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48396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9 09:56
本新型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离子交换器,其能够有效且适当地对制冷剂在离子交换树脂的更换作业时从壳体的漏出进行处理。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离子交换器10具备:壳体20,其具有形成在上部的开口23,并在壳体20的内侧具有制冷剂流通的流道24;内侧保持体31,其配置在壳体20的流道24中,并保持从制冷剂去除杂质离子的离子交换树脂30;流入部21,其与流道24的上游侧连接,并使制冷剂流入壳体20的内侧;排出部22,其与流道24的下游侧连接,并使制冷剂排出至壳体20的外侧;盖部40,其在壳体20容纳内侧保持体31的状态下关闭开口23,并将流道24与外部隔开;及,流体排出阀41,其配置在盖部40上,并能够切换将流体从流道24排出至外部的状态与不将流体排出至外部的状态。将流体排出至外部的状态。将流体排出至外部的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离子交换器


[0001]本新型涉及一种离子交换器。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为了确保更多的人能够获得负担得起、可靠、可持续且先进的能源,正在进行有关燃料电池的研究开发,这将有助于提高能源效率。
[0003]在使液态的制冷剂循环以冷却燃料电池的技术中,已知如下的技术:配置离子交换器以去除导致发电效率降低和劣化的制冷剂中的杂质离子。作为记载这种技术的文献例如有专利文献1。
[0004]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离子交换系统,其具备:离子交换器,其并列配置在被处理液的循环系统中;电导率感知单元,其用于感知被处理液的电导率;多个阀,其用于控制被处理液通过各离子交换器;及,控制单元,其用于基于电导率感知单元所感知的结果控制各阀的开闭。
[0005][先前技术文献][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

5058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0009]然而,在离子交换器中,需要进行如下的更换作业:在更换时期到来时打开壳体的盖子拔除旧离子交换树脂,并更换为新离子交换树脂。在该更换作业中,残留在壳体内侧的制冷剂在装入新离子交换树脂时有可能洒到壳体的外侧。而且,由于更换作业的盖子的开闭有可能会导致向壳体内混入过多的空气。
[0010]本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离子交换器,其能够有效且适当地对制冷剂在离子交换树脂的更换作业时从壳体的漏出进行处理。并且,该离子交换器还有助于提高能源的效率。
[0011][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0012](1)本新型涉及一种离子交换器(例如,后述的离子交换器10、110),其用于从冷却燃料电池(例如,后述的燃料电池堆2)的液态制冷剂去除杂质离子,具备:壳体(例如,后述的壳体20),其具有形成在上部的开口(例如,后述的开口23),并在前述壳体的内侧具有前述制冷剂流通的流道(例如,后述的流道24);内侧保持体(例如,后述的内侧保持体31),其配置在前述壳体的前述流道中,并保持从前述制冷剂去除杂质离子的离子交换树脂(例如,后述的离子交换树脂30);流入部(例如,后述的流入部21),其与前述流道的上游侧连接,并使前述制冷剂流入前述壳体的内侧;排出部(例如,后述的排出部22),其与前述流道的下游侧连接,并使前述制冷剂排出至前述壳体的外侧;盖部(例如,后述的盖部40),其在前述壳体容纳前述内侧保持体的状态下关闭前述开口,并将前述流道与外部隔开;流体排出阀(例
如,后述的流体排出阀41),其配置在前述盖部上,并能够切换将流体从前述流道排出至外部的状态与不将前述流体排出至外部的状态。
[0013]由此,在将保持旧离子交换树脂的内侧保持体从壳体拔除,并更换为保持新离子交换树脂的内侧保持体的更换作业中,能够通过流体排出阀将残留在壳体内的制冷剂排出至外部。而且,即使在容纳保持新离子交换树脂的内侧保持体,并用盖部关闭壳体的开口时,空气进入壳体的内侧,仍能通过流体排出阀,将该空气与制冷剂一起排出至壳体的外部。由于是流体排出阀位于壳体上方的构造,因此,也能有效地将在流道中上升的气泡与制冷剂一起排出至壳体的外侧。这样一来,根据本新型的构造,能够用简单的构造,实现在更换作业中能够排出非必需制冷剂和空气的离子交换器。
[0014](2)在(1)的离子交换器中,前述内侧保持体由能够在保持前述离子交换树脂的状态下从外侧目视确认该离子交换树脂的网构成,前述壳体可以形成有窗部(例如,后述的窗部25),在容纳前述内侧保持体的状态下,所述窗部用于目视确认前述内侧保持体所保持的前述离子交换树脂。
[0015]由此,能够目视确认实际的离子交换树脂的状态。像以往那样,当借由检测电导率和累积发电时间来判断离子交换树脂的更换时期时,由于实际的发电负荷不同或者传感器精度产生偏差等原因,有时即使在未达到更换时期的状态下也更换了离子交换树脂。采用透过窗部目视确认实际的离子交换树脂状态的构造,由此,不需要构建进行检测电导率和累积发电时间等复杂控制的系统,就能够实现以简单的构造准确地确认离子交换树脂的更换时期的构造。
[0016](3)在(2)的离子交换器中,前述窗部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于前述壳体的上侧,前述窗部的范围可以设定为,至少能够确认比达到更换时期的前述离子交换树脂的上端位置靠上方的区域。
[0017]由此,由于能够目视确认离子交换树脂在达到更换时期之前的状态,因此,能够透过窗部更可靠地把握离子交换树脂的更换时期。
[0018](4)在(2)或(3)的离子交换器中,前述窗部可以具有显示部(例如,后述的更换时期半线26、需要更换线27),所述显示部示出前述离子交换树脂的更换时期的标准。
[0019]由此,能够利用显示部目视确认更换时期标准,能够更恰当地设定保养计划。
[0020](5)在(2)~(4)中的任一种离子交换器中,前述离子交换器可以具备弹性部件 (例如,后述的弹性部件50),所述弹性部件配置在前述壳体的内侧,且配置在前述盖部与前述盖部所对向的前述内侧保持体之间。
[0021]由此,能够借由弹性部件,防止浮力导致内侧保持体向上方移动,因此能够固定壳体内的内侧保持体的位置。内侧保持体的位置固定在壳体的内侧,由此,还能够借由目视透过窗部更准确地确认离子交换树脂。
[0022](新型的效果)
[0023]根据本新型,能够提供一种离子交换器,其能够有效且适当地对制冷剂在离子交换树脂的更换作业时从壳体的漏出进行处理。并且,该离子交换器还有助于提高能源的效率。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绘示本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包含离子交换器的燃料电池系统的构造的示意图。
[0025]图2是绘示本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子交换器的外观立体图。
[0026]图3是示意性绘示本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子交换器的外观侧视图。
[0027]图4是示意性绘示本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子交换器的内部的截面图。
[0028]图5是示意性绘示本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子交换器的离子交换树脂收缩至更换时期半线的状态的截面图。
[0029]图6是示意性绘示本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子交换器的离子交换树脂收缩至更换时期半线的状态的外观侧视图。
[0030]图7是示意性绘示本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子交换器的离子交换树脂收缩至需要更换线的状态的截面图。
[0031]图8是示意性绘示本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子交换器的离子交换树脂收缩至需要更换线的状态的外观侧视图。
[0032]图9是示意性绘示本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子交换器在更换离子交换树脂时的内部的截面图。
[0033]图10是示意性绘示本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离子交换器的内部的截面图。
[0034]图11是示意性绘示本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离子交换器的外观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36]首先,参照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离子交换器,其用于从冷却燃料电池的液态制冷剂去除杂质离子,具备:壳体,其具有形成在上部的开口,并在前述壳体的内侧具有前述制冷剂流通的流道;内侧保持体,其配置在前述壳体的前述流道中,并保持从前述制冷剂去除杂质离子的离子交换树脂;流入部,其与前述流道的上游侧连接,并使前述制冷剂流入前述壳体的内侧;排出部,其与前述流道的下游侧连接,并使前述制冷剂排出至前述壳体的外侧;盖部,其在前述壳体容纳前述内侧保持体的状态下关闭前述开口,并将前述流道与外部隔开;及,流体排出阀,其配置在前述盖部上,并能够切换将流体从前述流道排出至外部的状态与不将前述流体排出至外部的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交换器,其中,前述内侧保持体由能够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矢川士郎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