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柱滑移节点、建筑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83468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2: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梁柱滑移节点、建筑物,梁柱滑移节点,其中的梁柱滑移节点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柱体以及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梁体、连接件,柱体及梁体分别设置有第一力释放组件,第一力释放组件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钢板以及栓接于两个第一钢板的外侧面之间的多根对穿螺杆,每根对穿螺杆的外周侧套装有波纹套管以将对穿螺杆与对应的柱体或者梁体的混凝土隔离,柱体与梁体相邻近的侧面上的第一钢板与连接件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降低第一钢板在轴向上的刚度,使沿着柱体的轴向传导的载荷能够被梁体承担,沿着梁体的轴向传导的载荷能够被柱体承担,梁柱节点承受的载荷更加合理,材料利用效率更高、经济性更好,节点可靠性得到提升。性得到提升。性得到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梁柱滑移节点、建筑物


[0001]本技术涉及钢混结构设计
,具体涉及一种梁柱滑移节点、建筑物。

技术介绍

[0002]《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规定“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新建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等公共建筑应当采用隔震减震技术,保证发生本区域设防地震时不丧失建筑功能。”屈曲约束支撑是目前应用范围最广的减震技术,屈曲约束支撑除支撑阻尼器产品外,支撑与框架结构的连接是产品能正常发挥减震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证结构达到设防目标的性能需求和保障结构基本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规吨位的屈曲约束支撑的连接方法已经比较成熟,且有较多工程应用。但是常规的连接方法很难满足超大吨位的屈曲约束支撑的连接需要。
[0003]在学术研究方面,公知文献《基于滑移连接的防屈曲支撑钢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研究》(公开日期2019年2月,建筑结构学报)中指出,现行BRB(防屈曲支撑,也即前述的屈曲约束支撑)节点板设计方法无法保证该节点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性能,其主要原因是大变形下节点板与相邻梁柱之间存在显著的开合效应(如该公知文献的图4所示),当地震作用从右往左施加在结构上时, BRB对节点板产生压力作用,而此时梁柱剪力所产生的弯曲变形又会对节点板产生张拉力;而当地震作用从左往右施加在结构上时,BRB对节点板产生拉力作用,此时,梁柱剪力又会对节点板产生夹紧力。这种由于梁柱弯曲而对节点板产生的张开、闭合效应亦称为开合效应,显然,此相互作用在节点板连接设计中未予以充分考虑。
[0004]在现实设计方面,小吨位BRB阻尼器与混凝土的连接不太困难,因为钢筋混凝土本身的约束作用比较强,一般不需要特别处理。但对于大吨位BRB阻尼器与混凝土的连接,为了使力可靠地传递给柱子,一般需要在柱子中设置型钢,且需要使BRB的预埋件与型钢焊接,这种连接方式给施工造成极大的困难,突出表现为钢筋没法有效绑扎,一旦绑扎完钢筋,预埋件安装不了(如图10a至图10c所示);另外,钢格栅在变形时会挤压混凝土,产生局部压应力,对于小吨位阻尼器,其局部压应力尚在混凝土可承担的范围内,但对于大吨位阻尼器,被挤压的混凝土势必会被压碎,压碎后的混凝土不再能为钢格栅提供支撑,也就是不能再提供力(图11所示)。
[0005]因而超大吨位屈曲约束支撑需要选用剪力释放型滑移节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设计的梁柱滑移节点、建筑物可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面的问题。
[0007]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梁柱滑移节点,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柱体以及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梁体、连接件,所述柱体及所述梁体分别设置有第一力释放组件,所述第一力释放组件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钢板以及栓接于两个所述第一钢板的外侧面之间的多根对穿螺杆,每根所述对穿螺杆的外周侧套装有波纹套管以将所述对穿螺杆与对应的所述柱体或者所述梁体的混凝土隔离,所述柱体与所述梁体相邻近的侧面上的所述第
一钢板与所述连接件连接。
[000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柱体具有预埋的芯板,所述芯板上构造有多个通孔,多根所述对穿螺杆中的部分对穿螺杆分别一一对应地穿行于所述通孔内;和/或,所述梁体具有预埋的芯板,所述芯板上构造有多个通孔,多根所述对穿螺杆中的部分对穿螺杆分别一一对应地穿行于所述通孔内。
[000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多根所述对穿螺杆以等间距的方式沿着所述柱体或者所述梁体的轴向布置多组。
[00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组所述对穿螺杆内包括有沿水平方向等间距布置的多根所述对穿螺杆。
[00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梁柱滑移节点还包括两组第二力释放组件,两组所述第二力释放组件分别一一对应的设于所述柱体及梁体上,所述第二力释放组件包括第二钢板,在所述第二钢板的一个侧面上设有多根内螺杆,所述多根内螺杆的外周侧套装有截面为长圆孔形的钢套筒,所述长圆孔形的长轴与所述柱体的长度方向平行,且所述钢套筒的一端为闭口以将所述内螺杆与所述柱体的混凝土隔离。
[00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力释放组件还包括定位端板,所述定位端板连接于所述钢套筒的开口端且与所述钢套筒的轴线垂直,所述定位端板上具有定位连接孔。
[00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多根所述内螺杆以等间距的方式沿着所述柱体的轴向布置多组;每组所述内螺杆包括有沿水平方向等间距布置的多根所述内螺杆。
[00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钢套筒的外圆周侧套装有螺旋箍筋,所述螺旋箍筋邻近所述第二钢板设置;和/或,所述波纹套管的至少一端的外圆周侧套装有螺旋箍筋,所述螺旋箍筋邻近所述第一钢板设置。
[00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芯板与混凝土之间夹设有滑动层。
[0016]本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建筑物,包括上述的梁柱滑移节点。
[0017]本技术的梁柱滑移节点、建筑物,在柱体以及梁体上分别设置第一力释放组件,如此在连接件中施力时,由于对穿螺杆的外周侧套装有波纹套管使混凝土与对穿螺杆脱离直接接触,且由于波纹套管的波纹凹凸结构,从而有效降低第一钢板在轴向上的刚度,此时使沿着柱体的轴向传导的载荷能够被梁体承担,同样道理的,沿着梁体的轴向传导的载荷能够被柱体承担,进而使本技术的梁柱节点承受的载荷更加合理,材料利用效率更高、经济性更好,节点可靠性得到提升。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梁柱滑移节点的结构示意图(部分透视)。
[0019]图2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梁柱滑移节点的结构示意图(部分透视)。
[0020]图3是图2中A

A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是图3中F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2]图5是图2的右侧视图(局部)。
[0023]图6是图5中G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4]图7是图2中的钢套筒与定位端板组合为一体的正视图。
[0025]图8是图7中1

1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9是图8中2

2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10a为现有技术中的梁柱节点中的BRB的预埋件与型钢焊接的正视图。
[0028]图10b为图10a的俯视图。
[0029]图10c为图10a的左视图。
[0030]图11为现有技术中的被挤压的混凝土与钢格栅之间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0031]图中:1、柱体;2、梁体;3、连接件;31、第一连接杆;32、第二连接杆;41、第一钢板;42、对穿螺杆;421、锁定螺母;43、波纹套管;51、第二钢板;52、内螺杆;53、钢套筒;54、定位端板;541、定位连接孔;7、混凝土;8、螺旋箍筋;a、拉伸力;100、芯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2]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梁柱滑移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柱体(1)以及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梁体(2)、连接件(3),所述柱体(1)及所述梁体(2)分别设置有第一力释放组件(4),所述第一力释放组件(4)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钢板(41)以及栓接于两个所述第一钢板(41)的外侧面之间的多根对穿螺杆(42),每根所述对穿螺杆(42)的外周侧套装有波纹套管(43)以将所述对穿螺杆(42)与对应的所述柱体(1)或者所述梁体(2)的混凝土(7)隔离,所述柱体(1)与所述梁体(2)相邻近的侧面上的所述第一钢板(41)与所述连接件(3)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柱滑移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柱体(1)具有预埋的芯板(100),所述芯板(100)上构造有多个通孔,多根所述对穿螺杆(42)中的部分对穿螺杆(42)分别一一对应地穿行于所述通孔内;和/或,所述梁体(2)具有预埋的芯板(100),所述芯板(100)上构造有多个通孔,多根所述对穿螺杆(42)中的部分对穿螺杆(42)分别一一对应地穿行于所述通孔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柱滑移节点,其特征在于,多根所述对穿螺杆(42)以等间距的方式沿着所述柱体(1)或者所述梁体(2)的轴向布置多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梁柱滑移节点,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对穿螺杆(42)内包括有沿水平方向等间距布置的多根所述对穿螺杆(4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柱滑移节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组第二力释放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威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博睿杰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