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宽度车辆车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6422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9 10: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运输车辆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变宽度车辆车梁,包括设在车架上,且对称设置的两根车梁,每根所述车梁包括焊接连接的前端单元节、中间单元节和尾端单元节,所述前端单元节、中间单元节和尾端单元节均包括上翼板、立板和下翼板,所述中间单元节的立板包括侧向倾斜部和直线部,所述侧向倾斜部与尾端单元节的立板焊接连接,所述直线部与前端单元节的立板焊接连接,两个尾端单元节的立板之间的距离小于两个前端单元节的立板之间距离,两个中间单元节的直线部的与两个前端单元节的立板之间水平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既保证满足轮胎的安装需求,又满足履带式工程机械运输承载需求,承重效果好,安全性好。安全性好。安全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宽度车辆车梁


[0001]本技术涉及运输车辆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变宽度车辆车梁。

技术介绍

[0002]现有市场的上的传统挂车车辆车梁结构如图1所示,其车梁为一直线型车梁,前后方向平直、左右方向等宽结构,受轮胎限制,车梁中距较窄的车梁,一般车辆在运输履带式工程机械时,由于车辆车梁之间的宽度小于履带之间的宽度,通常在车梁两侧增加横撑10,且数量较多,对履带式工程机械的主要承重位置位于横撑10上,如图1中阴影部分代表称重位置,这会导致车梁无法直接承载工程机械的重量,易造成车梁两侧横撑及车架的边梁弯曲,严重时造成横撑及边梁断裂,车辆底板凹陷破损等。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不影响轮胎安装,又能够满足履带式工程机械运输承载需求的变宽度车辆车梁。
[0004]一种变宽度车辆车梁,包括设在车架上,且对称设置的两根车梁,每根所述车梁包括焊接连接的前端单元节、中间单元节和尾端单元节,所述前端单元节、中间单元节和尾端单元节均包括上翼板、立板和下翼板,所述中间单元节的立板包括侧向倾斜部和直线部,所述侧向倾斜部与尾端单元节的立板焊接连接,所述直线部与前端单元节的立板焊接连接,两个尾端单元节的立板之间的距离小于两个前端单元节的立板之间距离,两个中间单元节的直线部的与两个前端单元节的立板之间水平连接。
[0005]进一步地,所述中间单元节的立板厚度小于前端单元节的立板厚度,亦小于尾端单元节的立板厚度。
[0006]进一步地,所述尾端单元节的立板厚度大于等于前端单元节的立板厚度。
[0007]进一步地,所述上翼板和下翼板均采用整板切割或板材拼组焊接中的任一种方式制作而成。
[0008]进一步地,所述下翼板的厚度大于等于上翼板的厚度。
[0009]进一步地,所述前单元节的下翼板靠近中间单元节的一端设有向下折弯部,所述向下折弯部与中间单元节的下翼板焊接连接,所述向下折弯部一侧与中间单元节的直线部焊接连接,所述中间单元节的直线部靠近前端单元节一端顶部与前端单元节的立板焊接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尾端单元节的下翼板靠近中间单元节的一端设有向下倾斜部,所述向下倾斜部与中间单元节的下翼板焊接连接,所述尾端单元节的立板靠近中间单元节的一端跟随向下倾斜部加宽,并与中间单元节的立板焊接。
[0011]进一步地,所述前端单元节的上翼板与中间单元节的上翼板之间设有竖向翼板,所述竖向翼板一侧与前端单元节立板焊接连接。
[0012]本技术优点:本技术结构合理,既保证满足轮胎的安装需求,又满足履带
式工程机械运输承载需求,承重效果好,安全性好;在运输工程机械时,解决了传统车梁受轮胎限制,车梁中距较窄,车梁无法直接承载工程机械,造成两侧横撑弯曲,严重时造成横撑断裂等问题;同时由于两侧横撑降低承载工程机械的重量,可以增大外侧横撑之间的距离,减少横撑的使用数目从而减轻车辆整体重量,降低车辆的成本。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现有传统挂车车辆的直线型车梁承载示意图;
[0014]图2是本技术一种变宽度车辆车梁的侧视示意图;
[0015]图3是本技术一种变宽度车辆车梁的各单元节的立板布置示意图;
[0016]图4是图2中A处放大示意图;
[0017]图5是图2中B处放大示意图;
[0018]图6是本技术一种变宽度车辆车梁的实施示意图。
[0019]如图所示:1、前端单元节;2、中间单元节;3、尾端单元节;4、上翼板;5、立板;6、下翼板;7、向下折弯部;8、向下倾斜部;9、竖向翼板;10、横撑;501、侧向倾斜部;502、直线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1]如图2

5所示,一种变宽度车辆车梁,包括设在车架上,且对称设置的两根车梁,每根所述车梁包括焊接连接的前端单元节1、中间单元节2和尾端单元节3,所述前端单元节1、中间单元节2和尾端单元节3均包括上翼板4、立板5和下翼板6,所述中间单元节2的立板5包括侧向倾斜部501和直线部502,所述侧向倾斜部501与尾端单元节3的立板5焊接连接,所述直线部502与前端单元节1的立板焊接连接5,两个尾端单元节3的立板5之间的距离小于两个前端单元节1的立板5之间距离,两个中间单元节2的直线部502的与两个前端单元节1的立板5之间水平连接;
[0022]所述前单元节1的下翼板6靠近中间单元节2的一端设有向下折弯部7,所述向下折弯部7与中间单元节2的下翼板6焊接连接,所述向下折弯部7一侧与中间单元节2的直线部502焊接连接,所述中间单元节2的直线部502靠近前端单元节1一端顶部与前端单元节1的立板5焊接连接,能够有效增加前端单元节1与中间单元节2的连接处的结构强度,增加稳定性;
[0023]所述尾端单元节3的下翼板6靠近中间单元节2的一端设有向下倾斜部8,所述向下倾斜部8与中间单元节2的下翼板6焊接连接,所述尾端单元节3的立板5靠近中间单元节2的一端跟随向下倾斜部8加宽,并与中间单元节2的立板5焊接,能够有效增加尾端单元节3与中间单元节2的连接处的结构强度,增加稳定性;
[0024]所述前端单元节1的上翼板4与中间单元节2的上翼板4之间设有竖向翼板9,所述竖向翼板9一侧与前端单元节1立板5焊接连接;
[0025]所述中间单元节2的立板5厚度小于前端单元节1的立板5厚度,亦小于尾端单元节3的立板5厚度,所述尾端单元节3的立板5厚度大于等于前端单元节1的立板5厚度,所述下翼板6的厚度大于等于上翼板4的厚度,前述上翼板4、立板5和下翼板6的厚度设计,为车梁整体的强度提供保障,车梁的承载强度更高;
[0026]所述上翼板4和下翼板6均采用整板切割或板材拼组焊接中的任一种方式制作而成。
[0027]本技术上翼板4、立板5和下翼板6焊接在一起,其截面呈工字型。
[0028]本技术的实施例
[0029]如图6所示,本技术应用于挂车,前端单元节1作为挂车与牵引车连接的牵引部位的车辆,中间单元节2为运载工程机械设备的部位,尾端单元节3设在挂车的车轮位置部分;
[0030]具体使用时,在车辆制作中两根车梁对称放置,窄部即尾端单元节3为车辆后方,轮胎安装位置,宽部包括前端单元节1和中间单元节2的直线部502,在挂车轮胎前方设置侧向倾斜部501,承载履带式工程机械的部位为中间单元节2的直线部502,在两根车梁之间、车梁与边梁之间增加合适数量的横撑10,在运输履带式工程机械时,需要工程机械位于车辆轮胎前方,由于前方车梁往外侧发生宽度变化,履带式工程机械的履带可以直接位于车梁的中间单元节2的直线部502上侧,工程机械重量由车梁直接承载,如图6中阴影部位所示。
[0031]以上对本技术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技术的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宽度车辆车梁,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在车架上,且对称设置的两根车梁,每根所述车梁包括焊接连接的前端单元节(1)、中间单元节(2)和尾端单元节(3),所述前端单元节(1)、中间单元节(2)和尾端单元节(3)均包括上翼板(4)、立板(5)和下翼板(6),所述中间单元节(2)的立板(5)包括侧向倾斜部(501)和直线部(502),所述侧向倾斜部(501)与尾端单元节(3)的立板(5)焊接连接,所述直线部(502)与前端单元节(1)的立板(5)焊接连接,两个尾端单元节(3)的立板(5)之间的距离小于两个前端单元节(1)的立板(5)之间距离,两个中间单元节(2)的直线部(502)与两个前端单元节(1)的立板(5)之间水平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宽度车辆车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单元节(2)的立板(5)厚度小于前端单元节(1)的立板(5)厚度,亦小于尾端单元节(3)的立板(5)厚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宽度车辆车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端单元节(3)的立板(5)厚度大于等于前端单元节(1)的立板(5)厚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宽度车辆车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翼板(4)和下翼板(6)均采用整板切割或板材拼组焊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厚东孙阳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征进特种车辆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