4000粒/平方米。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方案,所述贝类苗种可以是海水及淡水双壳类、腹足类等具有石灰质外壳的苗种。
[0011]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
[0012]本专利技术的标记方法,通过将1

5mm的幼虫在溶解有ARS(5mg/L)养殖水体中浸染72h,期间正常投喂微藻。可保证在不对贝类个体造成生理损伤的前提下标记保持持久,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实施例来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解释,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受实施例任何形式上的限制。
[0014]实施例1
[0015]以壳长4

5mm的菲律宾蛤仔标记为例,依次按如下步骤操作:
[0016](1)选取4

5mm菲律宾蛤仔幼苗,将蛤仔壳质表面藻类清洗干净。
[0017](2)在纯净的海水中溶解ARS(5mg/L)。水体选取贝类天然生活水域的自然水体,配置ARS(5mg/L)的浸染溶液,三个重复。
[0018](3)将菲律宾蛤仔幼虫以2000粒/平方米在3L透明小桶中浸染72h,每个小桶30粒,期间每天正常投喂2次并且正常充气以便模拟流动海水环境,浸染后用LEICA DM 4000B的绿色激发光检测是否标记成功。菲律宾蛤仔壳质边缘处在绿光激发光的照射下有强烈的红色荧光信号,明场状态下,浸染的蛤仔壳质呈紫红色。在本实验中,ARS浓度在5mg/L均有明显标记。
[0019](4)将标记的菲律宾蛤仔正常喂养两个月,两天一次全部换水,之后用荧光体视镜(绿光激发光)检查标记。
[0020]将浸染后的菲律宾蛤仔幼虫正常喂养69天,间隔两天100%换水,期间记录存活率,荧光体视镜(绿光激发光)逐个检测标记状况。ARS(5mg/L)浸染的菲律宾蛤仔,在绿光照射下,显示出明显的紫红色荧光标记。Ars 5mg L
‑1有1只蛤仔死亡,其他浸染组和对照组在72h浸染试验中均无死亡。没有证据表明死亡是由浸染引起的,可能是因为细菌或其他因素。蛤仔恢复培养69天,ARS(5mg/L)浸染的菲律宾蛤仔可产生清晰、明亮的红色荧光标记。蛤仔恢复培养69天,试验组平均存活率为80.33%,考虑到自然死亡,蛤仔存活率几乎不受影响。蛤仔恢复续养69天,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壳长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荧光物质对蛤仔的生长和存活没有影响。
[0021]实施例2
[0022]以壳长2mm的青蛤标记为例,依次按如下步骤操作:
[0023]1)选取1

2mm青蛤幼苗,将青蛤表面藻类清洗干净。
[0024]2)在纯净的海水中溶解ARS,水体选取贝类天然生活水域的自然水体,用海水配置ARS(5mg/L)的浸染海水,同时设置对照组,三个重复。
[0025]3)将青蛤幼虫以2000粒/平方米在3L透明小桶中浸染72h,每个小桶30粒,期间每天正常投喂2次并且正常充气以便模拟流动海水环境,浸染后用荧光体视镜(绿光激发光)检查是否标记成功。明场状态下,浸染的青蛤壳质呈紫红色。
[0026]4)将标记的青蛤正常喂养69天,两天一次全部换水,之后用荧光体视镜(绿光激发光)检查标记。
[0027]将浸染后的青蛤幼虫正常喂养69天,间隔两天全换水,期间记录存活率(以贝壳张开为判定死亡的标准),用荧光体视镜(绿光激发光)逐个检测标记状况,浸染结果均显示清晰。浸染组和对照组在72h浸染试验中均无死亡。青蛤恢复续养69天,5mg/L ARS浸染的青蛤壳质可产生清晰、明亮的红色荧光标记。青蛤恢复续养58天,试验组平均存活率大于80%,考虑到自然死亡,青蛤存活率几乎不受影响。青蛤恢复续养69天,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壳长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荧光物质对青蛤的生长和存活没有影响。
[0028]实施例3
[0029]以壳长1

2mm的脉红螺标记为例,依次按如下步骤操作:
[0030]1)选取1

2mm脉红螺幼苗,将脉红螺表面藻类清洗干净。
[0031]2)在纯净的海水中溶解ARS,水体选取贝类天然生活水域的自然水体,用海水配置浓度为ARS(5mg/L)的浸染海水,同时设置对照组,三个重复。
[0032]3)将脉红螺幼虫以2000粒/平方米在3L透明小桶中浸染72h,每个小桶30粒,期间每天正常投喂2次并且正常充气以便模拟流动海水环境,浸染后用荧光体视镜(绿光激发光)检查是否标记成功。结果表明,脉红螺壳质在绿光激光的照射下有强烈的光信号,明场状态下,浸染的脉红螺壳质呈紫红色。
[0033]4)将标记的脉红螺正常喂养两个月,两天一次全部换水,之后用荧光体视镜(绿色激发光)检查标记。
[0034]将浸染后的脉红螺幼虫正常喂养69天,间隔两天全换水,期间记录存活率,用荧光体视镜(绿色激发光)逐个检测标记状况。蛤仔恢复培养69天,ARS(5mg/L)浸染的脉红螺可产生清晰、明亮的红色荧光标记。浸染组和对照组在72h浸染试验中均无死亡。脉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应于贝类活体的贝壳ARS标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1)选取需要标记的贝类苗种,所选取贝类苗种壳长2

6mm;(2)在纯净的贝类养殖用水中溶解5mg/L茜素红S;(3)将贝类苗种在步骤(2)溶解有茜素红S的贝类养殖用水中浸染72h,期间正常投喂微藻,之后用绿光检测是否标记成功;(4)将标记后的贝类正常养殖养殖,之后用荧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秀俊吴磊张天时涂康周丽青刘志鸿吴彪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