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试电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7908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2:21
一种试电笔,包括绝缘外壳、测试触头、氖管和电极,测试触头设置在绝缘外壳上,在绝缘外壳表面有电极而绝缘外壳内设有氖管,其特征在于,在绝缘外壳内设有电阻、氖管、弹簧以及绝缘外壳上的电极,而在绝缘外壳内设置了一条与该电阻、氖管和弹簧并联的分流电阻线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试电笔增加了一部分分流电阻,使得分流电阻一端也接入电路,通过人体与电极的接触不仅能够判断是否带电还可以判断出是否是对人体有潜在威胁的危险电压,提高使用安全性。性。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试电笔
[0001]

[0002]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子产品测试工具,尤其涉及一种能够识别安全和危险电压的试电笔。
[0003]
技术介绍

[0004]目前,公知的试电笔构造是由测试触头、限流电阻、氖管、金属弹簧和手触电极串联而成。将测试触头与被测物接触,人手接触手触电极,当被测物相对大地具有较高电压时,氖管启辉,表示被测物带电。但是,很多电器的金属外壳不带有对人体有危险的触电电压,仅表示分布电容和/或正常的电阻感应产生电势,使氖管启辉。一般试电笔不能区分有危险的触电电压和无危险的感应电势,给检测漏电造成困难,容易造成错误判断。
[0005]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针对现有问题,提供了提供了一种能够识别安全电压和危险电压的试电笔,增加了一部分分流电阻,使得分流电阻一端也接入电路,通过人体与电极的接触不仅能够判断是否带电还可以判断出是否是对人体有潜在威胁的危险电压,提高使用安全性。
[0007]本技术所涉及的一种试电笔,包括绝缘外壳、测试触头、氖管和电极,测试触头设置在绝缘外壳上,在绝缘外壳表面有电极而绝缘外壳内设有氖管,其特征在于,在绝缘外壳内设有电阻、氖管、弹簧以及绝缘外壳上的电极,而在绝缘外壳内设置了一条与该电阻、氖管和弹簧并联的分流电阻线路。
[0008]该并联的两条连通电路,分别为第一连通电路和第二连通电路,而其中第二连通电路即为包含了分流电阻的分流电阻线路。
[0009]该第一连通电路中依次串联了限流电阻、发光氖管和第一弹簧,最终连接到绝缘体外壳上的手触电极。
[0010]该第二连通电路上依次串联了分流电阻、第二弹簧,最终连接到绝缘体外壳上的识别电极。
[0011]该绝缘外壳中间有一块透明结构区,而设置在绝缘外壳内的氖管对应该透明结构区。
[0012]本技术所涉及的试电笔增加了一部分分流电阻,使得分流电阻一端也接入电路,通过人体与电极的接触不仅能够判断是否带电还可以判断出是否是对人体有潜在威胁的危险电压,提高使用安全性。
[0013]【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所涉及一种试电笔的结构示意图;
[0015]其中:10、外壳;11、限流电阻;12、第一弹簧;13、手触电极;14、透明结构区;20、测试触头;21、分流电阻;22、第二弹簧;23、识别电极;30、氖管;100、第一连通电路;200、第二连通电路;
[0016]【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
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9]请参考附图1所示,其中示出了一种试电笔,包括绝缘外壳10、测试触头20、氖管30和电极,测试触头20设置在绝缘外壳10上,在绝缘外壳10表面有电极而绝缘外壳10内设有氖管30,其特征在于,在绝缘外壳10内设有电阻、氖管30、弹簧以及绝缘外壳10上的电极,而在绝缘外壳10内设置了一条与该电阻、氖管和弹簧并联的分流电阻线路。
[0020]该并联的两条连通电路,分别为第一连通电路100和第二连通电路200,而其中第二连通电路200即为包含了分流电阻21的分流电阻线路。
[0021]该第一连通电路100中依次串联了限流电阻11、发光氖管30和第一弹簧12,最终连接到绝缘体外壳10上的手触电极13。
[0022]该第二连通电路200上依次串联了分流电阻21、第二弹簧22,最终连接到绝缘体外壳上的识别电极23。
[0023]该绝缘外壳10中间有一块透明结构区14,而设置在绝缘外壳10内的氖管30对应该透明结构区14。改透明结构区14是为了让氖管发光情况能够顺利被使用者观察到从而能够通过氖管是否发光来判断带电与否或者是否带有危险电压。
[0024]该试电笔使用的时候,用测试触头20接触电器设备,而人手握住试电笔部分,当人手只和手触电极电极13接触的时候,会使得测试触头20、限流电阻11、氖管30至手触电极13构成回路,人手只和手触电极13接触的情况下,氖管30启辉,表示被测物带电。
[0025]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试电笔进行进一步测试,即该设备是否带有危险电压,当人手同时接触手触电极13和识别电极23时,若被测物不带危险电压,无危险电势时,由于电势源内阻很大,从而降低了被测物的带电电位,则氖管不启辉,若被测物带有危险触电电压,因其内阻小,接入分流电阻21几乎不降低被测物带电电位,则氖管30保持启辉,表明被测物带有危险电压,从而达到能够区别安危电压的目的。
[0026]本技术所涉及的试电笔增加了一部分分流电阻,使得分流电阻一端也接入电路,通过人体与电极的接触不仅能够判断是否带电还可以判断出是否是对人体有潜在威胁的危险电压,提高使用安全性。
[0027]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技术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作出些许变更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技术技术是指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试电笔,包括绝缘外壳、测试触头、氖管和电极,测试触头设置在绝缘外壳上,在绝缘外壳表面有电极而绝缘外壳内设有氖管,其特征在于,在绝缘外壳内设有电阻、氖管、弹簧以及绝缘外壳上的电极,而在绝缘外壳内设置了一条与该电阻、氖管和弹簧并联的分流电阻线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试电笔,其特征在于,该并联的两条连通电路,分别为第一连通电路和第二连通电路,而其中第二连通电路即为包含了分流电阻的分流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晓宇傅磊郭凤刚李若波蒋欣恒黄建龙陈磊徐浩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新越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