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立交桥模型的生成方法、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技术

技术编号:3527405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9 10: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三维立交桥模型的生成方法、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所述生成方法包括:基于第一层主桥与基层主桥及基层匝道的第一交点的二维数据及第一预设高度,采用插值法确定所述第一层主桥的三维数据;基于第一层匝道与所述基层主桥及第一基层匝道的第二交点的二维数据、第二预设高度及所述第一层匝道的起点与终点的二维数据,采用所述插值法确定所述第一层匝道的三维数据;以及基于所述基层主桥的二维数据、所述第一层主桥的三维数据、所述基层匝道的二维数据及所述第一层匝道的三维数据,生成所述三维立交桥模型。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二维道路的GIS数据进行立交桥高度数据的自动估算,进而自动生成三维立交结构模型。进而自动生成三维立交结构模型。进而自动生成三维立交结构模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三维立交桥模型的生成方法、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一种三维立交桥模型的生成方法、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城市道路建模是虚拟数字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网中的立交桥结构建模更是其中最难攻克的技术之一。当前已有一些基于平面道路的建模研究工作,但对具有空间立体结构的立交桥自动建模工作,尚未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0003]立交桥结构是城市路网中最为复杂的一部分。立交桥结构一般由主桥和匝道构成,其具有明显的空间结构。目前,很多地理信息系统(GIS)收集了大量的二维立交桥道路数据(即二维GIS数据),并被广泛使用,但这些数据并未包含立交桥的空间高程数据。由此,无法将上述二维GIS数据用于生成具有空间结构的立交桥模型。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三维立交桥模型的生成方法、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其采用二维道路的GIS数据进行立交桥高度数据的自动估算,进而自动生成三维立交结构模型。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三维立交桥模型的生成方法,所述生成方法包括:获取三维立交桥的基层主桥、基层匝道、第一层主桥与第一层匝道的二维数据;基于所述基层主桥、所述基层匝道与所述第一层主桥的二维数据,确定所述第一层主桥与所述基层主桥及所述基层匝道的第一交点的二维数据;基于所述基层主桥、所述基层匝道与所述第一层匝道的二维数据,确定所述第一层匝道与所述基层主桥及所述基层匝道的第二交点的二维数据;基于所述第一层主桥与所述基层主桥及所述基层匝道的所述第一交点的二维数据及第一预设高度,采用插值法确定所述第一层主桥的三维数据;基于所述第一层匝道与所述基层主桥及所述基层匝道的所述第二交点的二维数据、第二预设高度及所述第一层匝道的起点与终点的二维数据,采用所述插值法确定所述第一层匝道的三维数据;以及基于所述基层主桥的二维数据、所述第一层主桥的三维数据、所述基层匝道的二维数据及所述第一层匝道的三维数据,生成所述三维立交桥模型。
[0006]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层主桥与所述基层主桥及所述基层匝道的所述第一交点的二维数据及第一预设高度,采用插值法确定所述第一层主桥的三维数据包括:基于所述第一层主桥与所述基层主桥及所述基层匝道的所述第一交点的二维数据及所述第一预设高度,确定所述第一层主桥在所述第一交点处的三维数据;基于所述第一交点的二维数据,确定用于提高所述第一层主桥的高度的定高起点与定高终点的二维数据,其中,所述定高起点与所述定高终点的高度为0;以及基于所述定高起点与所述定高终点的二维数据、所述第一层主桥在所述第一交点处的三维数据,采用所述插值法确定所述第一层主桥的三维数据。
[0007]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所述第一交点的二维数据,确定用于提高所述第
一层主桥的高度的定高起点与定高终点的二维数据包括:基于所述第一交点的二维数据,从所述第一交点中确定与所述第一层主桥的起点距离最近的交点及与所述第一层主桥的终点距离最近的交点;在所述第一层主桥的起点与所述与所述第一层主桥的起点距离最近的交点之间确定与该交点相距第一预设距离的点为所述定高起点,并确定所述定高起点的二维数据;以及在所述第一层主桥的终点与所述与所述第一层主桥的终点距离最近的交点之间确定与该交点相距第二预设距离的点为所述定高终点,并确定所述定高终点的二维数据。
[0008]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采用所述拉格朗日插值法确定所述第一层匝道的三维数据包括: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层匝道与所述基层主桥及所述基层匝道的所述第二交点的二维数据、第二预设高度及所述第一层匝道的起点与终点的二维数据,采用所述插值法确定所述第一层匝道的三维数据包括:基于所述第一层匝道与所述基层主桥及所述基层匝道的所述第二交点的二维数据及所述第二预设高度,确定所述第一层匝道在所述第二交点处的三维数据;基于所述第一层匝道、所述基层匝道、所述基层主桥及所述第一层主桥的二维数据,确定所述第一层匝道的所述起点与所述终点的位置属性及所述第一层匝道与所述基层匝道的汇合情况,以及基于所述第一层匝道在所述第二交点处的三维数据、所述第一层匝道的所述起点与所述终点的位置属性及所述第一层匝道与所述基层匝道的汇合情况,采用所述插值法确定所述第一层匝道的三维数据。
[0009]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层匝道包括第一基层匝道、第二基层匝道与第三基层匝道,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层匝道在所述第二交点处的三维数据、所述第一层匝道的所述起点与所述终点的位置属性及所述第一层匝道与所述基层匝道的汇合情况,采用所述插值法确定所述第一层匝道的三维数据包括:在所述第一层匝道的所述起点为该第一层匝道与所述第一基层匝道的第一汇合点且所述第一层匝道与第二基层匝道存在第二汇合点的情况下,采用预设处理方法确定所述第一层匝道的所述第一汇合点与所述第二汇合点的三维数据;以及基于所述第一层匝道的所述第一汇合点与所述第二汇合点的三维数据、所述第一层匝道在所述第二交点的三维数据及所述第一层匝道的所述终点的二维数据,采用拉格朗日插值法确定所述第一层匝道的三维数据,其中,所述第一层匝道的所述终点的高度为0,或者在所述第一层匝道的所述起点位于所述基层主桥上且所述第一层匝道与所述第三基层匝道存在第三汇合点的情况下,采用预设处理方法确定所述第一层匝道的所述第三汇合点的三维数据;确定所述第一层匝道的所述起点的三维数据;以及基于所述第一层匝道的所述起点与所述终点的三维数据、所述第一层匝道在所述第二交点处的三维数据及所述第一层匝道的所述第三汇合点的三维数据,采用所述拉格朗日插值法确定所述第一层匝道的三维数据,或者在所述第一层匝道的所述起点位于所述基层主桥上且所述终点位于所述第一层主桥上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层匝道的述起点与所述终点的三维数据;以及基于所述第一层匝道的所述起点与所述终点的三维数据及所述第一层匝道在所述第二交点处的三维数据,采用所述拉格朗日插值法确定所述第一层匝道的三维数据。
[0010]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采用所述拉格朗日插值法确定所述第一层匝道的三维数据包括:采用预设处理方法确定所述第一层匝道的所述第一汇合点、所述第二汇合点或所述第三汇合点的三维数据包括:基于所述第二交点的二维数据及所述第一汇合点、所述第二汇合点或所述第三汇合点的二维数据,从所述第二交点中确定分别与所述第一汇合
点、所述第二汇合点或所述第三汇合点距离最小的所述第二交点作为特定交点,所述特定交点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汇合点、第二汇合点或第三汇合点的距离作为最小距离;以及基于所述第一汇合点、所述第二汇合点或所述第三汇合点的二维数据、所述最小距离及第一预设坡度,确定所述第一汇合点、所述第二汇合点或所述第三汇合点的三维数据。
[0011]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层匝道还包括第四基层匝道,所述生成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第四基层匝道的所述起点位于所述基层主桥上与所述第四基层匝道的所述终点位于所述第一层主桥上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第四基层匝道的所述起点与所述终点的二维数据及所述基层主桥与所述第一层主桥的三维数据,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维立交桥模型的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成方法包括:获取三维立交桥的基层主桥、基层匝道、第一层主桥与第一层匝道的二维数据;基于所述基层主桥、所述基层匝道与所述第一层主桥的二维数据,确定所述第一层主桥与所述基层主桥及所述基层匝道的第一交点的二维数据;基于所述基层主桥、所述基层匝道与所述第一层匝道的二维数据,确定所述第一层匝道与所述基层主桥及所述基层匝道的第二交点的二维数据;基于所述第一层主桥与所述基层主桥及所述基层匝道的所述第一交点的二维数据及第一预设高度,采用插值法确定所述第一层主桥的三维数据;基于所述第一层匝道与所述基层主桥及所述基层匝道的所述第二交点的二维数据、第二预设高度及所述第一层匝道的起点与终点的二维数据,采用所述插值法确定所述第一层匝道的三维数据;以及基于所述基层主桥的二维数据、所述第一层主桥的三维数据、所述基层匝道的二维数据及所述第一层匝道的三维数据,生成所述三维立交桥模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立交桥模型的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层主桥与所述基层主桥及所述基层匝道的所述第一交点的二维数据及第一预设高度,采用插值法确定所述第一层主桥的三维数据包括:基于所述第一层主桥与所述基层主桥及所述基层匝道的所述第一交点的二维数据及所述第一预设高度,确定所述第一层主桥在所述第一交点处的三维数据;基于所述第一交点的二维数据,确定用于提高所述第一层主桥的高度的定高起点与定高终点的二维数据,其中,所述定高起点与所述定高终点的高度为0;以及基于所述定高起点与所述定高终点的二维数据、所述第一层主桥在所述第一交点处的三维数据,采用所述插值法确定所述第一层主桥的三维数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维立交桥模型的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交点的二维数据,确定用于提高所述第一层主桥的高度的定高起点与定高终点的二维数据包括:基于所述第一交点的二维数据,从所述第一交点中确定与所述第一层主桥的起点距离最近的交点及与所述第一层主桥的终点距离最近的交点;在所述第一层主桥的起点与所述与所述第一层主桥的起点距离最近的交点之间确定与该交点相距第一预设距离的点为所述定高起点,并确定所述定高起点的二维数据;以及在所述第一层主桥的终点与所述与所述第一层主桥的终点距离最近的交点之间确定与该交点相距第二预设距离的点为所述定高终点,并确定所述定高终点的二维数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立交桥模型的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层匝道与所述基层主桥及所述基层匝道的所述第二交点的二维数据、第二预设高度及所述第一层匝道的起点与终点的二维数据,采用所述插值法确定所述第一层匝道的三维数据包括:基于所述第一层匝道与所述基层主桥及所述基层匝道的所述第二交点的二维数据及所述第二预设高度,确定所述第一层匝道在所述第二交点处的三维数据;基于所述第一层匝道、所述基层匝道、所述基层主桥及所述第一层主桥的二维数据,确定所述第一层匝道的所述起点与所述终点的位置属性及所述第一层匝道与所述基层匝道
的汇合情况,以及基于所述第一层匝道在所述第二交点处的三维数据、所述第一层匝道的所述起点与所述终点的位置属性及所述第一层匝道与所述基层匝道的汇合情况,采用所述插值法确定所述第一层匝道的三维数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三维立交桥模型的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匝道包括第一基层匝道、第二基层匝道与第三基层匝道,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层匝道在所述第二交点处的三维数据、所述第一层匝道的所述起点与所述终点的位置属性及所述第一层匝道与所述基层匝道的汇合情况,采用所述插值法确定所述第一层匝道的三维数据包括:在所述第一层匝道的所述起点为该第一层匝道与所述第一基层匝道的第一汇合点且所述第一层匝道与第二基层匝道存在第二汇合点的情况下,采用预设处理方法确定所述第一层匝道的所述第一汇合点与所述第二汇合点的三维数据;以及基于所述第一层匝道的所述第一汇合点与所述第二汇合点的三维数据、所述第一层匝道在所述第二交点的三维数据及所述第一层匝道的所述终点的二维数据,采用拉格朗日插值法确定所述第一层匝道的三维数据,其中,所述第一层匝道的所述终点的高度为0,或者在所述第一层匝道的所述起点位于所述基层主桥上且所述第一层匝道与所述第三基层匝道存在第三汇合点的情况下,采用预设处理方法确定所述第一层匝道的所述第三汇合点的三维数据;确定所述第一层匝道的所述起点的三维数据;以及基于所述第一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春兵
申请(专利权)人:贝壳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