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致变色组件及其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27508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9 10: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致变色组件及其制作方法,该组件包括第一电极层、与第一电极层相对的第二电极层、以及在所述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之间的固态的电致变色层,所述电致变色层采用聚合物连接料与电致变色材料的复合结构,还包括作用于所述电致变色层的加热层,所述电致变色层响应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其粘度。本发明专利技术充分利用透明加热膜的透明以及加热特性,在短时间内对多合一电致变色器件进行加热,降低固态多合一电致变色层的粘度,从而导致离子迁移速率变快,进而极大地缩短了变色的响应时间以及增加了电致变色器件着色态的对比度。间以及增加了电致变色器件着色态的对比度。间以及增加了电致变色器件着色态的对比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致变色组件及其制作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是关于电子设备部件制备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电致变色组件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电致变色是指材料的光学特性在外加电信号驱动下产生可逆变化的现象。电致变色材料和器件在节能建筑的智能窗户、自动调光后视镜、可穿戴显示、军事伪装等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0003]区别于传统的逐层生长的电致变色器件(电致变色层+电解质层+离子储存层),多合一的电致变色层由于电致变色材料、电解质以及补充材料在一个均匀的体系中,因此结构非常简单,器件制备成本较低。
[0004]多合一使用最多的电致变色材料是紫精,多合一电致变色层也有固态与液态之分。由于固态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因此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固态多合一电致变色器件的缺点是变色响应时间很长、变色对比度较低,其主要原因在于紫精需要移动到电极表面才能变色,但是固态多合一体系分子迁移非常缓慢。
[0005]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致变色组件及其制作方法,其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采用固态体系作为多合一电致变色层的体系,存在紫精迁移速率慢,导致变色不充分,对比度低以及变色响应时间长的技术问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组件,包括第一电极层、与第一电极层相对的第二电极层、以及在所述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之间的固态的电致变色层,
[0008]所述电致变色层采用聚合物连接料与电致变色材料的复合结构,
[0009]还包括作用于所述电致变色层的加热层,所述电致变色层响应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其粘度。
[001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聚合物连接料采用聚乙烯醇缩丁醛、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偏氟乙烯或聚氧化乙烯。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致变色材料包括紫精。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层为透光率大于等于50%的透明加热膜。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透明加热膜选自金属网格导电膜、金属丝、印刷的金属导线或ITO。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致变色层同时作为电解质层和离子储
存层。
[001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组件的制作方法,包括:
[0016]提供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
[0017]配制含有聚合物连接料与电致变色材料的电致变色浆料;
[0018]将电致变色浆料置于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之间进行固化,形成电致变色层;
[0019]在第一电极层和/或第二电极层的一侧形成加热层,所述电致变色层响应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其粘度。
[002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层为透光率大于等于50%的透明加热膜。
[002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致变色层同时作为电解质层和离子储存层。
[002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聚合物连接料采用聚乙烯醇缩丁醛、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偏氟乙烯或聚氧化乙烯,和/或所述电致变色材料包括紫精。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充分利用透明加热膜的透明以及加热特性,在短时间内对多合一电致变色器件进行加热,降低固态多合一电致变色层的粘度,从而导致离子迁移速率变快,进而极大地缩短了变色的响应时间以及增加了电致变色器件着色态的对比度。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电致变色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a至图2c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电致变色组件制备流程中的中间结构示意图;
[0026]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电致变色层的粘度与温度的关系示意图;
[0027]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器件着色褪色响应时间以及对比度与室温对比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0029]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
[0030]如图1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方式的一种电致变色组件10,包括第一电极层11、与第一电极层11相对的第二电极层12、以及在所述第一电极层11和第二电极层12之间的固态的电致变色层13。
[0031]第一电极层11作为工作电极,第二电极层12作为对电极,在通电后,第一电极层11与第二电极层12之间可以形成电场,以使得电致变色层13可以发生颜色变化。
[0032]第一电极层11和第二电极层12主要用以导电,对其材料本身没有限制,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层可以采用金属层,比如材料可以采用金、银、铜、镍、钨、钛等。
[0033]但是根据组件10的特定应用领域,比如用作窗户玻璃、汽车后视镜等时,需要对电
极的透光度有一定要求,此时,第一电极层11和第二电极层12至少之一需要具备一定的透光度。
[0034]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层11和第二电极层12可以通过包含具有高光透射率、低薄层电阻等特性的材料来形成。例如,第一电极层11和第二电极层12可以包含以下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ITO(铟锡氧化物)、FTO(氟掺杂的锡氧化物)、AZO(铝掺杂的锌氧化物)、GZO(镓掺杂的锌氧化物)、ATO(锑掺杂的锡氧化物)、IZO(铟掺杂的锌氧化物)、NTO(铌掺杂的钛氧化物)、ZnO(氧化锌)、OMO(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和CTO的透明导电氧化物,银(Ag)纳米线,金属网或OMO(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等。
[0035]电致变色层13采用多功能合一的电致变色层,其同时具有电致变色层、电解质层和离子储存层的功能。电致变色层13采用聚合物连接料与电致变色材料的复合结构。
[0036]聚合物连接料作为电解质的骨架,其流动状态受温度影响最大,如聚乙烯醇缩丁醛(PVB)、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偏氟乙烯(PVDF)、聚氧化乙烯(PEO、PEG)等。
[0037]电致变色材料是指材料在电流或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光吸收或光散射,从而导致颜色产生稳定可逆变化的现象。电致变色材料可以使用无机电致变色化合物和有机电致变色化合物的任意。如无机过渡金属氧化物二氧化钛、Ni(OH)2等,有机紫精、聚苯胺、酞花菁等。本实施例中,电致变色材料优选为紫精及其同系物。
[0038]为了使得电致变色层13同时具备离子储存层功能和电解质层功能,电致变色层13的材料中还含有离子储存材料和盐,其中,离子储存材料主要是二茂铁等;盐主要是锂盐,例如LiTFSI、高氯酸锂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致变色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极层、与第一电极层相对的第二电极层、以及在所述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之间的固态的电致变色层,所述电致变色层采用聚合物连接料与电致变色材料的复合结构,还包括作用于所述电致变色层的加热层,所述电致变色层响应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其粘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连接料采用聚乙烯醇缩丁醛、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偏氟乙烯或聚氧化乙烯。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致变色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材料包括紫精。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组件,所述加热层为透光率大于等于50%的透明加热膜。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致变色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加热膜选自金属网格导电膜、金属丝、印刷的金属导线或ITO。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馨洲苏文明黄晨超胡子首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中亿丰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