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节井类构筑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51990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9 10: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调节井类构筑物属于工程设备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可调节井类构筑物,包括:井座本体,所述井座本体中部具有通腔,所述通腔内具有用于承载井盖的承载体,位于所述通腔内的所述承载体顶部以上的第一容纳腔用于容纳井盖;改造部,所述改造部的底部形状与所述第一容纳腔匹配,所述改造部的顶部具有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容纳腔形状相同;预留改造部连接机构,所述预留改造部连接机构设置在所述井座本体上。可解决道路维护、路面加高等不可避免的场地高程调整后,井类构筑物形成的深坑隐患,确保道路安全行车、确保场地行人安全。亦可满足要求场地整体降低,未来实现井类构筑物和场地高度同步下降的需求。降的需求。降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调节井类构筑物


[0001]本技术属于工程设备
,具体涉及可调节井类构筑物。

技术介绍

[0002]由于很多井类设施建成后,周边场地高程会发生变化。尤其在交通工程中路面范围设置的井类构筑物,随着道路使用时间的增加,路面破损后会采用重新铺设路面的方式进行维修及养护。我国目前道路养护、维修主要以路面重铺技术为基础,此种道路养护方式必然会造成道路路面随使用时间增加而不断抬高的结果。
[0003]这就造成井类构筑物高程低于后期二次铺设路面高程。传统井类构筑物由于井座固定后,井盖无法随周边场地高程变化改变,最终井类构筑物位置会形成与周边路面或场地较大落差的深坑。在日常道路、场地的使用中,此类深坑会给车辆行驶、行人行走造成巨大安全隐患。增加道路行车、行走危险,且雨水冲刷带入的杂物易堵塞井孔,影响设施正常运行。
[0004]另外也存在场地整体为了配合后期其他建筑物,需要降低的情况。在该工况下,如需井类构筑物调整高程,传统井类构筑物只能选择拆除重建,造成较大的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节井类构筑物,用于可解决道路维护、路面加高等不可避免的场地高程调整后,井类构筑物形成的深坑隐患,确保道路安全行车、确保场地行人安全。亦可用于预先安装本装置,为后续可能的场地整体降低提供条件,减少资源浪费。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可调节井类构筑物,包括:
[0008]井座本体,所述井座本体中部具有通腔,所述通腔内具有用于承载井盖的承载体,位于所述通腔内的所述承载体顶部以上的第一容纳腔用于容纳井盖;
[0009]改造部,所述改造部的底部形状与所述第一容纳腔匹配,所述改造部的顶部具有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容纳腔形状相同;
[0010]预留改造部连接机构,所述预留改造部连接机构设置在所述井座本体上,所述井座本体通过所述预留改造部连接机构与所述改造部连接。
[0011]所述第一容纳腔为倒圆台状。
[0012]所述可调节井类构筑物还包括井盖,所述井盖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腔或所述第二容纳腔内。
[0013]所述改造部包括底部垫环、位于所述井座本体顶部的第一调节座环和第二调节座环,所述底部垫环用于设置在承载体和井盖之间;
[0014]所述第一调节座环的本体与所述井座本体连接,所述第一调节座环的内壁与所述井盖的外壁匹配, 所述第二调节座环与所述第一调节座环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二调节座环
的内壁与所述井盖的外壁匹配。
[0015]所述可调节井类构筑物还包括第三调节座环和续增承载体,所述第三调节座环与所述第二调节座环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三调节座环的内壁与所述井盖的外壁匹配,所述续增承载体设置在底部垫环和井盖之间。
[0016]所述预留改造部连接机构为位于所述井座本体上的螺纹状连接件,所述井盖与所述连接件螺纹连接。
[0017]所述底部垫环、所述第一调节座环、所述第二调节座环和/或所述第三调节座环与所述预留改造部连接机构连接。
[0018]所述井盖与所述底部垫环、所述第一调节座环、所述第二调节座环和/或所述第三调节座环可拆卸连接。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可调节井类构筑物中,通过在井座本体上设置改造部和预留改造部连接机构,使井座本体获得了再次改造的能力,当道路维护、路面加高等不可避免的场地高程调整后形成的深坑隐患,可以通过改造部增加井座本体上端高度,最终抬高井盖的高度,消除上述深坑,可解决道路维护、路面加高等不可避免的场地高程调整后,井类构筑物形成的深坑隐患,确保道路安全行车、确保场地行人安全。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可调节井类构筑物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可调节井类构筑物和路面配合的初期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可调节井类构筑物和路面配合的中期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可调节井类构筑物和路面配合的后期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现有技术中的井类构筑物和路面配合的初期结构示意图;
[0025]图6为现有技术中的井类构筑物和路面配合的中期结构示意图;
[0026]图7为现有技术中的井类构筑物和路面配合的后期结构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1、井座本体;11、承载体;12、续增承载体;2、井盖;3、预留改造部连接机构;4、第一调节座环;5、第二调节座环;6、第三调节座环;7、底部垫环;8、路面高程。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9]现有技术中,如图5、图6以及图7,其示意出了现有技术中的井类构筑物和路面配合的初期、中期以及后期结构示意图。在路面不断抬高时,井盖并不能随着路面的抬高而抬高。造成路面的井盖位置产生了凹坑。
[0030]同理,倒序如图7、图6以及图5,其示意出了现有技术中的井类构筑物和场地配合的初期、中期以及后期结构示意图。在场地不断降低时,井盖并不能随着地面的降低而降低。造成地面的井盖位置产生了凸起。
[0031]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所述是对本技术的解释而不是限定。
[0032]实施例1
[0033]请参考图1、图2、图3及图4,其示意出了本技术可调节井类构筑物的整体结构图,该可调节井类构筑物包括井座本体1、改造部和预留改造部连接机构3。
[0034]上述井座本体1,所述井座本体1中部具有通腔,所述通腔内具有用于承载井盖2的承载体11,位于所述通腔内的所述承载体11顶部以上的第一容纳腔用于容纳井盖2。井座本体1中部的通腔为通道入口。承载体11用于支撑井盖2。承载体11顶部以上的第一容纳腔的形状与井盖2适配,井盖2顶部与井座本体1顶部平齐,形成平整表面与路面高程8平行。
[0035]改造部,所述改造部的底部形状与所述第一容纳腔匹配,所述改造部的顶部具有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容纳腔形状相同。改造部主要作用就是加高井座本体1的高度,并且在加高井座本体1的同时,为井盖2重新提供一个位置较高的第二容纳腔,第二容纳腔的形状与井盖2适配。如图1所示,第一调节座环4、第二调节座环5、底部垫环7组成改造部,对井座本体1进行改造,在加高井座本体1的同时,第一调节座环4、第二调节座环5、底部垫环7中部形成了一个容纳井盖2的第二容纳腔,第二容纳腔与井盖2适配。通过改造部的改造增加了井盖2的高度,使井盖与抬高的路面高程8平行。避免路面形成坑洞。
[0036]预留改造部连接机构3,所述预留改造部连接机构3设置在所述井座本体1上,所述井座本体1通过所述预留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可调节井类构筑物,其特征在于,包括:井座本体,所述井座本体中部具有通腔,所述通腔内具有用于承载井盖的承载体,位于所述通腔内的所述承载体顶部以上的第一容纳腔用于容纳井盖;改造部,所述改造部的底部形状与所述第一容纳腔匹配,所述改造部的顶部具有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容纳腔形状相同;预留改造部连接机构,所述预留改造部连接机构设置在所述井座本体上,所述井座本体通过所述预留改造部连接机构与所述改造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井类构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腔为倒圆台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井类构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节井类构筑物还包括井盖,所述井盖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腔或所述第二容纳腔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调节井类构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改造部包括底部垫环、位于所述井座本体顶部的第一调节座环和第二调节座环,所述底部垫环用于设置在承载体和井盖之间;所述第一调节座环的本体与所述井座本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立李大杉张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