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位于悬臂结构的施工升降机基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74256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9 10: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位于悬臂结构的施工升降机基础,包括地下室顶板和塔楼主体,所述塔楼主体的外框设置有施工升降机,临近塔楼主体设有一圈沉降后浇带,施工升降机邻近地下室顶板上的后浇带,施工升降机下方的地下室顶板上浇筑施工升降机基础梁,地下室顶板底部通过螺栓固定有拉梁,且拉梁两端分别连接有施工升降机基础梁和塔楼框柱,拉梁下方倾斜设置有斜柱,且斜柱两端分别连接塔楼框柱和施工升降机基础梁。本发明专利技术施工升降机基础以塔楼的大截面塔楼框柱作为支承结构,建立了“基础梁+斜柱+拉梁”的受力体系,形成了稳定的三角支撑体系,将施工升降机荷载尽可能传递至塔楼框柱,将基础加固措施限制在一层范围。础加固措施限制在一层范围。础加固措施限制在一层范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位于悬臂结构的施工升降机基础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地下室顶板施工升降机基础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位于悬臂结构的施工升降机基础。

技术介绍

[0002]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施工中,施工升降机是对人员和材料的垂直运输普遍使用的施工机械。常规的施工升降机基础为在平整结实的地面上设置一块矩形混凝土厚板或整体浇筑于基础底板上,将荷载较均匀地分散到地基。
[0003]超高层建筑中大多具有多层地下室,多数情况下施工升降机仅服务于地上结构施工,若将此类施工升降机基础浇筑于底板,将造成地下室部分结构需后期施工,对整体施工有较大影响。因此,多数情况下考虑在地下室顶板处安装施工升降机,但在结构设计时未考虑施工升降机的安装需求,且超高层塔楼施工中,由于塔楼和周围地下室结构荷载差距较大,常常在塔楼周围距离外框柱3

5米设置一圈后浇带,且该沉降后浇带需待主体结构封顶方可浇筑混凝土。该后浇带往往临近施工升降梯基础位置,使得施工升降梯的传力体系更加不利。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往往需要对结构构件加固处理或进行额外的支撑,将施工升降机荷载传递到底板或其他承载力较强的结构构件。
[0004]设置在地下室顶板的升降机基础比较常见的方法是将施工升降机荷载通过临时支撑逐层传递到底板上,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钢管脚手架回顶,另一种是用临时柱支撑,从底板逐层支顶至顶板。此类基础方案可以有效地将施工升降机荷载传递到底板上,但需要层层设置临时支撑,虽然不影响地下室主体结构施工,但对每层地下室的机电管线的施工仍会有较大影响,如图1所示,设置服务于外框施工的施工升降机3台,为了降低对地下室施工的影响,外框3台施工升降机的基础设置于地下室结构顶板。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解决施工升降机于顶板施工的荷载传递问题,无需使用钢管脚手架进行多层的支撑回顶,无需使用临时柱支撑进行层层回顶,解决后浇带梁承载力不足的问题,降低顶板出现裂缝的可能性。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位于悬臂结构的施工升降机基础,包括地下室顶板和塔楼主体,所述塔楼主体的外框设置有施工升降机,临近塔楼主体设有一圈沉降后浇带,施工升降机邻近地下室顶板上的后浇带,施工升降机下方的地下室顶板上浇筑施工升降机基础梁,地下室顶板底部通过螺栓固定有拉梁,且拉梁两端分别连接有施工升降机基础梁和塔楼框柱,拉梁下方倾斜设置有斜柱,且斜柱两端分别连接塔楼框柱和施工升降机基础梁。
[0007]进一步的,所述施工升降机基础梁采用混凝土梁设置在施工升降机的导轨节正下方,并且施工升降机基础梁两端延伸与地下室结构梁连接形成整体。
[0008]进一步的,所述施工升降机基础梁和拉梁之间的连接处设置斜柱做支撑,且斜柱
下端与邻近的塔楼框柱根部连接。
[0009]进一步的,所述斜柱采用钢构件,同时拉梁采用钢构件。
[0010]进一步的,所述斜柱与施工升降机基础梁之间的连接处端头焊接有安装板,且安装板通过施工升降机基础梁内部浇筑的锚杆固定在施工升降机基础梁上,且支撑垫和施工升降机基础梁之间垫有支撑垫,且支撑垫中部凸块插接在限位槽内部,施工升降机基础梁浇筑时内部放置有埋置板,且埋置板上安装锚杆。
[0011]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垫采用橡胶材质构成。
[0012]进一步的,所述斜柱采用混凝土构件,且斜柱和拉梁浇筑成一体结构。
[0013]进一步的,所述塔楼框柱上设置的拉梁与相邻的另一组塔楼框柱上设置的拉梁之间形成夹角,且拉梁和施工升降机基础梁之间形成锐角结构。
[0014]进一步的,所述地下室顶板内部设置的钢筋与拉梁形成交叉错位。
[0015]进一步的,所述斜柱与施工升降机基础梁之间的连接处位于施工升降机底部位置。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7]位于施工升降机下方的地下室顶板结构梁,因为后浇带的缘故成为悬臂结构,施工升降机基础位于该悬臂结构之上,受力更加不利,故以塔楼的大截面塔楼框柱作为支承结构,建立了“基础梁+斜柱+拉梁”的受力体系,形成了稳定的三角支撑体系,将施工升降机荷载尽可能传递至塔楼框柱,只需要在地下室一层进行斜柱支撑,将基础加固措施限制在一层范围,相较传统支撑方法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的投入,有效地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现有施工升降机基础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三角支撑体系示意图。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钢构件安装节点示意图。
[0022]图中,1、施工升降机;2、拉梁;3、塔楼框柱;4、后浇带;5、斜柱;51、安装板;52、支撑垫;53、限位槽;54、锚杆;55、埋置板;6、施工升降机基础梁;7、地下室顶板;8、塔楼主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0024]参照图2至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位于悬臂结构的施工升降机基础的一个实施例,包括地下室顶板7和塔楼主体8,塔楼主体8的外框设置有施工升降机 1,临近塔楼主体8设有一圈沉降后浇带,且施工升降机1邻近地下室顶板7 上的后浇带4,施工升降机1下方的地下室顶板7上浇筑施工升降机基础梁6,地下室顶板7底部通过螺栓固定有拉梁2,且拉梁2两端分别连接有施工升降机基础梁6和塔楼框柱3,拉梁2下方倾斜设置有斜柱5,且斜柱5两端分别连接塔楼框柱3和施工升降机基础梁6,施工升降机于顶板施工的荷载传递,避免施工升降
机基础范围的各层地下室各层结构都将长期处于悬挑状态。
[0025]施工升降机基础梁6采用混凝土梁设置在施工升降机1的导轨节正下方,并且施工升降机基础梁6两端延伸与地下室结构梁连接形成整体,在受力点加强支撑。
[0026]施工升降机基础梁6和拉梁2之间的连接处设置斜柱5做支撑,且斜柱5 下端与邻近的塔楼框柱3根部连接,将支撑的力传递给塔楼框柱3。
[0027]斜柱5采用钢构件,同时拉梁2采用钢构件,拆除方便且材料可以回收;
[0028]斜柱5与施工升降机基础梁6之间的连接处端头焊接有安装板51,且安装板51通过施工升降机基础梁6内部浇筑的锚杆54固定在基础梁6上,且支撑垫52和施工升降机基础梁6之间垫有支撑垫52,且支撑垫52中部凸块插接在限位槽53内部,施工升降机基础梁6浇筑时内部放置有埋置板55,且埋置板55上安装锚杆54,支撑垫52采用橡胶材质构成,更好的适应热胀冷缩。
[0029]斜柱5采用混凝土构件,且斜柱5和拉梁2浇筑成一体结构,采用混凝土临时斜撑可任意浇筑成型,适应斜撑不同的角度和长度变化;且与混凝土结构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位于悬臂结构的施工升降机基础,其特征在于,包括地下室顶板(7)和塔楼主体(8),所述塔楼主体(8)的外框设置有施工升降机(1),临近塔楼主体(8)设有一圈沉降后浇带,施工升降机(1)邻近地下室顶板(7)上的后浇带(4),施工升降机(1)下方的地下室顶板(7)上浇筑施工升降机基础梁(6),地下室顶板(7)底部通过螺栓固定有拉梁(2),且拉梁(2)两端分别连接有施工升降机基础梁(6)和塔楼框柱(3),拉梁(2)下方倾斜设置有斜柱(5),且斜柱(5)两端分别连接塔楼框柱(3)和施工升降机基础梁(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位于悬臂结构的施工升降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升降机基础梁(6)采用混凝土梁设置在施工升降机(1)的导轨节正下方,并且施工升降机基础梁(6)两端延伸与地下室结构梁连接形成整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位于悬臂结构的施工升降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升降机基础梁(6)和拉梁(2)之间的连接处设置斜柱(5)做支撑,且斜柱(5)下端与邻近的塔楼框柱(3)根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位于悬臂结构的施工升降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柱(5)采用钢构件,同时拉梁(2)采用钢构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位于悬臂结构的施工升降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柱(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君马天雨滕世华段博杨威马奎符伟猜吴雨桐胡升友李子旭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