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东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轨道站点等时三维影响域界定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技术

技术编号:35273029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9 10: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轨道站点等时三维影响域界定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涉及轨道交通站点TOD城市设计及影响范围界定技术领域,基于城市网络分析UNA工具进行等时圈层界定及活力强度模拟;基于服务范围指标运算,以多种慢行交通接驳的不同速度进行等时圈层扩展,提升交通可达性认知,减弱远近距离带来的价值差异度,从而引导零散城市资源整合;基于综合接驳视角,将交通、功能、空间等多城市要素进行系统整合,并能进行相应权重赋值和加成,在UNA中进行活力强度模拟;基于等时圈层扩展和综合接驳要素整合,将研究范围扩展到相邻站点,形成等时圈层和慢行活力整合引导下的多站联动机制。时圈层和慢行活力整合引导下的多站联动机制。时圈层和慢行活力整合引导下的多站联动机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轨道站点等时三维影响域界定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轨道交通站点TOD城市设计及影响范围界定
,具体涉及一种轨道站点等时三维影响域界定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现在科技的不断发展,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域,即轨道交通线路和站点植入城市空间后,产生的一系列受其影响辐射的城市空间,其范围界定是站点城市设计相关问题研究实践的空间基础。
[0003]目前界定方法主要有传统经验界定、工具模拟界定、数据分析界定、分析模型界定等方法;传统经验界定是基于站点周边500

800m同心圆式界定,这类界定方法较为粗放,难以适应精细化城市设计要求;工具模拟界定多采用ArcGIS、微观交通仿真模拟工具进行基于平面等效路径的界定,这类方法是在经验界定基础上的进一步精细化;数据分析界定多基于步行行为数据调研、共享单车数据等的分析,具有精细化的特点,但存在的问题是数据获取困难,且耗时耗力;分析模型界定主要是基于回归分析模型建立,因其计算模型和数学分析的复杂性,多见于交通学科应用,在城市设计工作中难以推广;并且现有技术基于二维等效路径的界定,对于在城市空间三维化、集约化的背景下,难以适应站点城市空间模式的演进,且对算力要求较高,难以适应城市设计工作中进行高效推敲和辅助决策的需求,为此,现在提出一种轨道站点等时三维影响域界定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轨道站点等时三维影响域界定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于城市空间三维化、集约化的背景下,难以适应站点城市空间模式的演进且对算力要求较高,难以适应城市设计工作中进行高效推敲和辅助决策需求的技术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轨道站点等时三维影响域界定方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获取三维接驳交通路径网络和三维空间坐标;
[0007]将综合接驳要素所涉及的站点能级、接驳点位、公共功能、公共空间、周边站点影响因素以面积为基础权重赋值,并且与三维接驳交通路径网络链接,以特色彰显下的价值提升权重加成,在城市网络分析中形成完整分析网络;
[0008]对完整分析网络利用三维空间坐标进行步行可达模拟,再进行接驳可达模拟操作,得出步行可达模拟结果和接驳可达模拟结果;
[0009]将步行可达模拟结果和接驳可达模拟结果落位于实际建筑地块,完成“刚性”等时圈层的界定,并模拟“弹性”活力强度;
[0010]将“刚性”等时圈层和“弹性”活力强度进行叠加,最终形成等时三维影响域的界定。
[0011]进一步地,所述步行可达模拟以出站闸机的三维空间坐标为起点,以步行速度进行等时可达范围模拟。
[0012]进一步地,所述接驳可达模拟包括接驳路径测度和接驳可达范围两部分,其中接驳路径测度是从出站到达接驳点位所花费的步行时间和距离测度,在等时基础上,以剩余时间进行接驳速度下的接驳可达范围模拟。
[0013]进一步地,所述城市网络分析的服务范围在给定起点坐标后,对特定搜索半径下的可达范围进行模拟,在三维影响域的等时圈层界定中,以出站闸机为起点,与地上地下三维慢行网络链接,并将与站点紧密衔接的公共建筑室内步行网络进行整合,形成室内外三维慢行交通网络。
[0014]进一步地,所述权重包括起点权重和终点权重。
[0015]进一步地,所述起点权重是出行点释放的能级,包括站点客流量、起点居民数,所述终点权重是测行为目标点吸引程度的属性,包括面积、容量、吸引度。
[0016]进一步地,所述测量三维慢行交通网络的活力强度的计算公式为:
[0017][0018]式中,Betweenness[i]r,dr是搜索半径r和绕行比例dr下观测点i的Betweenness值,Betweenness为中间性,nj,k[i]指的是起点j和终点k之间的最短路径经过观测点i的次数,nj,k指的是从j到k的最短路径总数;而客流中间性相对中间性的模拟,纳入了终点权重属性的影响,模拟出行者如何在多目标点之间做出选择,能够真实地三维慢行交通网络的活力强度。
[0019]进一步地,所述模拟弹性”活力强度是在具有一定绕行系数的冗余路径行为选择模式下,综合接驳要素作用于路径网络的慢行流量模拟,反映活力强度的差异化分布。
[0020]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1]相对基于二维地面路径的界定,基于城市网络分析工具的“三维”精细界定,一方面是室内与室外、地上与地下慢行系统的三维整合,由此引导城市要素和管控机制的三维整合,另一方面,将界定起点由站点出入口精细到出付费区闸机,回应非付费区与城市功能空间的整合趋势,是基于真实三维路径和空间坐标的等时圈层精细界定,且运算性能稳定、算力要求较低;基于服务范围指标运算,以多种慢行交通接驳的不同速度进行等时圈层扩展,提升交通可达性认知,减弱远近距离带来的价值差异度,从而引导零散城市资源整合;基于综合接驳视角,将交通、功能、空间等多城市要素进行系统整合,并能进行相应权重赋值和加成;基于等时圈层扩展和综合接驳要素整合,将研究范围扩展到相邻站点,形成等时圈层和慢行活力整合引导下的多站联动机制。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流程图;
[0024]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两站点5

10

15min步行可达范围模拟和步行等时圈层界定
的示意图;
[0025]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到达骑行接驳点的路径模拟与时间测度接驳路径人流量模拟示意图;
[0026]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等时圈界定示意图;
[0027]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MM21地区综合接驳活力强度模拟和樱木町站

港未来站沿线剖面圈层与活力强度示意图;
[0028]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MM21地区等时三维影响域界定模式图解;
[0029]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樱木町站

港未来站中间区间综合接驳系统示意图;
[0030]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樱木町站

港未来站沿线活力强度和冗余路径选择的耦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2]如图1所示,一种轨道站点等时三维影响域界定方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3]获取三维接驳交通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道站点等时三维影响域界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三维接驳交通路径网络和三维空间坐标;将综合接驳要素所涉及的站点能级、接驳点位、公共功能、公共空间、周边站点影响因素以面积为基础权重赋值,并且与三维接驳交通路径网络链接,以特色彰显下的价值提升权重加成,在城市网络分析中形成完整分析网络;对完整分析网络利用三维空间坐标进行步行可达模拟,再进行接驳可达模拟操作,得出步行可达模拟结果和接驳可达模拟结果;将步行可达模拟结果和接驳可达模拟结果落位于实际建筑地块,完成刚性等时圈层的界定,并模拟弹性活力强度;将刚性等时圈层和弹性活力强度进行叠加,最终形成等时三维影响域的界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站点等时三维影响域界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行可达模拟以出站闸机的三维空间坐标为起点,以步行速度进行等时可达范围模拟。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站点等时三维影响域界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驳可达模拟包括接驳路径测度和接驳可达范围模拟两部分,其中接驳路径测度是从出站到达接驳点位所花费的步行时间和距离测度,在等时基础上,以剩余时间进行接驳速度下的可达范围模拟。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站点等时三维影响域界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城市网络分析的服务范围在给定起点坐标后,对特定搜索半径下的可达范围进行模拟,在三维影响域的等时圈层界定中,以出站闸机为起点,与地上地下三维慢行网络链接,并将与站点紧密衔接的公共建筑室内步行网络进行整合,形成室内外三维慢行交通网络。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站点等时三维影响域界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权重包括起点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渊王浩
申请(专利权)人:东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