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4283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9 09: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通过设置肩部固定件、胸部固定件和腰骶部固定件;并在这三个固定件上设置若干用于分别与斜形弹力部和纵向弹力部连接的调节装置;其中,斜形弹力部和纵向弹力部分别设置于肩部固定件与胸部固定件之间以及胸部固定件与腰骶部固定件之间,通过调节装置可调整弹性力,从而可模拟人体脊椎核心肌群作用力,实现维持脊柱动态平衡稳定的功能、激活核心肌群的肌力;可实现主动锻炼关键肌群,充分利用人体自身的脊柱稳定调节机制,并且可根据需求对弹力进行调整,强化关键肌群肌力,提高矫正的远期预后效果,解决了现有穿戴式矫形装置仅为被动牵引矫正脊柱,无法调整,且无法锻炼核心肌群与韧带的问题。群与韧带的问题。群与韧带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


[0001]本技术属于脊柱矫正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

技术介绍

[0002]脊柱在冠状位,矢状位或轴向位偏离正常位置,发生形态上异常的表现,称为脊柱畸形。脊柱畸形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组临床病症,目前脊柱畸形发生呈现年轻化和普遍化的趋势,在我国青少年脊柱侧弯畸形的发生率达到3%

5%。脊柱畸形发生的病理机制复杂多样,根据生物力学进行分类可分为骨质破坏与结构改变、局部运动学改变、韧带结构改变、静力学与动力学改变。各项研究表明,脊柱核心肌群在维持脊柱稳定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0003]脊柱畸形会对日常生活、生长发育、躯体健康造成不可小觑的影响。脊柱畸形会出现骨盆倾斜,引起躯体外观改变,出现“长短腿”,引起步态异常。脊柱畸形常伴随胸廓畸形,导致女性乳房发育不对称,严重者可能压迫心肺,引起心肺功能障碍,严重时导致心肺功能衰竭,危及生命。脊柱侧弯患者由于椎体、椎间盘受力不均,更易出现脊柱退变,导致背痛伴脊髓、马尾、神经根等损伤等。对于早期的无症状的脊柱畸形,多采用保守治疗。学者共识认为对于Cobb角在10
°
~40
°
的患者,建议采用支具矫正的方式进行保守治疗,早期干预可避免脊柱畸形进一步加重,减少治疗成本。
[0004]支具治疗是当前常用的保守治疗手段,通过支具支撑,以达到矫正或控制脊柱弯曲,改善脊柱平衡和外观,获得稳定和维持平衡,防止弯曲增加,对于手术治疗的患者可以达到尽可能减少融合范围的治疗目的。/>[0005]目前主流的矫正器根据矫正治疗的位置高低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颈胸腰骶支具,这类支具是一种带有颈托及金属结构的支具,矫正范围可达颈椎,如Milwauke支具;另一类不带颈托,高度仅至腋下,这种支具只适用于弯曲中心在T7以下的患者,如Boston支具。常见的矫正支具为统一制式的体外三维矫正结构,通过颈托、腰托及侧方加压装置体外牵引及侧凸顶点施加压力,这种固定支具难以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的矫正需求,另外,随着患者年龄增长和生长发育,需要不断更换支具。目前的观点认为,支具治疗可以对侧凸产生较好的矫正效果,最初佩戴时矫正率最高可达50%,随时间的进展,矫正率逐渐下降,而在摘除支具5年以后,侧弯又回复到支具治疗前的水平,安全性和持久性无法得到保证。
[0006]综上所述,支具矫正存在以下弊端
[0007]1.被动牵引矫正脊柱,无法锻炼核心肌群与韧带,安全性与持久性无法保证;
[0008]2.随着患者年龄增长和生长发育,需要不断更换支具;
[0009]3.无法根据病人不同情况进行调整;
[0010]4.穿戴不便,影响患者日常生活;
[0011]目前市面上的穿戴式矫形装置仅针对姿态进行矫正,无实际脊柱畸形治疗作用,而脊柱畸形矫正装置多采用体外三维牵引矫正的方式,仍然保留了支具结构,严重影响使用者日常活动。

技术实现思路

[0012]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以解决现有穿戴式矫形装置仅为被动牵引矫正脊椎,无法调整,且无法锻炼核心肌群与韧带的问题。
[001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
[0014]本技术的一种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包括:
[0015]肩部固定件,用于固定在人体两侧肩部至腋下位置;
[0016]胸部固定件,用于固定在人体胸廓下缘,并经剑突绕胸廓下缘连接至人体的背部;
[0017]腰骶部固定件,用于固定在人体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环绕骨盆一圈,且所述腰骶部固定件的尾端经人体尾椎包绕臀部及大腿;
[0018]若干调节装置,分别布置于所述肩部固定件的下端、所述胸部固定件的上端、所述胸部固定件的下端和所述腰骶部固定件的上端;
[0019]若干斜形弹力部和若干纵向弹力部;所述斜形弹力部和所述纵向弹力部分别设置于所述肩部固定件与所述胸部固定件之间以及所述胸部固定件与所述腰骶部固定件之间,且所述斜形弹力部和所述纵向弹力部分别与对应的所述调节装置相连接,并通过所述调节装置调整弹性力,用于模拟人体脊椎核心肌群作用力。
[0020]本技术的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所述调节装置包括壳体、驱动件、十字驱动轴、转动件;
[0021]所述壳体用于安装至所述肩部固定件或所述胸部固定件或所述腰骶部固定件,且所述壳体上设有用于使所述斜形弹力部或所述纵向弹力部的一端伸入的开口;
[0022]所述转动件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内腔内,且所述转动件的转动轴线上开设有十字槽;所述斜形弹力部或所述纵向弹力部的一端伸入于所述开口并绕设于所述转动件;
[0023]所述驱动件设于所述壳体的内腔内;
[0024]所述十字驱动轴穿设于所述十字槽,且所述十字驱动轴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驱动件的输出端。
[0025]本技术的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所述斜形弹力部包括胸部前侧斜形弹力单元、胸部背侧斜形弹力单元、腹部前侧斜形弹力单元和腹部背侧斜形弹力单元;
[0026]所述胸部前侧斜形弹力单元设于人体胸部前侧,并连接于所述肩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用于模拟胸椎侧屈与侧旋肌群的作用力;
[0027]所述胸部背侧斜形弹力单元设于人体胸部背侧,并连接于所述肩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用于模拟胸椎侧屈与侧旋肌群的作用力;
[0028]所述腹部前侧斜形弹力单元设于人体腹部前侧,并连接于所述腰骶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用于模拟脊柱回旋肌群的作用力;
[0029]所述腹部背侧斜形弹力单元设于人体腹部背侧,并连接于所述腰骶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用于模拟脊柱回旋肌群的作用力。
[0030]本技术的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所述胸部前侧斜形弹力单元包括第一胸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和第二胸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
[0031]其中,所述第一胸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和所述第二胸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相互交叉设置,且所述第一胸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和所述第二胸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分别连接于所述肩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
[0032]所述胸部背侧斜形弹力单元包括第一胸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和第二胸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
[0033]其中,所述第一胸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和所述第二胸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相互交叉设置,且所述第一胸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和所述第二胸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分别连接于所述肩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
[0034]本技术的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所述腹部前侧斜形弹力单元包括第一腹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和第二腹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
[0035]其中,所述第一腹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和所述第二腹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相互交叉设置,且所述第一腹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和所述第二腹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分别连接于所述腰骶部固定件和所述腹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其特征在于,包括:肩部固定件,用于固定在人体两侧肩部至腋下位置;胸部固定件,用于固定在人体胸廓下缘,并经剑突绕胸廓下缘连接至人体的背部;腰骶部固定件,用于固定在人体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环绕骨盆一圈,且所述腰骶部固定件的尾端经人体尾椎包绕臀部及大腿;若干调节装置,分别布置于所述肩部固定件的下端、所述胸部固定件的上端、所述胸部固定件的下端和所述腰骶部固定件的上端;若干斜形弹力部和若干纵向弹力部;所述斜形弹力部和所述纵向弹力部分别设置于所述肩部固定件与所述胸部固定件之间以及所述胸部固定件与所述腰骶部固定件之间,且所述斜形弹力部和所述纵向弹力部分别与对应的所述调节装置相连接,并通过所述调节装置调整弹性力,用于模拟人体脊椎核心肌群作用力。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包括壳体、驱动件、十字驱动轴、转动件;所述壳体用于安装至所述肩部固定件或所述胸部固定件或所述腰骶部固定件,且所述壳体上设有用于使所述斜形弹力部或所述纵向弹力部的一端伸入的开口;所述转动件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内腔内,且所述转动件的转动轴线上开设有十字槽;所述斜形弹力部或所述纵向弹力部的一端伸入于所述开口并绕设于所述转动件;所述驱动件设于所述壳体的内腔内;所述十字驱动轴穿设于所述十字槽,且所述十字驱动轴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驱动件的输出端。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形弹力部包括胸部前侧斜形弹力单元、胸部背侧斜形弹力单元、腹部前侧斜形弹力单元和腹部背侧斜形弹力单元;所述胸部前侧斜形弹力单元设于人体胸部前侧,并连接于所述肩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用于模拟胸椎侧屈与侧旋肌群的作用力;所述胸部背侧斜形弹力单元设于人体胸部背侧,并连接于所述肩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用于模拟胸椎侧屈与侧旋肌群的作用力;所述腹部前侧斜形弹力单元设于人体腹部前侧,并连接于所述腰骶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用于模拟脊柱回旋肌群的作用力;所述腹部背侧斜形弹力单元设于人体腹部背侧,并连接于所述腰骶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用于模拟脊柱回旋肌群的作用力。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胸部前侧斜形弹力单元包括第一胸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和第二胸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其中,所述第一胸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和所述第二胸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相互交叉设置,且所述第一胸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和所述第二胸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分别连接于所述肩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所述胸部背侧斜形弹力单元包括第一胸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和第二胸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其中,所述第一胸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和所述第二胸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相互交叉设
置,且所述第一胸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和所述第二胸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分别连接于所述肩部固定件和所述胸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肌肉力仿生矫正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腹部前侧斜形弹力单元包括第一腹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和第二腹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其中,所述第一腹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和所述第二腹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相互交叉设置,且所述第一腹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和所述第二腹部前侧斜形弹力纤维分别连接于所述腰骶部固定件和所述腹部固定件上的所述调节装置;所述腹部背侧斜形弹力单元包括第一腹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和第二腹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其中,所述第一腹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和所述第二腹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相互交叉设置,且所述第一腹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和所述第二腹部背侧斜形弹力纤维分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海鑫杨洋洋蔡宗远赵璟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橙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