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255749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9 10:12
在流体流通于在第一宽广面(11)和第二宽广面(12)之间形成的扁平状的流路(20)的冷却装置(1)中,第二宽广面(12)具有向流路(1)内突出并在流路宽度方向上延伸设置且在流体流动方向上并排配置的多个突起部(30),不在第一宽广面(11)设置突起部(30),突起部(30)具有以从流体流动方向的上游朝向下游接近第一宽广面(11)的方式倾斜的第一倾斜面(31)和在流体流动方向上与第一倾斜面(31)交替配置并以从流体流动方向的上游朝向下游远离第一宽广面(11)的方式倾斜的第二倾斜面(32),突起部(30)形成为在沿流体流动方向的剖视图中,虚拟的第一圆(C1)三点内接于第一宽广面(11)、第二倾斜面(32)和在第二倾斜面(32)的流体流动方向下游相邻的第一倾斜面(31)。游相邻的第一倾斜面(31)。游相邻的第一倾斜面(3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冷却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对被冷却设备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JP2020

014278A中公开了一种逆变器模块,其具有在功率模块和电容器本体之间形成的冷却水的流路(冷却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然而,虽然在JP2020

014278A的冷却装置中,通过在功率模块的下部面形成鳍片来增大与冷却水的热交换面积,但没有讨论与流路内的冷却水的流动方式相关的任何内容。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利用在流路内流通的流体的流动方式提高被冷却设备和流体之间的热交换效率。
[000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某一方式,在具有第一宽广面和与该第一宽广面相对置的第二宽广面、且流体流通于在所述第一宽广面和所述第二宽广面之间形成的扁平状的流路而对被冷却设备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中,所述第二宽广面具有向所述流路内突出而在流路宽度方向上延伸设置并在流体流动方向上并排配置的多个突起部,不在所述第一宽广面设置所述突起部,所述突起部具有以从所述流体流动方向的上游朝向下游接近所述第一宽广面的方式倾斜的第一倾斜面和在所述流体流动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倾斜面交替配置并以从所述流体流动方向的上游朝向至下游远离所述第一宽广面的方式倾斜的第二倾斜面,所述突起部形成为在沿所述流体流动方向的剖视图中,虚拟的第一圆三点内接于所述第一宽广面、所述第二倾斜面和在该第二倾斜面的所述流体流动方向下游相邻的所述第一倾斜面。
[0006]在上述方式中,突起部形成为在沿流体流动方向的剖视图中,虚拟的第一圆三点内接于第一宽广面、第二倾斜面和在该第二倾斜面的流体流动方向下游相邻的第一倾斜面。因此,流体在从第一倾斜面流向在流体流动方向下游相邻的第二倾斜面时,产生纵向涡而沿第二倾斜面流动,在虚拟的第一圆三点内接的空间形成大的纵向涡。因此,可以提高虚拟的第一圆三点内接的空间中的被冷却设备和流体之间的热交换效率。因此,可以利用在流路内流通的流体的流动方式提高被冷却设备和流体之间的热交换效率。
附图说明
[0007]图1为从上方观察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时的立体图。
[0008]图2为从下方观察冷却装置时的分解立体图。
[0009]图3为图2中的III

III剖视图,是沿冷却装置的冷却水流动方向的突起部的剖视图。
[0010]图4为示出冷却装置中的第二宽广面的一部分的仰视图。
[0011]图5为沿冷却装置的流体流动方向的剖视图,是仅示出流体流动方向的一部分的
图。
[0012]图6为示意性地示出突起部中的流体的流动的仰视图。
[0013]图7为示意性地示出突起部中的流体的流动的侧面的剖视图。
[0014]图8为示出将第一圆C1的半径设为Rm1、将在流体流动方向上相邻的山部之间的间距设为P、将山部和第一宽广面之间的距离设为Dv时,相对于Rm1
×
P/Dv的热通过率比的曲线图。
[0015]图9为示出使倾斜角度θt、间距P、距离Dv和半径Rm1发生变化时的各个形状的Rm1
×
P/Dv的值的图。
[0016]图10为示出倾斜角度θt的上下限值和距离Dv的上限值的曲线图。
[0017]图11为示出倾斜角度θt和阻力ΔP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0018]图12为示出间距P和热通过率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0019]图13为示出间距P和阻力ΔP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0020]图14为示出雷诺数不同的流体的相对于Rm1
×
P/Dv的热通过率比的曲线图。
[0021]图15为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流路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0022]图16为对图15所示出的第一变形例中的流体的流动进行说明的仰视图。
[0023]图17为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流路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0024]图18为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流路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0025]图19为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流路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0026]图20为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第五变形例的流路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0027]图21为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第六变形例的流路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0028]图22为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第七变形例的流路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0029]图23为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第八变形例的流路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进行说明。
[0031]首先,参照图1至图5对冷却装置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0032]图1为从上方观察冷却装置1时的立体图。图2为从下方观察冷却装置1时的分解立体图。图3为图2中的III

III剖视图,是沿冷却装置1的冷却水流动方向的突起部30的剖视图。图4为示出形成有突起部30的第二宽广面12的一部分的仰视图。图5为沿冷却装置1的冷却水流动方向的剖视图,是仅示出冷却水流动方向的一部分的图。
[0033]如图1所示,冷却装置1具有入口流路2、出口流路3、形成流路20(参照图2)的本体部10。在此,冷却装置1通过与作为在流路20流通的流体的冷却水之间的热交换,来冷却作为被冷却设备的逆变器模块8。
[0034]逆变器模块8例如用于控制车辆的驱动用马达(电动机,省略图示)。如图2所示,逆变器模块8沿流路20内的冷却水的流动方向具有三个开关元件9。逆变器模块8通过切换开关元件9的接通(ON)/断开(OFF),来相互转换直流电和交流电。
[0035]开关元件9分别对应于逆变器模块8的U相、V相和W相。开关元件9因被高速接通(ON)/断开(OFF)而发热。发热的开关元件9通过与流路20内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来冷却。
[0036]如图1所示,入口流路2为用于向形成于本体部10的扁平状的流路20(参照图2)供
给冷却水的流路。入口流路2被设置为从本体部10突出。入口流路2形成为相对于本体部10倾斜,以沿流路20中的冷却水流动方向供给冷却水。
[0037]出口流路3为用于从流路20排出冷却水的流路。出口流路3被设置为从本体部10突出。出口流路3形成为相对于本体部10倾斜,以引导沿流路20中的冷却水流动方向排出的冷却水。
[0038]如图2所示,本体部10具有第二宽广面12、第一侧面13和第二侧面14。逆变器模块8具有第一宽广面11。流路20由第一宽广面11、第二宽广面12、第一侧面13、第二侧面14形成为扁平。
[0039]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宽广面11由逆变器模块8的底面形成。即,冷却装置1由本体部10和逆变器模块8构成。在该情况下,可以通过使冷却水直接接触逆变器模块8,来提高热交换效率。
[0040]替代地,也可以形成为本体部10具有第一宽广面11且逆变器模块8抵接于该第一宽广面11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冷却装置,其具有第一宽广面和与所述第一宽广面相对置的第二宽广面,流体流通于在所述第一宽广面和所述第二宽广面之间形成的扁平状的流路而对被冷却设备进行冷却,其中,所述第二宽广面具有向所述流路内突出而在流路宽度方向上延伸设置并在流体流动方向上并排配置的多个突起部,不在所述第一宽广面设置所述突起部,所述突起部具有:第一倾斜面,其以从所述流体流动方向的上游向下游接近所述第一宽广面的方式倾斜;以及第二倾斜面,其在所述流体流动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倾斜面交替配置,并以从所述流体流动方向的上游向下游远离所述第一宽广面的方式倾斜,所述突起部形成为:在沿所述流体流动方向的剖视图中,虚拟的第一圆三点内接于所述第一宽广面、所述第二倾斜面和在所述第二倾斜面的所述流体流动方向下游相邻的所述第一倾斜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中,所述突起部具有:山部,其形成于所述第一倾斜面和在所述第一倾斜面的所述流体流动方向下游相邻的所述第二倾斜面之间;以及谷部,其形成于所述第二倾斜面和在所述第二倾斜面的所述流体流动方向下游相邻的所述第一倾斜面之间,所述突起部形成为:在沿所述流体流动方向的剖视图中,虚拟的第二圆三点接于所述山部的上游侧的所述第一倾斜面、所述山部的下游侧的所述第二倾斜面和与所述第一宽广面相对置且所述谷部所处的虚拟的对置面,所述山部不在第二圆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装置,其中,在将所述第一圆的半径设为Rm1、将所述第二圆的半径设为Rm2时,Rm1>Rm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装置,其中,在将在所述流体流动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山部之间的间距设为P、将所述山部和所述第一宽广面之间的距离设为Dv时,Rm1
×
P/Dv为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岩崎充林荣树山中真由美
申请(专利权)人:马瑞利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