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62455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9 10: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除湿机,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第二换热器位于第一换热器的出风侧;风机,风机位于第二换热器的出风侧,风机包括:风扇和电机,风扇与电机传动连接,风扇为离心风扇,风扇远离第二换热器的一侧设有安装电机的轮毂,电机位于轮毂远离第二换热器的一侧;风道件,风道件具有风道进口和风道出口且内部形成有主风道和辅助风道,风道进口朝向第二换热器,主风道分别与风道进口和风道出口相连通,风机设置于主风道内,辅助风道与风道进口和主风道的后侧相连通。如此,电机不会对风扇的前侧造成阻挡,提升风机的吸风能力,设置辅助风道,经过辅助风道的气流可以通入到电机处,带走电机产生的热量,使电机长时间正常工作。时间正常工作。时间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除湿机


[0001]本技术涉及除湿机
,尤其是涉及一种除湿机。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电机设置于主风道,气流流动会经过电机,从而带走电机的热量,有利于电机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但是,电机会阻挡部分气流的流过,降低整个风机的吸风能力,或者将电机设置于主风道的后侧,这样气流流动不经过电机,不会影响风机的吸风能力,但由于没有空气流动的辅助散热,电机工作环境相对比较恶劣,影响电机的寿命,从而会增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除湿机,该除湿机可以提升风机的吸风能力,而且可以带走电机产生的热量,使电机长时间正常工作。
[0004]根据本技术的除湿机,包括:机壳;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设置于所述机壳内;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于所述机壳内且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风侧;风机,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机壳内且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出风侧,所述风机包括:风扇和电机,所述风扇与所述电机传动连接,所述风扇为离心风扇,所述风扇远离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侧设有安装所述电机的轮毂,所述电机位于所述轮毂远离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侧;风道件,所述风道件具有风道进口和风道出口且内部形成有主风道和辅助风道,所述风道进口朝向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主风道分别与所述风道进口和所述风道出口相连通,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主风道内,所述辅助风道与所述风道进口和所述主风道的后侧相连通。
[0005]根据本技术的除湿机,通过将电机设置于轮毂远离第二换热器的一侧,电机不会对风扇的前侧造成阻挡,风扇产生的吸力可以吸入更多的外部的气流,从而可以提升风机的吸风能力,而且设置有辅助风道,经过辅助风道的气流可以通入到电机的设置位置处,从而可以带走电机产生的热量,使电机长时间正常工作,另外,通入到电机处的气流可以经过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除湿干燥,因此也可以避免气流中含有湿气而易对电机产生损坏。
[0006]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辅助风道包括:侧风道和后风道,所述侧风道设置于所述主风道的外周上,所述侧风道分别与所述风道进口和所述后风道相连通,所述后风道位于所述主风道的后侧且与所述主风道相连通。
[0007]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风道件包括:风道主壳和后罩壳,所述风道主壳具有所述风道进口和所述风道出口,所述风道主壳内形成有所述主风道和所述侧风道,所述风道主壳的后侧具有敞口,所述后罩壳设置于所述风道主壳的后侧且罩设在所述敞口处,所述后罩壳形成有所述后风道。
[0008]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敞口与所述电机相对且面积大于所述电机的横
截面积。
[0009]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电机的后端向后凸出于所述敞口。
[0010]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后罩壳包括:后罩部和引导部,所述后罩部罩设在所述敞口处,所述引导部连接于所述后罩部的外周且与所述侧风道相连通。
[0011]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后罩壳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风道主壳的后侧。
[0012]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后罩壳设置有第一卡接部,所述风道主壳设置有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卡接配合;和/或所述后罩壳设置有第一安装部,所述风道主壳设置有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
[0013]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风道主壳包括:前风道壳和后风道壳,所述后风道壳设置于前风道壳的后侧,所述风道进口设置于所述前风道壳的前侧,所述后风道壳形成有所述主风道和所述侧风道,所述风道出口设置于所述后风道壳的外周上。
[0014]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后风道壳在对应所述敞口的位置设置有围绕所述电机且向前延伸的导流部。
[0015]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6]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7]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除湿机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除湿机的局部爆炸图;
[0019]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除湿机的剖视图。
[0020]附图标记:
[0021]1、除湿机;
[0022]10、机壳;20、第一换热器;21、进风侧;22、出风侧;30、第二换热器;40、风机;41、风扇;411、轮毂;42、电机;50、风道件;51、风道进口;52、风道出口;53、主风道;54、辅助风道;540、侧风道;541、后风道;55、风道主壳;550、敞口;551、前风道壳;552、后风道壳;553、导流部;56、后罩壳;560、后罩部;561、引导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
[0024]下面参考图1

图3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除湿机1。
[0025]如图1

图3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除湿机1,包括:机壳10、第一换热器20、第二换热器30、风机40和风道件50。机壳10可以构成除湿机1的整体外形结构,使除湿机1的外形更加整体和简洁,而且第一换热器20、第二换热器30和风机40均设置于机壳10内,这样可以避免第一换热器20、第二换热器30和风机40与外物触碰而受到损坏。第一换热器20和第二换热器30均可以起到换热的作用,第一换热器20为蒸发器,通过使从除湿对象空间吸
入的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从而冷却空气,空气中所含的水蒸气在冷却过程中冷凝成水,沿着第一换热器20的表面滴落,从而实现空气的除湿,变成干燥的空气。第二换热器30为冷凝器,通过对在蒸发器冷却后的干燥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从而加热空气。沿空气流动方向,第一换热器20和第二换热器30具有进风侧21和出风侧22,第二换热器30位于第一换热器20的出风侧22,这样气流可以先通过第一换热器20,然后再通过第二换热器30,从而可以实现制冷除湿和再热效果。风机40则可以通过转动产生吸力,将外部的气流吸入到除湿机1内。而风道件50则为气流的通道,避免气流泄漏。
[0026]如图3所示,沿空气流动方向,风机40位于第二换热器30的出风侧22,这样通过风机40的吸力,气流进入到除湿机1,并且通过第一换热器20和第二换热器30,进而实现换热除湿的目的。风机40包括:风扇41和电机42,而且风扇41为离心风扇,风扇41可以转动,并且可以产生离心力,而电机42则可以提供驱动力,风扇41与电机42传动连接,这样电机42可以驱动风扇41转动,从而可以产生吸力。风扇41远离第二换热器30的一侧设有轮毂411,电机42安装在轮毂411上,这样可以对电机42进行固定,使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除湿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设置于所述机壳内;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于所述机壳内且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风侧;风机,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机壳内且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出风侧,所述风机包括:风扇和电机,所述风扇与所述电机传动连接,所述风扇为离心风扇,所述风扇远离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侧设有安装所述电机的轮毂,所述电机位于所述轮毂远离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侧;风道件,所述风道件具有风道进口和风道出口且内部形成有主风道和辅助风道,所述风道进口朝向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主风道分别与所述风道进口和所述风道出口相连通,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主风道内,所述辅助风道与所述风道进口和所述主风道的后侧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风道包括:侧风道和后风道,所述侧风道设置于所述主风道的外周上,所述侧风道分别与所述风道进口和所述后风道相连通,所述后风道位于所述主风道的后侧且与所述主风道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件包括:风道主壳和后罩壳,所述风道主壳具有所述风道进口和所述风道出口,所述风道主壳内形成有所述主风道和所述侧风道,所述风道主壳的后侧具有敞口,所述后罩壳设置于所述风道主壳的后侧且罩设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炳祥杨康生
申请(专利权)人:海信广东空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